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显得太过刚强,而太过刚强则容易折。此时,“绵里藏针”不失为一种反击的好办法,既让对方抓不住你的辫子,又显得反抗更有力量。
“绵里藏针”指的是外表柔和,内心刚强,与人沟通时可以让人感到刺痛,但又不过分伤人。与人沟通时,因为要考虑到自己的风度和他人的自尊,所以往往不能用太过尖锐的语言批评他人,而要用“绵里藏针”的技巧,表面上十分柔和,实际上给对方一个难以忘记的教训。
应对他人的无理行为时,可以直言相告,可是有时候锋芒毕露并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直接反抗看似强硬,实际上并没有“绵里藏针”效果好。因为直接反抗很可能被对方找到化解的破绽,而“绵里藏针”却会让对方自食其果,又拿你无可奈何。正如发生在苏格兰诗人彭斯身上的一件有趣的事。
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遇到一位落水的富翁,正被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救了出来。那个富翁非常小气,只肯给自己的救命恩人一块钱作为回报。围观的路人看不下去了,都觉得那个富翁太无耻了,一致要求再把他丢到河里去。可是,彭斯上前制止了大家,并对大家说:“我们把他放了吧,他很清楚自己的命值多少钱。”
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分寸,假如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时也不想太过强硬,就可以使用“绵里藏针”这一计策。
“绵里藏针”讲究的是说话迂回,使对方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满足,从而减少因为顶撞而产生的不满。所以,在语言策略上,一定要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形式,语句一定要委婉,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样既可以委婉地拒绝对方,又可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英国大作家萧伯纳年轻时身体特别瘦小。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人公然取笑他说:“萧伯纳先生,第一眼看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在闹饥荒。”周围的人听到后,都为萧伯纳捏一把汗,担心他不知道怎么应对。没想到,萧伯纳竟然十分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也是这样,第一眼看到你,就知道那些地方闹饥荒的原因了。”听了萧伯纳的回答,在场的人无不敬佩他的机智。(www.xing528.com)
1984年,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里根身上。当时,美国总统竞选,里根和对手蒙代尔正在进行电视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蒙代尔自称年轻力壮,攻击里根的理由是他的年龄太大了,不适合当总统。作为回击,里根回答说:“蒙代尔说我年龄大,精力不够充沛,虽然他很年轻,不够成熟,但是我不会在竞选中利用他这些缺点。”这句话说出后,现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蒙代尔年轻气盛,面对他的挑衅,睿智的里根并没有以牙还牙,更没有破口大骂,而是用“绵里藏针”的计策给对方以反击。这种反击方式既不失风度,又给人一种沉稳持重的感觉。
试想一下,假如装聋作哑,不加以反驳,就会显得缺乏机智,给人一种难有作为的印象。里根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采取了“绵里藏针”的策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让对方没有还击的机会,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这一番较量,里根展现出自己的足智多谋和宽容大度,同时又委婉地抨击了对方的浅薄和狭隘,让观众觉得自己更能胜任总统职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事情,甚至会遭遇他人的恶意挑衅,使得我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此时,“绵里藏针”、柔中带刚不失为一种好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巧妙地粉碎他人的挑衅,助我们从矛盾中解脱出来。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付敌人,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缺点。
“绵里藏针”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用比较和缓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强硬的态度和尖锐的观点。使用这种方法,应该注意多使用那些委婉的词语,即以“绵”争取人心,同时以“针”表明自己的观点,又狠又准地击中对方的要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