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及优化方法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及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由于对话的根本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因此倡导对话的教学就是追求相互理解的教学,即为理解而教。只有在真诚情感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对话教学崇尚选择自由,且以批判意识为特点。开放是对话教学的基本诉求。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及优化方法

对话作为现代社会关键词,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语言学意义。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合作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与平等、理解与真诚、互动与合作、开放与生成等精神的体现。

1.民主与平等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这里的对话,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精神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过去的霸权者、主导者、仲裁者转变成协调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要从过去的倾听者、接受者、受抑者转变成主动者、建构者和实践者。教师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才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和平等性。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教师的权威被消解了。教师虽然仍要实际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特的学习个体而存在,而差别只在于教师负责安排话题,艺术地控制着教学过程。而且,师生之间的商榷、对话并不只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时候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只要言之成理,还可以求同存异甚至不求同只存异,而不必非要定于一尊不可。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民主和平等,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出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在对话教学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拥有者,也不存在任何垄断话语的特权者,关键是每一个对话者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2.理解与真诚

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一种对话,理解是对话的第一要义。”对话教学中的理解,既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同构与交融,也是师生相互对话过程中的理解和融通。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个体才能走向他人,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拥有构建的平台。

由于对话的根本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因此倡导对话的教学就是追求相互理解的教学,即为理解而教。伽达默尔认为,在对话过程中,不同的对话者之间会达到“视域融合”,这为达成交互主体性理解奠定基础。伽达默尔强调:“融合”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或用一种观点主导别的观点,而是不同的观点之间的相互检验、探讨和理解。理解并不建立在一个人“侵入”另一个人,也不建立在一个人立刻融合另一个人。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正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视域融合”。唯有如此,教学才能达成相互理解。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秉持真诚。这里的真诚既包含了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也包含了对他人的责任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对话者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教师要在“倾听”中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出格”,并表达出丰富多彩的真实观点和思想。只有在真诚情感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对话教学崇尚选择自由,且以批判意识为特点。真诚是对话教学展开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对话只能成为空洞无物、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www.xing528.com)

3.互动与合作

互动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能得以体现。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的主体性是双向的,只有在两者主体性的双向运作中才能构成“对话”。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积极互动的对话方式。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沟通,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划分学习小组,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灵活地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以个体间提出不同见解来刺激学生反省思考,学生通过对话、沟通、合作的方式,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了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对话的必然性、平等性、创造性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话不仅表现为反思性的个体行为,还表现为集体合作的学习行为。在基于对话的合作过程中,群体的和谐感、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在对话中,解释给他人自己所理解的观点,先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去建立新知识,再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然后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合作中并不只是学习知识还创造了新知识。

4.开放与生成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独白式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而对话教学则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并达到极致。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满足各自的需求。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的双方(或多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个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开放是对话教学的基本诉求。因为对话本身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它不存在现成的结论和固定的答案,这赋予了对话教学的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在这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的真理或确定的答案,只有对事物的多元理解与互动中共识的达成。而且,只有在真正开放的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活动主体才能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民主地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主体才能真正拥有和获得亮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参与对话和讨论的资格。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与知识本身进行对话,即通过对话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探究。这样,教材的中心地位被打破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到“谈资”的位置。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句话恰恰也道出了对话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平等地进行交流、真诚地进行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生成性,它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既注重认知,又注重情感体验。它强调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它打破了囿于学校、教室、教材的教学空间概念,鼓励课堂向社会和自然延伸,向生活和生命世界回归,其空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它肯定了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