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年的研究中,我们从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把握说课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对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变革。
1.树立专题意识
每一个学科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题,每一次的研究活动都是围绕专题展开的。说课者应该紧随步伐,树立专题的意识,说说围绕这个研究专题的学生变化、教材研究点、课堂设计等。
案例1:《半截蜡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节基于“课文类型结构化教学的读写结合研究”专题的实践研讨课,《半截蜡烛》是一篇二战背景下的小说。小说类文章的人物品析和情节追溯是学生的兴趣点,而对于小说类文章表达中的环境渲染与心理描写的理解又是学生的缺失点。因此,我把“品人物、读情节”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推进环节,把“环境与心理描写”作为读写结合点。通过品读课文中环境和心理描写的方法与妙处,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留白处,用所学方法补白课文,使小说更加扣人心弦,达成“依托文本,学习运用以环境衬托人物”的读写结合目标。
(隽海虹)
案例2:“花蕊知爱”(小学四年级班队课)
本节班队课是围绕“花开十岁”这一年级系列活动开展的。本次“花蕊知爱”活动是该系列活动的第一步,由此活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并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感受父母给予我们的恩情,做个有心人,也为下一次活动“花儿绽放”做好铺垫。
(冯 荔)
2.有目标达成意识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严谨的,一节课的设计都是为达成目标而努力的。那么,讲课者上完一节课后,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呢?有没有精彩的生成呢?每一位讲课者心中都应有目标达成意识,在说课中能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反思,非常实用。
案例1:《识字7》(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结合新课程标准,对照自己的教学,本节课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学重心的落脚点应该在哪里?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真正把认识七个生字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学生识字的过程,导致最后学生写字时对这几个字的印象是模糊的。学生对“群众”的理解不透彻,教学重心偏高,导致学生识字不扎实。课堂的目标达成不理想,说明自己的学生立场淡薄。为了达成目标,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应该教的没有教好。因此,沉下心来备课,让课堂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才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毛菊红)
教学目标虽已达成,但不完美。本课要理解的概念较多,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有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还有求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规律。公因数的教学过程体现出综合性与灵活性的结构特征,给教学带来严峻挑战。回想本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作业反馈,我感觉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简单说出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但是,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还有待商榷。因此,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不只是看结果如何,还应该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李 涛)
3.敢于大胆取舍
优秀的说课不是面面俱到。根据教学的着力点和教学可能出现的效果或实际情况重点分析说明。
案例1:《半截蜡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三个点的重心下移。
(1)质疑问难的下移。
具体过程:课前质疑—小组筛选—课代表整理问题—全班聚焦难点问题—推进生成中及时追问并解决问题。
(2)品读人物、情节的下移。
自选感兴趣的情节和人物品读,分为三个层次的阅读,即自读自悟。小组交流碰撞,全班交流提升。
(3)为课文补白的下移。
读写结合点找准后,创设写情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丁素芬)
案例2:《花瓣飘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通过这节课的思考和尝试,我想围绕“开放”一词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1)问题的开放。
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更能激发学生形成深层次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大问题:文中的小女孩摘了作者家门前的花,作者为什么不责怪她,反而夸她懂事呢?这个问题是学生特别关注的,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并得到心灵的陶冶。
(2)体验的开放。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摸花瓣。在指导学生品读“花瓣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这句话时,我事先买来了月季花,将花瓣发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并让组员摸一摸,闻一闻。学生有了体验,在朗读时感情得到了升华。
②想人物。创设生活的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生活世界中去,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在饱满高昂的情绪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妈妈,看到花瓣时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爱”给妈妈带来的满足。
③演动作。在教学小女孩摘花动作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反复品读动词的方法,而是用以演代讲的方法,这更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摘花瓣的动作,接着想一想怎样完成这一动作,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动词理解的过程。
(3)合作的开放。(www.xing528.com)
在这节课中,合作的形式很多,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都有体现,例如,在将大问题抛下去后,我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创设送花的情境时,我采用的是同桌互说的方式,给每个学生练说的机会。在学生上台表演时,我采用的是师生合作的方式,更准确地捕捉生成的资源。
(吴凌云)
4.尝试反思重建
