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TAFE学院从创立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反映其内涵的课程也有不同的特点。从1974年创立到80年代初这段时间,TAFE学院的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内容程度较低
1973年以前,许多技术学院基本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根据“康甘报告”,TAFE学院成人教育类需要入学要求的课程只有1%。所有类别平均45%的课程需要入学要求。有特定入学要求最高的是专业类占86%。即使有条件要求,标准也比较低。课程学习要求可以是10年级毕业。后期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一般是12年级。即使到了80年代初,“TAFE学院的一些课程内容类似于高级中等学校的程度”。[32]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普遍教育程度都低,还属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教育研究会(ACER)的调查,30%的14岁孩子不能通过报纸收集信息,4%的14岁孩子不会乘除法,29%的10岁孩子和11%的14岁孩子不会读表。[33]作为中学后教育的TAFE学院,在那个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时代,课程程度低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其次,1974年才建立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它们大多是由技术学院、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中心和技术教育中心等机构改制而来,程度本来就低。再次,当时的技术学院设备简陋、条件很差,一些学校还在郊区和高中开设分校、教学点。另外,“二战”后到70年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迅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就业相对容易。
(二)课程内容偏向学术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二次大战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过渡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属于新型的教育类型,澳大利亚没有前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从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迁移。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特别是对于职前的职业培训而言,知识和技能需要互相补充。偏向学术性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工具性的岗位培训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康甘报告”的统计表格中,采用的口径是“学术类”,它分了六类,第一类就是专业类,主要是引导专业身份的课程。第二是辅助专业类,主要培养中级技术员。第五预备类课程更是如此,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做准备,涉及文凭入门课程。在细分的10个学习领域当中,6个属于学术性领域。它们包括应用科学、艺术与设计、工民建、商业研究、音乐、综合研究等。具体开设的科目大多是学科性的,比如数理化、会计、银行与财政研究、音乐理论、社会学研究等。由此可见,这种课程是知识本位的,主要是普及文化的目的。(www.xing528.com)
(三)课程的范围十分广泛
通过研究TAFE学院在这个时期所开设的课程科目,可以看出涉及文、理、工、农、医等各大门类,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这是他们课程的传统特点,一直保持到现在。有短期课程也有长期的课程。有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应用课程,还有为升学做准备的预备课程和补习课程;有面授课程也有函授课程。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TAFE学院属于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第一部门是大学,第二部门是高级教育学院)专科层次的高校,而不是面向某一专业类的院校,因此课程设置针对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职业岗位。1974年成立的一批TAFE学院大多是由其他技术学院、农学院甚至幼儿师范学院合并或者更名而来的。其二,TAFE学院本身具有成人教育的性质,许多学生为兼职的成年人。在70年代,TAFE学院正式课程表上1/4以上的属于成人教育课程,课程主要涉及业余爱好和家政技能方面。[34]
(四)课程的实施比较灵活
为了方便学生就读,教学地点十分分散。他们因陋就简,分布在城乡僻壤的农村。1973年全澳大利亚全日制学生50人以下的TAFE学院有65所,占全部TAFE学院367所的17.7%。他们设计了“教学活动车”,随处随地进行上门送教。针对特殊的学生,TAFE学院的老师还到社区进行个别辅导。
综上所述,课程范围十分广泛和课程实施比较灵活是TAFE学院自始至终保持的特色。到了80年代,课程难度较低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消失,偏向学术性的特点逐步变为保持学术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