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小
一日辛巳 建 重
□□□□ 二日壬午 除 复
三日癸未 满T65:425A
九日□
十日己丑 破 四儌 □□ 卅日
十一日庚寅 危 仲伏
十二日辛卯 成 天李
十三日壬辰 收 八块
十四日癸巳 开 厌 重
十五日甲午 闭 亡
十六日乙未 建 反支
十七日丙申 除
十八日丁酉 满 血忌 往亡T65:425B
此枚残牍(见图3.7、图3.8)为具注历日残册,A、B两面皆有文字,系利用废旧习字简牍二次抄写。叠压在下层的习字墨迹较淡,书写杂乱,多不可辨识,此不录。原释文多有误释、漏释,今据红外线照片修订、补充如上。其中A面第一行“小”字,写在“月”字内,整理者漏释。第二行“辛巳”“重”,原释文分别作“辛丑”“金”。第三行“壬午”,原释文作“壬寅”。第四行“癸未”,原释文作“癸卯”。B面第二行“儌”及“卅日”、第六行“重”,整理者皆未释。
图3.7
图3.8
此一历日中涉及多种神煞,其中“建除”“复”“天李”“八块”“反支”“血忌”等神煞皆是常见历注项目,前人论说甚详,此处不赘。下文试对“四儌”“仲伏”“厌”“亡”“往亡”等项目略加考证。
四儌,神煞名。又作“四敫”或“四徼”。见于睡虎地秦简日书《门》篇:
入月七日及冬未、春戌、夏丑、秋辰,是胃(谓)四敫,不可初穿门、为户牖,伐木、坏垣、起甲143背垣、勶(彻)屋及杀,大凶;利为啬夫。甲144背
又,《臽日敫日》篇:
夏三月丑敫,甲136柒春三月戊〈戌〉敫,甲137柒秋三月辰敫,甲138柒冬三月未敫。甲139柒……凡敫日,利以渔邋(猎)、请谒、责甲138捌人、挚(执)盗贼,不可祠祀、杀生(牲)。甲139捌
B面在乙未日下注“建”,则其所系之月为六月,属夏季。上引睡虎地秦简所见夏季“四敫”在丑,正与此处六月“四儌”己丑相合,是二者为一事。其宜忌,可参上引睡虎地秦简。刘乐贤认为今本《黄帝虾蟆经》中的“四激日”及《星历考原》《协纪辨方书》中的“四击日”都是“四敫日”的别称,[47]其说可从。(www.xing528.com)
仲伏,即中伏,节令名。与“初伏”“后伏”并称“三伏”。三伏之节起源颇早,春秋时期已有之。《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张守节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三伏节的确立,据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云:“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48]此牍在六月十一日庚寅下注“仲伏”,与之相合(详见后文)。三伏的数术含义,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岁时》引《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已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49]可参看。
厌,月厌,神煞名。又称“阴建”。《淮南子·天文》中有“厌日”,其文曰:
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太阴〈雌〉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
此二句颇多舛误,王念孙云:
“从”当为“徙”,字之误也。上文云:“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是其证。
《协纪辨方书·义例二》亦曾引述上录《淮南子·天文》部分内容,其中“从”正作“徙”,[50]当有所本,亦可证王念孙说无误。王引之云:
“太阴所居辰”当作“雌所居辰”。雌,北斗之神右行者也,月徙一辰。太阴则左行而岁徙一辰。两者各不相涉。“太阴”二字,因下文“太阴所居”而误也。“为厌日”本无“日”字,此因下句“厌日”而衍也。厌者,郑注《周官·占梦》曰:“天地之会,建厌所处之日辰。”疏曰:“建谓斗柄所建,谓之阳建,故左还于天。厌谓日前一次,谓之阴建,故右还于天。”是也。今人犹谓阴建为月厌,是雌所居辰为厌,不名为厌日也。
王引之改“太阴”为“雌”,又谓“月厌”即阴建,《协纪辨方书·义例二》所引《淮南子·天文》中“太阴”又作“阴建”,也与王引之说一致。综合以上诸说,我们认为《淮南子·天文》所述“厌日”即月厌,实为北斗之神雌者所居之辰,十一月位子,右行(见图3.9)。它与雄者(月建)相向而行,分别于五月、十一月会合于午、子二辰。与《协纪辨方书·义例二》引《历例》所谓“月厌者,正月在戌,逆行十二辰”相同。
图3.9 月厌运行示意图
