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从此检察机关不仅可以代表国家控诉犯罪,还可以通过公益诉权来保护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在民事、刑事、行政三大领域里,检察机关都可以通过行使诉权,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新时代,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更加完善。
在刑事诉讼中,通过提起公诉来启动刑事审判程序,是刑事追诉权的表现。自13世纪法国产生检察官这一职业以来,在大陆法系,公诉权就属于检察机关的专属职能。通过行使诉权的方式来启动司法裁判程序,督促法院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做出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司法裁决。这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标志。因此,“用强”公诉权重点在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1.从证据合法性出发,解决事实认定基础。基于刑事证据必须能够清楚证明案件事实和侦查的合法性。2017年6月,“两高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为实践中进一步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提供了规范性依据。因此,“用强”公诉权,首先要严格刑事证据的合法性。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严格刑事证据的合法性,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会特别针对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目前,监察委虽取得了对职务犯罪的监察权,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检察机关的公诉权来督促法院做出司法裁决。虽然有学者认为:监察委不适用刑诉法规制,其对职务犯罪的监察行为不属于刑事侦查。可以肯定的是,案件进入公诉环节必须受刑诉法约束。那么,同样可以肯定:刑事证据的评判标准并没有改变。
当今的技术力量日新月异,检察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检务”“网络检务”“信息检务”到即将迈入的“智慧检务”,其对人的要求看似逐步降低,实际相反,“智慧检务”的到来对人的要求更高,更严苛。在依托“大数据”的“智慧检务”基础上,可以预见:智能化对证据的标准有更为细致的判定,对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据取得的合法性会有更规范的考量。一个严谨的法律人,应该清醒认识到:价值的评判是机器永远不能代替的。那么,作为检察人更应该有着比机器更高明的智慧。否则,在机器固有的运转逻辑上,忽视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智能化”反倒变成正义的“绊脚石”。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严格证据的合法性首先要提高人的业务水平。
2.厘清犯罪构成,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刑事案件特有的解析思路。当今刑法界,普遍坚持和发展客观归罪原则。那么,坚持客观归罪除了从证据合法性出发,解决事实认定问题。还应该从客观的犯罪构成出发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现代的犯罪构成理论,要求采取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成立条件体系解构犯罪。而关注的重点应该在于违法性构成要件。这要求从实际出发,对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采取客观分析法。结合刑事证据,对违法性构成要件进行客观解构,严格按照犯罪构成理论来论证行为人的违法性。体系化解决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对应的法律评价,从证据到犯罪构成做到说理充分、论证严谨,为庭审的实质化打好基础。
3.落脚“庭审”,推动审判中心主义。在严格了证据的合法性,厘清犯罪构成后,体系化解构了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适用,最终应该落脚在庭审,推动审判中心主义改革。借助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要求,提振公诉权威。具体来讲:一是,要求侦查机关应当全面、客观、及时地收集证据,强化对客观证据的收集,弱化口供的作用,规范取证程序;二是,完善公诉机制和不起诉制度;三是,统一证明标准,强调侦查和审查起诉要向审判阶段看齐,适用统一的法定证明标准;四是,重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行为;五是,贯彻疑罪从无原则,无论是审判还是审查起诉,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都要作出无罪判决或者作出不起诉决定;六是,推进庭审实质化,要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落实直接和言词原则,确保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推进繁简分流,扩大刑事速裁程序的适用范围,探索实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用有限司法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www.xing528.com)
以此,突出审判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中心地位,确保案件事实经得起法律检验。利用法院的审判终局地位,要求侦查向审判阶段看齐,从而推动审判中心主义改革,防范错案风险。
(二)用强公益诉权,维护社会公益
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从此检察机关能够代表国家和公共利益针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领域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情况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使得检察机关可以代表国家和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诉讼。这是对传统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监督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对行政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新途径。对此,必须构筑体系化的思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最关切、最现实、最生活的期盼,打造新硎初试的公益检察名片。
1.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群众关切。新时代,惟有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顺应人民期盼,回应群众关切,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检察新格局。这就要求:一是,要创新检察一体化办案模式,注重试点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办案专业化水平;二是,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多,意见大的领域时刻关切,深挖公益诉讼线索;三是,加强与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衔接,建立信息互通互联的协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公益保护合力,构建公益保护常态化监督格局;四是,体系化公益保护思路,针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采取法定的应对措施,既要主动作为,又要体现公益诉权的谦抑性;五是,增加公益诉讼普法力度,扩大公益案件影响力,回应民众期待,提升群众知晓度,增强检察权威和公信力。
2.以地区特有为支点,打造公益检察名片。社会实践中,生态问题的矛盾突出性,生态破坏行为的多发性,及司法程序进入的困难性等种种事实,都在表明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介入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的迫切性。因此,在保护好“金山银山”的方式上必须立足地域特色,通过保护具有标签性的生态地,树立生态保护标杆,打造公益检察名片,提升检察形象。
以地处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为例。万源市坐拥八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台山、花萼山就是万源独有的生态名片。借此,可以通过创新“八台山、花萼山生态检察”以打造生态检察的万源名片。这要求:一是,通过多方调研,建立联动保护机制;二是,利用旅游胜地的宣传优势,普及生态检察;三是,探索设立专家参与环评决策等工作措施,建立专业化的生态检察团队;四是,完善环境公益奖惩办法,建立多方联动协调机制。以此打造万源特有的“八台山、花萼山生态检察”模式,树立国家级自然保护领域的生态检察标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