说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亮点,还在于反思问题,提出更好的重建方案。反思是提升课堂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如果一位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清晰地表达出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那么,这位教师则有较强的课堂诊断能力、反思能力、方案重构能力,这是现代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课无完课,真实的课堂总会留下一些不足和遗憾。说课时,说课者除了说出自己的课堂亮点以外,还要注重反思课堂的不足,提出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通过互动交流,产生新的认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案例1:《人类的“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反思本节课,有待提高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教学重心下移不够,有不少替代的地方。
在放手让学生概括课文第4~5自然段时,学生说得不到位,我急于引导学生把段落大意说出来。这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2)评价权可以进一步下放给学生。
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很少,评价权仍然牢牢地抓在教师手中。新课标提出评价要多元化,我在这方面要改变自己的惯性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评、互评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教学不够扎实,有“滑冰”现象。
正如我预设的一样,学生不能正确认读“薄壳结构”这个词。在教学中,我出示这个词,并指出它是一个建筑专业术语,应读“bóqiào jiégòu”,然后让学生读读就过了。对于学生的学习障碍点,我应该以个别读、小组读等形式的练习让每个学生对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有清晰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个疏漏,学生在后来朗读课文时,重复出现读音错误。
(朱蓓俊)
案例2:《半截蜡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声音变弱了。
文中紧张的气氛、微妙的心理变化,学生感悟到了,表达得比较清楚,但朗读的情感不到位,特别是缺少个性化的朗读。在阅读课上,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机会提升朗读的质量,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2)核心推进中评价的互动性、针对性不强。
生生评价能体现学生倾听时的捕捉力,它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评价的针对性、指导性还需要方法加以引导。
(3)读写结合的展示欠缺指导。
(张 媛)
5.勇于创新成风格
在日常的各类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能听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说课,有些说课能让人忍不住用心聆听。这些教师的说课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回味他们的说课,各有各的精彩:有的理性中透着感性,彰显教师的个性魅力;有的理论功底深厚,折射出教师的理论修养;有的表达风趣,让活动变得轻松愉悦……在教研活动中,上课和说课是更好地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每一次精心的研备是说好课的前提。一次说课能引起多少听课者的关注,又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这是每一位说课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说课不是说课者在固有的模式中添加不同的内容,而是要在日常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说课样式,拥有自己的风格。
以下的案例是一位二年级语文老师在班队课上的说课,她用“四个一”巧妙概括了活动的主题。通过活动前期准备和活动中的点滴收获,她写下了自己的一点反思和对未来活动的思考。在她的叙述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语文老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执着关注,能听到这位语文老师与学生的生命一起律动的声音,她的说课如同一条溪流滋润心田,深入人心。
案例:“我是一颗种子”(二年级班队课)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学校掀起了教研热潮。今天,我将用四个一——“一份执着”“一段留言”“一点感动”“一份遗憾”来向各位说说我执教的一节班队课。
“一份执着”——确定了主题
我执着地认为应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在上学期,班级开展了以认识自我为核心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我就是我”。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能觉察到他们身上那些微妙的变化。其次,此时春光灿烂,生命在律动,冬眠的种子蓄势待发,恰是进行绿色生命系列活动之“人与自然”的恰当时机。最重要的是,学生发展部快马加鞭地督促我们扎实开展常态下的班队活动。所以,一节以“阳光少年”为题的班会在天时、地利、人和中顺势而生。
“一段留言”——回馈了目标达成
虽然班队课的主题为“我是一颗种子”,但本次班队课的目标并不单单是让学生爱绿色、爱环保,这些科学课或品德课也可以实现。班队课关注的是孩子生命的成长,也就是关注那些表象背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想象自己也是一颗种子,感悟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困难。当晚10点35分,我在QQ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今天的班队课,欣茹学会了感恩,她说:“爸爸妈妈是阳光、土壤,我是一粒种子,要努力生长!”我们相信,她终究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朵……读到这儿,我的眼中闪动泪光,我感到非常欣慰,很想说:“孩子,谢谢你!”我不敢说这节课的目标都达成了,但至少在那一群孩子中,有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颗种子,而成长需要积蓄勇敢、坚强,需要许多人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他们会懂得感恩,并努力付出。
“一点感动”——凝听了孩子的成长
二(6)班的学生是一群情感特别细腻的孩子。这是一次基调很轻松的活动,但活动过程中有三个女孩眼圈红了:一个女孩是因为早晨走得匆忙而忘了小队内分配的任务(带洒水壶),她觉得自己拖了小队后腿而眼圈红了;一个女孩是因为奶奶住院,每晚妈妈8点30分才能将她从代伙点接回家,她没时间准备花种,在向大家解释时眼圈红了;还有一个女孩是因为妈妈买的不是小队必须准备的营养土,她说着说着,眼圈也红了……如果说女孩的情感因为太丰富而娇弱,那么男孩的内心深处也有细腻的情感。在“我和种子共成长”的环节,每个孩子蹲在地上想象自己成长需要积蓄哪些营养,有的女孩很快站了起来,而有一个男孩蜷缩着蹲在地上说:“种子怎么可能这么快长大?”于是,其余的孩子都意识到了这点,又迅速蹲下仔细观察种子……花开的声音,我听到了。
“一点遗憾”——反思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班队课上,几乎没有同一主题重建的可能,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情,而我们只有一次聆听花开的机会。那么,我反思什么?反思课堂资源捕捉及利用的能力,那几个全情投入、眼圈红了的女孩的资源我虽然捕捉到了,但是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传递给其他孩子。在课堂上,还有一些冲淡主题的、看上去很有趣的话题,留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还可以更多。有时,我因感动而急于表达,其实阻碍了孩子们的真情流露,于是唤醒生命萌动的机会在我手里悄悄流逝了。
亲爱的同事们,我们也是班队课研究园地中的一颗种子,让我们一起出发,在蔚蓝的天空下,开出一朵朵花来。
(杨 玲)
说课的变革在我们研究的学校中如同星火般蔓延开来,其影响力非常深远。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论、研究案例,组织各类“说上评”活动,我们能听到教师们在磨砺中快速成长的声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行走在教学改革之路上,在反思中探索教学研究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