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心预设,在留白中期待生长

精心预设,在留白中期待生长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设和生成是一对辩证关系,教师期待课堂上生成精彩、富有实效,需要课前精心地预设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这种“精心”并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上,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学法方案上。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就应该学会“留白”,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留有时间和空间,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精心预设,在留白中期待生长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辩证关系,教师期待课堂上生成精彩、富有实效,需要课前精心地预设教学环节。上课前,教师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才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预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淮师一附小康泉老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一文的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精神”“生机勃勃”等,练习用“越来越”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小动物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悟小露珠的特点与品质

(4)了解童话中最常见的结构,尝试自主学习课文。

制定依据

从教学内容上分析:

(1)童话单元重组

针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借鉴同类文章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理解单篇文章。这样可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清楚地知道这个单元“我要学什么”“我将要经历什么”“我的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另外两篇相同体裁的文章分别是《东方之珠》和《石榴》。第三单元的《蒲公英》和《三袋麦子》也是童话故事,第六单元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航天飞机》是科普童话,《习作7》是练习编写一个童话故事。根据文本类型,我们尝试把这七篇童话和《习作7》整合到一起,作为童话的主题单元进行教学。我们希望以童话为锅,把这七篇童话和《习作7》都放入锅里,形成一锅关于童话的美味的“石头汤”。

(2)本课文本分析。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不仅人物美、意境美、语言美,而且层次清晰、思路明朗。全文以小露珠的出现、形成、消失为线索,巧妙地展示了小露珠的外形美、品质美、精神美,展示了大自然和谐。初读《小露珠》,萦绕心间的是甜美、清新与可爱,一种敬畏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美好思想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操。同时,文中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从学情上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反复强调的“找准教学起点”。

从学习内容上分析:

就体裁来说,学生爱看课外书,对于童话体裁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课外读过童话、听过童话,甚至讲过童话。就文本来说,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对大自然充满兴趣,其中有21个学生对小露珠的形成还有一定的了解,有32个学生在预习本课时还特地早起去观察小露珠。文本语言富有童趣,学生朗读兴趣高涨,这为其读出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以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奠定了基础。

从学习这类文章的能力上分析: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在接触童话,也都很喜欢这种体裁的文章。在学了两年的童话后,我发现:学生能读能背,也大致明白了童话的一些特点,但还没有熟悉童话中最常见的结构,因此难以实现同类文体学习的能力迁移。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童话故事《蒲公英》《三袋麦子》的学习中,我开始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童话的方法和策略,现在他们对童话“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方法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要指导学生逐步熟练运用阅读童话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根据这一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确定本课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方式,深入人物内心,领悟其中道理。(www.xing528.com)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努力把抽象、凝固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矫捷的身姿、丰富的想象,学生读了想,想了说,说了演,演了写,在演中悟,在悟中获。通过对话表演、角色体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在自主学习的参与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展现出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对应教学目标和童话类课文学习的要求,对照学生已有的资源,预设本节课提升点如下:

①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能力。

②提升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互动交流能力和汇总能力。

③提升学生阅读童话的能力。

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这种“精心”并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上,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学法方案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主体是有思维、有主见的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无法预见的生成性资源,而课前如果教师预设过多,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也就相对较小,即使教师预设得再全面,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当课堂出现的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往往会束手无策,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就应该学会“留白”,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留有时间和空间,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如果学生出现了与预设不符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也要敏锐捕捉,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共同分享新生成的资源。

案例:《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谁呀?”

生1:“小猴,因为它把麦子种在麦地里,最后收获了许多麦子,还得到了土地爷爷的表扬。”

师:“的确,只有像小猴那样先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

生2:“老师,我喜欢小猪。”

师:“为什么你喜欢小猪呢?”

生2:“老师,你看课本上说的小猪憨厚可爱,所以我喜欢它。”

生3:“老师,我喜欢土地爷爷。”

师:“哦?你喜欢他什么呀?”

生3:“土地爷爷在过年的时候还记得送别人礼物,而且他也没有批评小猪贪吃。”

生4:“老师,我喜欢小牛。”

…………

师:“你瞧,学习语文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我们认识了节俭的小牛、可爱的小猪和勤劳的小猴,还认识了受到许多同学喜爱的善良的土地爷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他们的喜爱吧!”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多用“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在努力地按课前拟定的教案进行教学,在按固定的套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缺乏“生长感”,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要能够组织学生围绕课文顺利地开展互动交流;教师应该是一位认真的听众,要学会聆听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教师还应该是一位睿智的引导者,即使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之外的答案,教师也要顺势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课文。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预设的答案只有“小猴”,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回答出来了。可是,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从其他人物身上,他们也能发现美的闪光点,于是就出现了教师预设之外的答案。此时,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长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从多个角度倾听文本的声音,让每个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中学到知识,还能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教师智慧的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