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变革,保证了学生向着真理不断迈进。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提供了可能。
1.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特征。
①主动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责任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②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彰显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自控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2)自主学习的实践反思。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会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教学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由于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误区。
在提倡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其原因是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当然,教师的主导性毕竟不是目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教学的归宿。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自身的主导作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不断张扬、提升、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还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1)合作学习的特征。
①互动性。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②交往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人正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来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并获得人的本质。
(2)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www.xing528.com)
合作学习不应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经过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而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有些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太充裕,有时刚刚分好组,学生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进行下一项内容,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也有些教师将小组合作简单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教师往往笼统地安排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并未对学生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当教师让学生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当教师让学生回答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当教师依次听完学生汇报后,活动便宣告结束。这反映了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教学的本质上。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难点问题。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犹如无源之水。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而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充实自我观点。这不仅无益于小组内成员相互促进,而且还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课堂都需要学生个体独立地、静悄悄地思考,这种思考越充分、越有深度,小组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
其次,我们也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也就是说,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例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也就沦为一种形式。
最后,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我曾在听课时见过这样的场景:当教师布置了小组讨论任务后,学生就开始讨论,而教师则抓紧时间板书。当板书写完教师转过身来就问:“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这位教师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讨论、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障碍、有没有出现思维上的碰撞、有没有思想上的提升等问题都是一无所知的。这里的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只是为教师板书留下时间而已。事实上,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需要教师“介入”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退场”难以使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知道: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了小组任务中的特定部分,一个人完不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功,而且会给整个小组或全班任务的完成带来不利影响。全体小组成员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达到了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安排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课题研究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轮流互换角色。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协调。在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成员要充分开展组际互动交流(补充、质疑、提问、回答……),利用好组际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特征。
①问题性。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过程性。毋庸置疑,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过程。
③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
(2)探究学习的实践反思。
探究学习有以下四个基本步骤: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交流和评价。这几个环节也可以看作四个要素,它们是探究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它们使探究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是,如果只是按照这些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其中既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没有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那么,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自觉无知、乐于探索、穷根究底是好奇心的高层次表现,是探究学习的精神动力。第二,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要特别注意克服理性霸权和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而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最终使批判精神不能得以弘扬。第三,求证精神。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探究精神的突出表现。与此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标。
我们必须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新课改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不容置疑的改革追求。其次,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全面的认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并渗透到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选用时必须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培养。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唯有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扎根并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