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所谓目标准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制订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学习等。这是“双基目标”。其次,教师要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教师要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教师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狐狸和乌鸦》为例,看教师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从初建到重建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建时制定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些笼统,不够清晰、具体。教师又继续深入解读了教材,分析了学情。
自从学生上小学二年级以来,相继学习了《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狐狸和乌鸦》等多篇童话、寓言类课文,其中《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狐狸和乌鸦》是童话故事。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一片肉的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这是故事的起因。“馋得直流口水”,也为下文狐狸的“三骗”做好了铺垫。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狐狸是如何讨好乌鸦,使乌鸦逐渐丧失警惕,最后上当受骗的。“一骗”——“亲爱的乌鸦,您好吗?”看似彬彬有礼的问候,其实是另有企图。“二骗”——“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多么甜蜜的话语,谁听了都心动。“陪着笑脸”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狐狸的谄媚相,生动传神!“三骗”——“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狡猾的狐狸实在是高明,把乌鸦和麻雀进行比较,假意称麻雀不如乌鸦,极大地满足了乌鸦的虚荣心。“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这样的好话更是让乌鸦忘乎所以。狐狸一次次奉承的背后,其实是要让乌鸦“开口”,只要乌鸦一张嘴,狐狸就能得逞。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一溜烟地”跑掉了。可怜的乌鸦只是短暂地叫了一声“哇”就发现自己上当了,可是为时已晚。(www.xing528.com)
童话,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开始,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八九篇童话。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坚持“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角色的心理特征。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且富有情趣,课堂中,我结合一些关键词句,品词析句,适当点拨、引导,关注朗读,在“读、划、说、演”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角色,走进角色。
作为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课堂中,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又让其他没有表演任务的学生担任导演,对“小演员”提出明确要求,并承担朗读旁白的任务,以这样的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演、参与课堂。
(淮师一附小 王佳文)
由此,确立了重建时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虚荣。学会生字“叼”“肉”,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能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能通过表演深刻理解狐狸狡猾和乌鸦虚荣的形象。
(淮师一附小 彭方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