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1)理论学习,学有所获。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为提升教师的转型自觉,备课组要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学习制度,保证组内学习的频度、效度和深度。
①专题学习层次化。每学期初,备课组要根据组内实际情况确定教师理论学习书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相关理论书籍进行学习,并结合本组规划制订个性化的读书方案,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反复学习,做好学习笔记。每周备课组活动前20分钟的专题学习,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交流心得体会,对组内不同梯队的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推进学习,并将不同梯队教师的基础性学习、回顾性学习、深化性学习统筹起来,不断提升各梯队教师的理论素养。
②学习形式多元化。每周备课活动的专题学习可以采用五种形式:讲座辅导、沙龙研讨、经验分享、问题诊断、资源共享。讲座辅导是邀请备课组内对新课程精神深刻领悟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做讲座,为大家理解新课改精神架设桥梁。沙龙研讨是围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进行沙龙研讨,让大众在智慧碰撞中深化理解。经验分享是邀请各个梯队中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乐于实践的教师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让大众在共同分享中提升研究层次。问题诊断是将自己在阅读和实践中遭遇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呈现出来,请第一梯队教师“把脉”“诊断”,大家一起研讨,在互助中共同提高。资源共享是在校内外的各种专题研究活动中学习资源、分享资源,例如,课堂录像、教学设计方案、专家经验分享等。这些资源的价值相当大。因此,针对这些宝贵的实践资源,要在迁移运用时勇于实践与创造。除了每周备课活动的专题学习以外,备课组内还可以组织其他形式的读书活动,提倡大家好书共读、共同成长。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促使教师深度参与其中,提升其业务水平。
③督查考核制度化。每位教师要认真记录业务学习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让学习和思考深度结合。备课组内定期对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和考核。
(2)集体备课,扎实有效。
如果教材是一本乐谱,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位“演奏家”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演奏”方式,效果也会大不相同。集体备课能让“演奏家”的思维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让集体的智慧发出耀眼的光芒,让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课堂。
集体备课一般按照这种基本程序进行: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
①个人初备:从备课到备学,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每位教师都要具备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知识间的关联性,即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与之相关知识间的关联性,这对于提高新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摸清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教师要做到摸清学生的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诸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总之,教案的书写、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和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之外,还必须有教学后记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记错记录。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提供中心发言稿,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新教师最好能写出详案。初备时,每位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每位教师还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组内研讨,排除困难。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因此,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②集体研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地写出本学期的计划,并制订好单元计划。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较,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中心发言: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对中心发言人的选择,不能总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使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使其迅速成长起来。
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成员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作为中心发言人,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这个准备的过程,对于新老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备课中允许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如果缺乏创新,仅仅是克隆教学参考、确定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个性的创造,则是不完整的备课活动。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③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备课组成员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失去创新精神。
④重点跟踪。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备课组成员有必要对讲课者进行跟踪听课来检验,以便讲课者能得到改进和提高。(www.xing528.com)
⑤课后交流。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该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课后交流)。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不仅要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还要扬长避短,为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2.优化常规考核管理
(1)更新初建、重建制度。
借助目前备课组成员队伍庞大、集中备课、多次重建的优势,可以结合组内常规考核课,制订详细的初建、重建计划。要针对一节课协调安排人员进行初建、重建、再建,努力做到一课两案或一课多案,实现梯队教师多维重建。每学期末,每位教师要在研究打磨的基础上提供一份自己认为满意的精品课例,为后续研究案例提供范本。
(2)更新常规考核制度。
对教师的常规考核,除了坚持检查教案、听课、作业等项目之外,还增设了大组教研活动的参与质量、专题学习的质量以及蹲点领导的考核等。期末,组织全组教师对各自的业务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进行综合评比考核,结果按比例纳入教师的常规考核中。
(3)更新评课、议课制度。
评课和议课可以实现备课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互通。这就要求大家在听课时,要及时写好反思,想好重建思路。组内评课时,要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对研究课进行评课研讨,重点就承担研究课的备课组抛出的研讨话题进行观点碰撞,形成集众人智慧的评课稿。评课结束后,第一梯队教师还要根据每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点评,以达到评有认识、评有反思、评有进步,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
(4)更新作业检查形式。
实行作业月检查制度。检查形式有自查、互查、备课组长检查、蹲点领导检查以及学生、家长评价等。
3.强化各种质量意识
(1)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要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做好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定期进行单元检测,注重教学质量分析。
每两个单元授课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质量做具体分析,反思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定下阶段的措施并进行重建。
(3)注重提优补差。
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优等生,让这类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提升,变得更加优秀;还要关注那些学习薄弱的同学,让这类学生也有所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