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洵
题 解
苏洵所作策论中与政治、军事相关者不少,这篇讨论将领素质的文章把“为将之道”的重点放在“治心”上,进而扩展到战前准备、治军法则及具体强弱应对战术等问题。北宋抑制武将而以文人领兵,固然有其缺陷,却也给文人思考战争问题以“经世致用”提供了机会,苏洵此论即其代表之作。
【一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①,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注释】
①左:附近。瞬:眨眼。
【译文】
做将领的原则,首先应当修养心志。即使是泰山在眼前崩塌,也能做到面不改色,即使是麋鹿突然从身边奔过,也能做到目不转睛,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够把握战争情势变化的利害关系,才可以应付敌人。
【二段】
凡兵上①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②,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注释】
①上:通“尚”,崇尚。
②怒士:激起士兵的愤怒。
【译文】
大凡行军打仗都崇尚正义,不是出于正义,即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这并不是因为兵马一动会有损害,而是因为以后将会有难以应付的局面。只有正义能激怒士兵,士兵为正义所激怒,就可以百战百胜了。
【三段】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③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④天下,而士不厌兵⑤,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⑥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
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
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
③优游:悠然自得。
④并:吞并,统一。
⑤厌兵:厌恶战争。
⑥殆:通“怠”,懈怠。
【译文】
大凡作战的原则是:战前要积蓄贮备好财力物力,临战前要养精蓄锐,战斗开始要保持士气,取胜后要保持斗志。谨慎认真地做好烽燧报警工作,严密安排哨兵侦察探望敌情,使种田的人没有顾忌,这样来积存财力;给予士兵以丰厚的犒赏,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放松休整,以此使士兵保存他们的力量;打了小胜仗更要振作精神,受到小挫折,则要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士气;用人时不要完全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以此来保持他的斗志。因此,一定让士兵经常保持对敌人的愤恨,有所希求而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斗志旺盛怒气不消,就会有勇气;欲望无止境,就会有贪心。所以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们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黄帝经历七十余战,士兵仍然不懈怠的原因。不培养和引导军心,打了一次胜仗,这支军队也就不能再打了。
【四段】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译文】
凡是做将帅的,要富有智谋而又号令严明,凡是士兵则应该愚昧一点。富有智谋,就使人感到深不可测,号令严明,就使人不敢冒犯,因此士兵都能不顾自己而听从命令,这样怎么能不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一点,然后才能够同将帅一起去拼死作战。
【五段】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①,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②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③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④,故去就⑤可以决。
【注释】
①主:首领。
②邓艾:三国时魏将。他曾领兵从深山险道进攻蜀汉,兵至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缒(zhuì):系在绳子上从高处放下来。
③侮:轻视。(www.xing528.com)
④以敌自尝:试探敌军的虚实。
⑤去就:离开或者进攻。
【译文】
大凡行军打仗,要了解敌方君主或敌方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采取冒险的行动。三国时邓艾翻山越岭,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峭壁去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邓艾的百万大军,就要束手就擒,而邓艾确实是轻视刘禅才敢采取那样的行动的。所以古代明智贤能的将领,都能够用一定兵力去试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敌方的强弱,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对是进攻还是避战撤退,都能做出自己的决断。
【六段】
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
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⑤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释】
①理:这里指战争的基本规律。
②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形势。
③节:分寸,时机。
④穷:困境。
⑤支:撑,对付。
【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在于通晓战争规律而后才可以发兵,了解敌我情势然后才可以交战,懂得节制约束然后才可以指挥战斗。通晓战争规律就不至于轻易屈服,了解敌我双方情势就不会沮丧,懂得节制约束就不会陷入困境。看见小利益不盲动,看见小祸患不回避,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自己去施展本领,只有做到这一步,然后才可以正确应对大利大患。只有胸怀智慧谋略善于培养自己的各种本领,而又能珍爱自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一个“忍”字,可以应付上百次的无谋之勇,一个“静”字,可以制服上百次的轻举妄动。
【七段】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①;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②,奈何?”
【七段】
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③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④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注释】
①校(jiào):较量,对抗。
②角:争斗。
③抗:举。暴(pù):显露。
④狎(xiá):忽视。
【译文】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方和我方都是一样。请问:“如果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利用它,敌方将不会同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掩盖起来搁置一边,可是敌方一定要同我较量,该怎么办呢?”回答是:“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把它暴露出来,使敌方产生疑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保护住它,使敌方疏忽,因大意而中计。这就是运用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八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②剑,则乌获③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④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注释】
①箠(chuí):同“棰”,短木棍。
②袒裼(tǎn xī):脱衣露体。案:通“按”。
④据兵:拿着兵器。兵,兵器。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兵无所顾忌,又要使他们有所仰仗。士兵无所顾忌,就明白战死不值得可惜;有所仰仗,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一个人手中即使只有尺把长的木棍,遇见了猛虎,也可以大喝一声,拿起木棍去攻击它;可如果空着两手,即使遇到蜥蜴,也会吓得变了脸色而却步不前,这是人之常情。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以为将带兵了。如果袒胸露臂,紧握着剑柄,那么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也不敢靠近他;如果披盔戴甲,却抱着武器睡觉,那么小孩也可以拉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利用军势森严来巩固保存自己的力量,而那些能用军势来保存自己力量的人,他的力量(用来对付敌人)就绰绰有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