图3.9所见月厌十一月起子,六月在巳,正与此处六月十四日癸巳相合。是简文中“厌”即月厌。其宜忌,《协纪辨方书·义例二》引《天宝历》曰:“月厌者,阴建之辰也。所理之方,可以禳灾祈福避病。所值之日,忌远行、归家、移徙、婚嫁。”可参看。
亡,神煞名。即后世选择术中的“往亡”。往亡,《协纪辨方书·义例四》引《历例》曰:
往亡者,正月在寅,二月在巳,三月在申,四月在亥,五月在卯,六月在午,七月在酉,八月在子,九月在辰,十月在未,十一月在戌,十二月在丑。[51]
此牍B面六月甲午日下注“亡”,正与上引“往亡”所值之日相合,则二者或为一事。此种正月起寅,六月在午的神煞在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三种日书中皆有所见,名称并不一致,或曰“土禁”“地杓”,或曰“大徼”,但都与土功有关。试录放马滩秦简《土功(二)》中相关条目如下:
寅、巳、申、亥、卯、午、酉、子、辰、未、戌、丑,凡是谓“土禁”,不可垣。垣一版,赀。三版,耐。成垣,父母死。乙133壹
寅、巳、申、亥、卯、午、酉、子、辰、未、戌、丑,凡是谓“地杓”,不可垣。穿地井,到厀(膝),少子死。到要(腰),中子死。到夜(腋),长子死。乙136到巠(颈),妻死。没人,母父死。以它辰垣杓乡(向),不死大凶(凶)。以辰垣它乡(向),吝。(征)行以杓辰乡(向),必死亡。乙137
既然此牍B面中“亡”与“往亡”各有所指(详见后文),我们不妨大胆推定此处之“(往)亡”或即“土禁”“地杓”“大徼”之异名,是一个与土功有关的神煞。
往亡,神煞名。即后世选择术中的“气往亡”,或称“天门日”。《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胡三省注引《历书》曰:“二月以惊蛰后十四日为往亡日。”《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甲寅,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胡三省注:“阴阳家之说,八月以白露后十八日为往亡,九月以寒露后二十七日为往亡。”此一“往亡”据节气而定,与前文所见依日支而定的“(往)亡”不同。
《协纪辨方书·义例四》引《历例》曰:
气往亡者,立春后七日,惊蛰后十四日,清明后二十一日,立夏后八日,芒种后十六日,小暑后二十四日,立秋后九日,白露后十八日,寒露后二十七日,立冬后十日,大雪后二十日,小寒后三十日。皆自交节日数之。[52]
其中“气往亡”与上文所见《通鉴》胡三省注“往亡”完全契合,知二者实为一事。此牍在六月十八日丁酉下注“往亡”,与《历例》所见相合(详见后文)。
与前引放马滩秦简《土功(二)》中不利于兴作土功的“(往)亡”不同,《资治通鉴》所见两个“(气)往亡”日皆不利于出师征伐。宋代许洞《虎钤经·出军日》:“天门日,亦谓之往亡,不可出军。”亦是此类。《协纪辨方书·义例四》引《堪舆经》曰:“往者,去也;亡者,无也。其日忌拜官上任,远行归家,出军征讨,嫁娶寻医。”实为“气往亡”之禁忌,该书系之于“往亡”,恐非是。
刘乐贤已指出睡虎地秦简中同时存在与出行及土功有关的两种“往亡”,并云“《协纪辨方书》之‘气往亡’其实应该叫‘往亡’”。[53]从此枚残牍来看,是正确的。但他认为睡虎地秦简相关篇目中的纪日法用朔望月,而《协纪辨方书》等用节气月,二者明显有别。实际上,日书中纪日法用节气月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前述《建除》篇。[54]颇疑睡虎地秦简有关“往亡”的各篇中月份也为节气月,而古今一也。
此牍A面已见四月小,朔日辛巳,B面又见六月十日己丑,则六月朔日为庚辰。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符合此一条件的年代有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及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据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推算,永元二年五月己未夏至,此牍于六月庚寅下注“仲伏”,正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与前引《阴阳书》所谓中伏在夏至后第四庚相合。永元二年五月甲戌日小暑,此牍于六月丁酉下注“往亡”,正是小暑后第二十四日,与前引《历例》中“气往亡”值日相合。据张书推算,建平三年小暑在五月丙寅,六月丁酉在其后三十二日,与“气往亡”所值不合,可排除。则此一残历所系年代当为永元二年,而此牍A面上端若干残字应即“永元二年”。刘昭瑞曾推测此牍A面系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历谱,[55]不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