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乡族婚礼的规范和特点

东乡族婚礼的规范和特点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乡族婚礼中的尼卡哈仪式在仪式中,阿訇首先请双方家长介绍自己孩子的经名,介绍完毕之后由阿訇询问新娘的父亲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新郎。新娘也应及时表态。祈祷结束后,阿訇此时宣布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已被真主所认可,成为合法的夫妻。东乡族的婚礼筵席非常注重遵循传统的规矩,一般要请专业的厨师来做筵席,需要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东乡族婚礼筵席菜的特点是肉食居多,席上没有烟酒,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反对吸烟。

东乡族婚礼的规范和特点

东塬村人家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举办筵席招待客人,非常热闹。双方家庭的亲戚朋友、左右乡邻都应邀而来参加婚礼。

1.“尼卡哈”仪式

马永祥说,东塬村这里举行婚礼的当天,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必须举行由阿訇主持的“尼卡哈”仪式。[6]尼卡哈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有当地清真寺的阿訇;男方家的娶亲人员,包括新郎,新郎家族里的叔伯姑舅、兄弟姐妹;女方家的新娘、新娘的父母等家族中的主要成员。

举行尼卡哈仪式时,女方事先要在自家的上房或者院子正中设一张长桌或方桌,桌上摆放着由男方家带过来的核桃和红枣,各3到5斤,盛在圆盘里。然后请阿訇坐在上位,左右分别坐至少两个证婚人(要求为理智健全的成年男性)和新娘的父母亲,桌前地下铺着具有民族风格的绒毯,新郎、新娘跪坐或站立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

东乡族婚礼中的尼卡哈仪式

在仪式中,阿訇首先请双方家长介绍自己孩子的经名,介绍完毕之后由阿訇询问新娘的父亲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新郎。此时,新娘的父亲要大声表明自己的态度以示赞同这桩婚事。接着阿訇会教导新郎和新娘,告诉他们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要求他们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待人谦虚,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会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应马上表态。阿訇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也应及时表态。如阿訇询问时有一方不愿意,婚约即无效。随后,阿訇还要询问女方家长和证婚人,双方之间的彩礼是否已付清?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接着会问女方家长向新郎要多少“尼卡哈钱”?“尼卡哈钱”是东乡族丈夫对妻子的承诺,如果丈夫今后抛弃妻子,需要向妻子支付此时许下的金钱数,这是约束其不能随意抛弃妻子,相当于二人婚姻的保证金。此时,新娘的父亲会提出具体数额,而由新郎回答是否愿意接受。“尼卡哈钱”的数额一般从一万到数万元不等。当然,新郎事后也可以同新娘商议,要求免除这一义务,而免除与否的权利掌握在新娘的手中,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新郎必须征得新娘的同意,即取得新娘的“口唤”之后才能免除这一义务。[7]

经过上述这些程序之后,阿訇才正式开始念“尼卡哈”,向众人宣读《古兰经》中有关婚礼的章节,其汉语意思大意为: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我们赞颂他),我们求他相助。我们求他恕饶。我们求他护佑,内心不要产生恶意,行为不要涉及罪恶。安拉引导之人,没有可使他迷路者。安拉使他迷路之人,他没有引导者。我作证:只有安拉是应受崇拜者,他独一无偶。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他的仆人和使者

众人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他从一个人创造你们,他把那个人的配偶造成与他同类的,并且从他们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你们当敬畏真主——你们常假借他的名义,而要求相互的权利的主——当尊重血亲。真主确是监视你们的。(4:1)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真实地敬畏真主,你们不可死去,除非成了顺主的人。(3:102)

信士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说正话。他就改善你们的行为,就赦宥你们的罪过。服从真主及其使者的人,确已获得伟大的成功。(3:70~71)

