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泰勒“目标模式”的影响,传统教学围绕预设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视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这种重视结果的教学,无视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把教师当作忠实的“课程计划执行者”;无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当作“存放知识的容器”。同时,还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掌握抽象、静态的知识为目标,以结果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和依据,甚至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因此,重视结果的教学注定了其教学方法选择的局限性,主要以“讲解—接受”为主,片面强调灌输和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关于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无非是为寻求“多、快、好、省”地记住所学知识罢了,归根到底不过是这种主流教学方法的改良而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斯滕豪斯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把价值和标准界定在教育过程之内,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外在结果。在他看来,教学的艺术就是向学生阐明知识的意义,而不是把生硬的结果传授给他们。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提升能力、发展思维、优化品质的过程。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创生意义。
我国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营造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第一,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第三,在课程要求上,课程标准不仅仅结合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每个学科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6]。课程标准还对教学过程、教材编写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做了具体要求。(www.xing528.com)
从重视教学的结果转向重视教学的过程是世界教学发展的必然,但并不是说教学的结果不重要,更不是否定对教学目标的追求。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提法,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关注教学的结果,几乎是以关注教学的结果为根本的、唯一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过程和结果都非常重要,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因此,这一转变的本质是重视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不是一味地重视教学的过程,而无视教学的结果。同样,只重视教学的过程而无视教学的结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