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一节课,我们首先要考量的是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定位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分析不透彻,教学目标定位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学情定位不准确,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堂课的效率会随之大打折扣。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这篇课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小女孩明明,另一条是“我”。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的场景和角色转换比较频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课文开头写了“我”的心情“灰暗无比”,结尾写了“我”的内心是“温暖”的。是什么“温暖着我的心”?教师直奔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并进行体验式的情感交流,并以朗读的形式来强化这种体验。从第一小节“我”的“心情灰暗无比”到末尾一小节“我”的内心是“温暖”的,引发对“我”的心情转变原因的探究,并以此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抓住重点,细细地品读,读出课文的情味,说出人物的形象,品味文字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循着主线,通过“我”的前后心情的比较,让学生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在读中体会“我”的情感,最后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强烈的情感相结合。教师以“我”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故事之中,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在与学生一起自读、自悟、自得中进行情感的交流。整个课堂令人感到温暖而感动。但我们细观课堂,发现有两点不足:其一,教师将“我”情绪的变化和明明的性格特点交织在一起进行感悟,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立场定位不够准确;其二,教师对明明性格把握不够准确,虽求全,但未求精,明明性格中“乐观、善良”的特点并没有能重点体现,这就是教师对教材定位不准确。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5》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校园、公园、广场等地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把观察到的现象、研究成果、想法和感受写下来。本次习作不仅要求学生观察植物,还要求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为“发现研究”类习作。课堂伊始,教师先主动提问:“学了《习作5》,同学们编了很多关于植物的谜语,谁能说一个给大家猜猜。”学生踊跃发言,一一说了关于植物的谜语。这实际上是对植物特点的高度概括,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还及时小结:“大家欣赏了植物的颜色,闻了它们的气味,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得真细致!”这是对学生观察前情况的回顾与总结,学生可以通过深化观察从颜色、气味、生长过程等多方面认识植物。接着,教师又问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感兴趣的现象,相机点明了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现象也会不同。同时,教师为了解决学生表达的困难,还进行了示范:“我家养了一盆芦荟。有一次,我被蚊虫叮咬了,妈妈让我掰下一小片芦荟挤出汁涂在创面上。一会儿的工夫,我便感到舒服多了。那时,我就在想,芦荟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我正好可以研究一番呢!”因为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表达,他们往往有生活体验,可以将其反射到脑中,但组织成语言表述出来还存在困难,教师在此时给予示范,给学生的表达搭建了台阶,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立场定位准确的表现。(www.xing528.com)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教授此类文章,教师往往会侧重于它的科学性,重点介绍几种文字以及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而忽略文本的语文味。然而把这样一篇文章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供学生学习,编者的目的显然不止于此。如何挖掘文本的语文味,并体现课堂的高效性成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先以回顾已学过的一首小诗为切入点,安排学生“看、说、写”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将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再在深入文本这一环节,以一个总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大自然文字的重要意义,然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重点品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体味作者三个问句的妙处和几个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在科普小品文中挖掘出语文味,这就是教师对于教材年段定位准确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