在念完上述经文之后,习惯上还要念一段圣训:结婚是我的圣行,厌恶结婚者不是我的教生。最后念:我这样说,我祈求安拉恕饶我,恕饶你们,恕饶所有的穆斯林。他确实是至恕的,至仁的。这段经文诵念完毕之后,由阿訇做杜哇,祈祷请求真主承认这一对青年的婚姻,并为他们赐福,然后在场的众人都要随同阿訇做祈祷,并在祈祷的最后念“阿米乃”。[8]这段祈祷词的一般内容是:主啊!求你让他们的婚姻踏上通往获取两世幸福的坦途,使他俩成为真心相爱的夫妻,正如你让穆罕默德和阿伊舍真心相爱一样,你是彻知一切秘密的主,是最仁慈的主。

祈祷结束后,阿訇此时宣布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已被真主所认可,成为合法的夫妻。随后,阿訇把桌上的核桃和红枣抛撒给在场的众人,大家争相去抢。核桃和红枣寓意婚姻美满,子孙兴旺,表达众人的良好祝愿。至此,尼卡哈仪式结束。

马永祥在回忆东塬村的尼卡哈仪式时是这么说的:(www.xing528.com)

(婚礼)这天,男方的找上十几个(辆)车,专门一个婚车,婚车是全部打扮一下,其他的车再不打扮,也很一般的。娶(亲)去以后是要把阿訇叫(请)上。(婚礼)早晨念的这个(尼卡哈),(是在)女方(家念)的。阿訇念尼卡哈(时),女方的父亲给这个男方的尕娃说,我的姑娘名字叫赛丽麦,或者麦丽燕、法图麦(等等),我给你(许)配给了,今天(她)就成下(为)你的人了。这么他(新郎)就说,我承领了。这就是(新娘)成下他(新郎)的人了。阿訇(还要)问一下你(女方家)彩礼全部(送)完了没有?(女方家回答)完了。(彩礼数目)清楚着没有?(女方家回答)清楚着呢。(男方家)再欠(女方家)的账有没有?(女方家回答)没有。(阿訇表示)那就行,(可以)开始念(了)。阿訇念(经文),(祈祷结束)“阿米乃”一接,(整个仪式)念完以后,(这桩婚姻)就算成了。女方家的人(就要)送(亲)么,送着来以后是(在男方)家里吃筵席么。[9]

娶亲归来

新娘被娶回来以后,男方家婚礼的筵席就正式开始了。东乡族的婚礼筵席非常注重遵循传统的规矩,一般要请专业的厨师来做筵席,需要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婚礼筵席上有各种东乡族的传统食品,包括油炸面食、糖包、肉包、鸡肉、手抓、烩菜等,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上足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以示隆重。东乡族婚礼筵席菜的特点是肉食居多,席上没有烟酒,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反对吸烟。

吃筵席[10]

马永祥还给我们回忆了一下他的老三儿子马志学2008年结婚时的一些情况:

(马志学)23岁时娶的这个丫头,这个丫头(当时)年纪轻得很啊,当时那个时候(只有)16岁啊。我的那个老四(儿子)小学时候和她(马志学的妻子)两个人是同学么,(一开始)他们(媒人)说是(把她介绍)给我的那个老四。这么我就说了,(把她介绍)给我们的老三,(如果)老三不给,老四我们还不说(考虑),老四还念书着呢么,(在上)高中么,他们就说可以啊。(老三)这个结婚也将近(花了)20万(元),彩礼当时送了6万元,(再)送些首饰啊,还有他(女方家)的这个规程(规矩)给5000(元),那个规程卡(给)10 000(元),这么的算下来,连这个结婚办筵席乱七八糟的下来(总共)花了十七八万,不上(到)20万元。咱们那次办筵席一次(就花了)5万多(元)吧,(筵席是)在临夏(的)饭店办的。(别人来搭礼我们也)不记账,一般(客人)来(送的礼钱)我们随便带上(收下就可以了)。(客人)一般送礼,拿1000(元)的也有,拿500(元)的也有,拿100(元)的也有,不一样么。厂里的这些老板们拿1000(元),咱们在临夏工作的一些朋友也拿的多一些,农村里的(亲朋)一般就拿个50(元)。[11]

