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00多年前,韩愈在《师说》中提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人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都表明了教师责任重大。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主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行为、思想等方面。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性,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使自己的言行一致。
思想是行动的帆,思想是生命的舵。有思考、有方向,教师才能先于学生、高于学生。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提高、完善和挑战自己应该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应努力在实践中做个思想者,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一个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教育需要智慧,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即与平常所说的教师的素质、知识和智慧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是角逐知识,还是追求智慧?这关系着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尽管智慧的教育基于知识的教育,但智慧的教育毕竟有别于知识的教育。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改变推崇知识而轻视智慧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新思潮、新观点、新提法层出不穷,浪涌涛叠。在了解、吸收、借鉴这些五光十色的东西时,就有一个判断、取舍的问题。究竟哪些观念是我们目前发展所需的、包含本质意义的、符合我们具体教育实际的,哪些提法是外表华丽而内中无物、声势浩大而纯属噱头、机制虽好而不适合本土的。这就需要用头脑去做一番冷静的思考,仔细甄别,反复考量。只有经过比较和筛选,才能剔除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东西,才能确定我们真正需要的精华。因为从理论上说,教育生活是以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任何外在的教育因素诸如教育目的、课程标准、教材等都必须纳入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外在观念借鉴学习的内化过程,不如说是一个衡量、判断和选择的思想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精心反思、提升重建、二次反思的思想过程,更是一个对教师事业深入的思考过程。
时代在飞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的职责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以前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完成者,根本不用考虑课程编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事宜,但现在这些新任务已经摆在了教师的案头上;以前教师只用依照课表按时保质地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教学工作,根本不用考虑教育教学研究等事项,然而现在这些科研使命已经落到了教师的肩上;以前教师只是按部步班地按照教学计划开展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根本不用考虑教育改革、教学实验等问题,可现在这些陌生的问题已经纳入教师的课程计划;以前教师上课手持的仅是一本课本、一个教案、一支粉笔,根本不用再考虑其他的教学工具和设备,可现在电脑、录像、课件制作、电子文稿、远程网络等技术一股脑地拥到了教师的眼前……这其中固然有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掌握与熟练操作的时间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接受、认识的提升、思维的转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关注、应对和思考教育改革给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和新使命,那么,教师就能够审时度势、富有远见地顺应改革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反之,我们将面临思想陈腐、观念落后而遭到时代淘汰的可能。正如美国教育家乔治·F.奈勒所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性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的不是一种勤奋耐劳精神、敬业奉献意识,而是缺乏在一种精神文化、人文修养和实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他们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工作,却很少叩问工作的终极意义;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沿袭着相同的道路,却很少观察时代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他们羡慕优秀教师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却很少想到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很乐意照搬照用他人成功的做法,却很少顾及成功经验背后积淀的思想……因此,无论是大至教育发展步伐滞后、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还是小到课程改革阻碍重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细细分析考量起来,不能说与教师们缺乏成熟明确、自主独立的教育思想观念无关。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我们的广大教师对学生可以诲人不倦、细致耐心地实施学习观、思想观教育,但恰恰很少想想自身是否也需要开展教育观、思想观的学习。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都难以做到观念的更新,又怎么敢奢望他的学生能在他的教育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www.xing528.com)
教育需要智慧,实践需要思想。美国教育家乔治·F.奈勒早就说过,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但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无所适从。也许,由于所处地位、视野的不同,我们教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偏激的思想,但这些偏激的思想往往会有着“片面的深刻”,它较之于四平八稳的平庸,对思想、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更多的价值。它带给我们的是警醒,是方法的选择、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是新的视界的凸现。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区别可能在于教育对象不同、知识重点不同、术业专攻不同等,但他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教育主张、教育观念,而且越明晰、越透彻、越执着就越好。因为你思想越丰富,你就越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越强,你超越既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就越强。你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作为教育者,你应该做一个实践中的思想者,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