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第世家与经学著述:历史与影响

科第世家与经学著述:历史与影响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科第世家的家族成员大多数拥有宽厚的经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他们从事文化著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九举乡饮大宾,崇祀名宦乡贤,世称“理学名儒”。浙江平湖高氏,是清代新兴的一个科第世家。[58]从这些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士奇的著作除了一部分诗词、随笔和纪事外,大部分都属于经学类著述,如《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左传姓名同异考》、《左国颖》、《注左传类对赋》及《经进文稿》等。

科第世家与经学著述:历史与影响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儒家所提倡的“立德、立言、立功”,被古代文人视为“三不朽”的盛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士人而言,能够真正实现功业昭著、流芳千古却是很难的事。不过,著述立言,留于后世,对于大部分文人来说,则更易做到。这也就是我国古代书籍数量繁多,汗牛充栋的原因所在。由于科第世家的家族成员大多数拥有宽厚的经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他们从事文化著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再者,很多士人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为了备考,皓首穷经,但科第高中之后,往往会更加自由地去撰述。“科举促进国学(按:主要指经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举之前,考生们一般以读经学书为主,做官以后,读其他的国学著作就自由了……好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做官以后出来的,王阳明也一样,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他们有了经学的基础,涉猎其他的国学部分就容易多了。”[52]

浙江乌程县姚氏是明清时期的望族,根据其族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式第124名姚炳熊的朱卷履历记载,历代家族成员有进士8人,举人10人,生员150余人,其中撰写著作的有:

十一世祖:姚舜牧,万历癸酉举人,历任知县、知州,撰有《四书六经疑问要解》,疑义采入御纂及《四库全书》,并撰有《史纲要领》、《性理指归》、《孝史家训》、《正体篇》、《论事篇》、《来恩堂文集》等书行世。朱彝尊对其称赞,“承庵(姚舜牧)以厚徳闻乡里,事难悉书,研究六经各有疑问,诗不专工,然颇自喜”[53]。九举乡饮大宾,崇祀名宦乡贤,世称“理学名儒”。

九世祖:姚延著,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进士,官至江南全省按察使司、河南布政使司,撰有《周易约言》、《伴石轩稿》等书行世;姚延启,顺治丁亥进士,历任吏、户、工三科给事中,撰有《却寒丛语》、《秋蛩吟还》、《竹轩集》、《词墓永规》等书。

七世祖:姚德奎,贡生,撰有《〈易经〉、〈礼记〉解义》、《松石间诗集》行世。

高祖:姚世钟,考授州同知,著有《午晴轩遗稿》;姚世钰,廪生,荐举博学鸿儒,著有《孱守斋遗集》;姚世钧,著有《玉湖渔唱词》。

曾祖:姚文田,乾隆乙酉拔贡,本科举人,甲辰召试一等一名,授内阁中书,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殿试一甲一名,翰林院修撰,历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左右侍郎,充经筵讲官,著有《易原》、《春秋日月表》、《邃雅堂文集》、《说文校议》、《说文声系》、《解字考异》、《古音谐》、《广陵事略》、《易知录》等书行世。

祖父:姚衡,道光辛巳顺天乡试挑取,著有《寒秀诗堂笔记》。

父辈:姚阳元,赠朝议大夫,分省补用知州,著有《春草堂遗稿》[54]

从姚氏的著述看,姚舜牧和姚文田的著述比较多,并且以经学为主。从历代所撰述的著作名称,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姚氏家族对《易经》有较深的研究,《易经》应该是姚氏的“家学”。

浙江平湖高氏,是清代新兴的一个科第世家。其族人一般以高士奇为始祖。高士奇,家境贫寒,顺治十八年(1661年)补杭州府学生员,后随父游学京师,但父不久亡故,于是以卖文为生。康熙八年(1669年)入太学,因写就一手好字,被康熙帝钦试拔取,记名翰林院供奉。后升内阁中书,入直南书房。后又与试博学鸿儒,特擢翰林院侍读,继而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正詹事,充日讲起居注官、《明史》馆纂修官、《春秋讲义》总裁、《大清一统志》政治典训副总裁。死后,康熙帝御遣祭葬,亲制悼词,并赐谥号“文恪公”。从高士奇的经历看,其功名很低,应该说是靠偶然机遇而步入仕途的。对此,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相传江村(高士奇的号)初入都,自肩襆被进彰义门。后为明相国(指明珠)家司阍者课子。一日相国急欲作书数函,仓卒无人。司阍以江村对,即呼入,援笔立就。相国大喜,遂属掌书记。后入翰林,直南书房,皆明公力也。”[55]康熙朝大臣郭琇也曾因其出身低微,而加以弹劾,“出身微贱,其始也,徒步来京,觅馆为生。皇上因其字学颇工,不拘资格,擢补翰林;令入南书房供奉,不过使之考订文章,原未假之与闻政事”[56]。虽然高士奇在仕途上青云直上与明珠、康熙帝赏识有莫大的关系,但是高士奇之所以能够入直南书房,充经筵讲官,主要得益于其深厚的经学根柢。高士奇一生著述甚多,据《清史列传》卷十记载,其著作有:“《经进文稿》、《天禄识余》、《读书笔记》、《扈从日录》、《随辇集》、《城北集》、《苑西集》、《清吟堂集》、《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国语辑注》诸书。”[57]