2.特别婚俗

按照过去东乡族的传统,过去新郎来女方家娶亲时,还有“罚新郎”这一规矩。新郎及娶亲的陪客到女方家后,女方家的亲戚朋友会要想法“惩罚”一下新郎。这种惩罚表现为用土块打,树枝抽,惊吓新郎和陪客的骑乘,使其摔下马来。新郎即便是身受轻伤,也得向惩罚者赔礼道歉。所以东乡族的新郎往往一到女方家情绪就很紧张,害怕挨整,一出女方家大门,便早早溜走。不过近年来,这种传统在东塬村慢慢消失了。据马永祥的老二儿子马志强回忆,他2000年11月结婚的时候这种类似“罚新郎”的规矩就没有了。他当时娶亲时还准备了些礼物和红包打算应付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意外的是女方家并没有为难他,他在尼卡哈仪式结束后就顺利娶回了新娘。

马永祥说,过去在东乡族的婚礼筵席上,还有一个比较热闹的传统是“臊公婆”,主要是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戏耍公公婆婆,他们把公公婆婆绑起来,反穿上一件皮袄,倒骑在牛背上,脸上还要抹上锅黑,在大门外的场地上尽兴地嬉闹。关于“臊公婆”这一传统,马永祥回忆道,他的老二儿子马志强在2000年11月办婚礼的时候,他自己和妻子就被亲朋好友们这样戏耍了一下,但是后来老三、老四儿子结婚时就再没这样闹过了:

臊公婆么,现在不臊了。(因为)现在按(伊斯兰)教条不应该这么做,过去(还是)有(的)。(当时我被)拉着抹脸,化妆,戴个帽子,穿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衣服。(主要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们来臊,搞个形式,让大家高兴一下。(他们)给(我)脸上抹鞋油,戴报纸做的帽子,就那种(像)济公(戴的)帽子,还有做的铁帽子,这么有个锁下来,你取也取不了,(还有用)大枣做的耳坠。(让)女(婆婆)的穿的旗袍,就是那种用编织袋做的旗袍,脸上一般不画。(主要是大家)开玩笑么,(让大家)高兴为主么。(现在不搞这些)主要是(因为)咱们宗教的信仰么。按照信仰,那样画,那样做是不正当的打扮么。咱们穆斯林(就应该)戴白帽子,穿长衣裳,(应该)这样的么。你画成那样,教条上不行么,现在不做(这样的事情)了么。(何况)阿訇也一直骂(劝诫)么,(臊公婆时)你打扮的撒么(像什么),人不人,鬼不鬼。(现在只是)要个喜糖,要个枣,核桃,抓几把就行了。[12]

此外,东乡族在传统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婚礼习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婚礼当天晚上,新郎家的亲友和村里的小伙子们都要来闹房,陪送新娘的女宾以及前来参加婚宴的妇女们则在炕上紧紧地护围着新娘。所有参加闹房的小伙子们要千方百计寻找缝隙,用枕头砸新娘。由于新娘周围的妇女们防备甚严,所以尽管枕头飞来摔去,也砸不到新娘身上。这个游戏会一直持续到妇女们招架不住,请新娘取下蒙面的头纱,让小伙子们看看新媳妇,并让大家再看看箱笼里的嫁妆,双方这才偃旗息鼓,一欢而散。不过我们在东塬村调研时发现这里并没有这种闹洞房的规矩,这恐怕也与“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情况有关。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认为东塬村关于婚礼的规范经过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些基本的规范仍然保留了下来,但有一些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地情况的改变发生了变化,例如“耍新郎”、“臊公婆”等等已基本消失不见。我们在访谈中还了解到,过去东塬村有些人家在婚礼当天还有放鞭炮庆祝的习惯,但这些年也没有了。究其原因,马永祥认为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村里的人们对伊斯兰教的理解越来越深了,对于一些不符合伊斯兰教要求的传统习惯就不再去做了。马永祥的二儿子马志强告诉我们,以婚礼放鞭炮的事为例,他结婚时已经不放鞭炮了,因为当时东塬村清真大寺已经决定,凡东塬村人家娶亲时如放鞭炮庆祝,要罚该人家供应清真寺一冬天的燃煤。这个决定由清真寺的阿訇在聚礼时反复宣讲,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自此以后,东塬村的人家举办婚礼时就不再放鞭炮了,当然也就没听说过有谁家因为举办婚礼时放鞭炮而被罚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