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对话过程

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对话过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其实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和学生人格精神的相遇。而学生主动“说”的缺失意味着学生自主参与建构的缺失。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真意义。教师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对话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中仍存在这样几种矛盾:师生矛盾——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随时等待储存知识的“罐子”;教师是权威的评价者,学生是随时恭候的被评价人。生生矛盾——在升学考试压力下,学生是互相排挤争取重点学校的竞争者。师本矛盾——教师与文本(教学参考书)之间是遵循与被遵循的关系。生本矛盾——学生与文本之间是记住与被记住、肢解与被肢解的关系。上述矛盾决定了在教学中,学生、教师、教参编写者都是被动地被现有教育体制支配的人。而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目标展开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主要依据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文本进行处理,学生则负责感知、理解与评价文本。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将进行多重交叉的对话。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其实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和学生人格精神的相遇。教师要跳出自己的成人世界,走进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去除话语霸权,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真诚的理解者和积极的对话者,并从儿童的视域来思考和实施教育,与学生友好相处、互相尊重,避免有选择的倾听,从而达到促进儿童成长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个真正的“对话人”,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正是“不知道”引领人不断走进、持续探究所认知的对象。教师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课堂上就充满了对教师而言同样真实的问题,教学对教师而言就是真实的探究。学生就不再是被教师“教”的对象,而是教师真实的“合作探究者”。在课堂上持续进行的真实“问答”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融为一体。

而学生主动“说”的缺失意味着学生自主参与建构的缺失。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真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使用沉默。正如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所言,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等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他们知道的内容;也要时刻保持倾听与理解,使教学富有智慧,帮助学生说出他们想说而未说出的内容。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也体现在沉默中,更体现在把语言与沉默行云流水般的融合中。正如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在良好的谈话中,沉默与说话同样重要。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不仅知道沉默的力量,也知道何时保持沉默。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不同的学生个体本身是存在许多差异的,这也是由他们的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例如,在学生的个体知识结构中,不仅包括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还带来了不知从生活的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经济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与显性知识相比,学生的缄默知识主要不是来源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而是来源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境遇,通常表现为潜在的经验性知识,有着比显性知识更强的个体差异性。这些缄默知识虽然看起来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却具有基础性意义,是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经验基础。由于缄默知识的存在,在同一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和理解,因此形成的认识和想法也因人而异。这也成为课堂中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事实上,对话教学不仅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表达想法,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与学生对话,互相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让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让精神在相遇中得到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www.xing528.com)

3.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对话的过程离不开教学文本,教学文本是教师第一对话对象。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即计划、实施、评价的角度对教学文本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归为四种类型:一是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制作的、现成的文本,例如,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学科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课程教材及视听文本等;二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以“教案”为代表的沟通策略与沟通计划的教学设计文本;三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文本,相当于教学对话中形成的教学内容;四是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和学生所产生的文本,例如,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授课实录)进行分析所生产的文本。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是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载体和重要依据,也是特殊的对话者。所谓特殊,是指对话关系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只要从含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需存在着某种含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相通)。

特级小学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教师便敢走进课堂。其实,每一种文本都有“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教材应是一种潜在的、未完成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把教科书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脱离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教师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文本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教师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过程。

4.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通常而言,文本对于我们的学生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绝对权威的存在,但对话教学的目的是要消解教材和知识的权威。在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解读文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之话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与情感去体验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与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和品味中获取对知识的认识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感觉、理解和评价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辞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可以感受人们过去与现在对世界的看法、对真理的表达,以及对生命的种种解释,并且在不断地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各自的观念,展示各自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期待着由此而引发的新一轮对话与交流。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主体对一个客体单纯介入的过程,而是在对话基础上自我揭示行为和价值生成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