高士奇的后人高抡元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顺天乡试以281名中举,在其朱卷履历中,记载了其七世祖高士奇的授官情况和著述别类,其中所记载的著述有: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松亭行纪》二卷、《扈从西巡日录》一卷、《金鳌退食笔记》二卷、《江村销夏录》三卷、《编珠补遗》二卷、《续编珠》二卷、《三体唐诗补注》六卷、《左传姓名同异考》四卷、《左国颖》八卷、《注左传类对赋》一卷、《天禄识余》十二卷、《扈从东巡日录》二卷,《塞北小钞》、《登岱恭纪》、《扈从西山诗》、《北墅抱瓮录》各一卷,《柘西闲居录》八卷、《读书笔记》十二卷、《随辇正续集》十一卷、《城北集》八卷、《苑西集》十二卷、《归田集》十四卷、《独旦集》六卷、《四明山题咏》一卷、《简静斋集》、《唐悼亡诗》二卷、《独旦词》一卷、《田间恭纪》一卷、《清吟堂正续集》二十一卷、《竹窗集》二十卷、《经进文稿》六卷,《蔬香词》、《竹窗词》各一卷,《唐诗掞藻》八卷、《唐诗小补》一卷等。[58]

从这些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士奇的著作除了一部分诗词、随笔和纪事外,大部分都属于经学类著述,如《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左传姓名同异考》、《左国颖》、《注左传类对赋》及《经进文稿》等。由此可见高士奇对《春秋左传》有较深的研究。

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章氏是明清时期江南的望族,根据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章士荃的朱卷履历记载,其始祖是唐天祐年间,官任高州刺史、检校太傅的章仔钧。章氏族人中进行著作撰写的有以下几人:

十世祖章宪文,明万历乙酉举人,丙戌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戊子顺天同考官,分司清江,迁泽州同知。著有《白石山房》等文集,诗见《松风余韵》。

九世祖:章台鼎,明附监生,著有《青莲馆集》,诗见《松风余韵》,郡志有传;叔(伯)祖章台铉,明郡廪生,著有《少君诗草》。

八世祖:本生祖章旭,明金山卫庠增广生,著有《半录轩诗稿》,诗见《松江诗钞》,邑志有传;世祖章戩,明崇祯己卯科副贡,文见《云见人文》一集;叔伯祖章椿,著有《大年诗钞》。

七世祖:章有豫,布衣,赠铜陵训导,著有《一瓢集》、《事详定舫二笔》;叔伯祖章有谟,赠利津县知县,著有《礼记说》、《景船斋杂记》。(www.xing528.com)

六世祖:章鸣鹤,康熙辛丑科岁贡,选授池州府铜陵县学训导,著有《谷水旧闻》。

五世祖:章德启,邑庠生,著有《四书杂说》、《诗经杂说》、《尊闻琐记》,邑志有传。

高祖:章廷煦,候选国子监典簿,著有《烂柯斋集》、《弈薮事详》、《诗窠笔记》。

曾祖:章焕,邑庠生,著有《易经约友》、《石居读书记》、《友石居诗钞》。

祖父:章倬,邑庠生,咸丰元年(1851年)荐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著有《性理辑解》、《改生杂记》、《尊闻书屋诗草》。

父亲:章耒,郡廪生,同治癸酉拔贡,试用教谕,著有《春秋内外传》、《筮辞考证》已刻,《国朝学略》、《明儒事略》、《周易一得》、《尚书天文考证》、《诗经假借文字考略》、《春秋三传天文考证》、《曲礼答问》、《孝经述闻》、《论语述闻》、《论语音释》、《服氏通俗文补义》、《读经札记》、《学汉学斋杂著》、《学汉学斋诗文集》,均未刻,藏于家[59]

从以上章氏各代的著述名称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经学著作。例如,章有豫的《礼记说》,章德启的《四书杂说》、《诗经杂说》,章焕的《易经约友》,章倬的《性理辑解》,还有章耒的大部分著述。当然,其中很多著作属于备考类著述,如章廷煦的《诗窠笔记》。从章氏族人的科名来看,虽然他们基本上处于生员层次,第七世的章有豫还属于布衣,但是他们都在进行着经学研究和著述工作,从而也说明了其家族亦是一个经学世家。

再如江苏常州府阳胡县(今武进县)杨氏,也是清代很有名望的科第世家。根据其后世族人,光绪乙未科会试以75名中式的杨道钧的朱卷履历记载,其家族从第十二世为始,耕读传家,代有著述。具体记载如下:

十二世祖:杨兆鲁,顺治丙戌科举人,壬辰科进士,官至钦差山东恤刑提督、江西学政。著有《遂初堂文集》十卷、《遂初堂诗集》十卷、《青萍三刻制艺》、《青岩诗选》、《闽兰十咏》、《青岩自订稿》等集行世。

十三世祖:杨世求,廪贡生,内阁中书舍人,著有《象纬》、《订象纬》、《图律吕解》一卷、《诗经正始自订稿》、《六书辨讹》、《万卷楼诗文集》等书。

十四世祖:杨企慎,太学生,遵义府桐梓县知县,著有《簏存集》四卷、《囊剩集》四卷;杨企正,康熙壬午科举人,丙戌科进士,直隶新河县知县,著有《三乐堂课艺》、《紫薇经文》;杨维垧,岁贡生,候选训导,著有《西原制艺》。

高高祖:杨方升,太学生,广西太平府思州州同,著有《秋蝉集》、《大学图系》一卷、《中庸图系》一卷;杨方达,雍正癸卯科经魁,候选知县,著有《易学图说会通》八卷、《续闻》一卷、《周易辑说存正》十二卷、《尚书通典略》二卷、《尚书约旨》六卷、《春秋义补注》十二卷、《正蒙集说》十二卷、《学余叙录》、《春秋属辞比事集说》、《自订制义大题文稿》、《小题味外集》等书籍;杨颢,太学生,著有《醉馨堂诗集》;杨燦,岁贡生,候选训导,著有《收春堂诗钞》;杨振昆,太学生,考授州判,著有《莲塘诗钞》六卷、《蔗余集》十六卷、《和陶集》二卷、《鸣劫草莲塘近稿》行世。

高祖:杨廷琮,直隶试用县丞,著有《北游诗集》;杨诗南,太学生,著有《乐志轩诗集》。

曾祖:杨伦,乾隆庚子科举人,辛丑科进士,历任四川新都、山东临淄、广西荔浦容县、江西贵溪等县知县,著有《杜诗镜铨》十六卷、《九柏山房诗稿》十六卷行世;杨炜,乾隆丁酉科举人、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两广监运使、广东按察使,著有《西溪草堂文集》六卷、《诗剩》十六卷、《临摹古帖石刻》十二种。

父辈:杨传第,廪贡生,道光乙酉科顺天举人,咸丰壬子恩科会试挑取,誊录实录馆,议叙知县,候选知府。著有《汀鹭文钞》三卷、《诗钞》二卷、《诗余》一卷[60]

杨氏家族有7代先人从事文化著述,从功名看,既有举人、进士,又有贡生、太学生。从所撰述的书籍来看,除了一部分文钞、诗钞、诗集等文学类著作外,大部分属于经学类著作。具体分析后可以看出,高高祖辈的杨方达,对于“五经”中的《易经》、《尚书》、《春秋》等三经都有所研究。而诸如《三乐堂课艺》、《西原制艺》、《自订制义大题文稿》、《小题味外集》等书籍,则是杨氏族人在世代应举过程中而衍生的备考书,其内容基本上是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

通过以上对浙江的姚氏、高氏和江苏的章氏、杨氏等四个科举世家经学著作的列举和介绍,可以看出清代科举制度的运行,不仅造就了庞大的应考人群,更是在世代应举的过程中,催生了数量众多的经学创造主体。这些创造主体就是那些诸如高氏、章氏、杨氏类的大大小小的科举世家。也正是在这种世代应举的前提下,经学成了家学,并得以世代承袭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