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课读前教学传递策略优化

英语课读前教学传递策略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英语课上开展读前活动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传递时要特别注意通过适当的媒介手段,促进学生已有图式的激活和新图式的建构。因此,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就在PPT上放一张曼德拉的照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关于曼德拉的信息。

英语课读前教学传递策略优化

读前活动也称为阅读课的导入活动,通常在阅读课的最开始开展。其主要目的有四点:首先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奠定整堂课的基调和氛围;其次是激活学生已知的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再次是通过对将要阅读的文章做一些相关介绍,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文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期待,增强阅读动机;最后是帮助学生扫清部分语言障碍,减轻学生阅读压力,保障后期的阅读顺利开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读前活动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节约课时而跳过了这一重要的教学步骤,直接进入到阅读教学;表面上是节省了时间,但学生由于缺乏读前活动的铺垫,很难进入阅读状态,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还有的教师则把读前活动仅仅等同于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固然是读前活动的一种形式,但除此之外,读前活动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接下来就结合具体的理论和课例向读者介绍三种常用的读前教学传递策略。

(一)图式激活与建构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他认为图式是连接和感知对象的纽带,概念只有和人已知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具有意义,并指出图式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就阅读理解而言,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所具有的包括词汇和语法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主题和所属范畴的熟悉程度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而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把握程度。这三种图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8]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Goodman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进而言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利用图式从客观事物中抽取出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并构建起它们之间的联系[9]。因此,在英语课上开展读前活动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传递时要特别注意通过适当的媒介手段,促进学生已有图式的激活和新图式的建构。这里的已有图式包括学生的相关语言知识、内容背景知识和文章的体裁结构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入本节课的阅读主题,帮助学生找到新图式与学生已有图式之间的联系,促进意义建构。

经典案例1

本案例的文本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五岁时因高烧吃错药物而导致失语,医生断定她不能再开口说话。但她妈妈没有放弃,不断鼓励作者并为她找各种老师。最后在Maria 老师的帮助下,作者不仅重拾了西班牙语,还开始学习英语。因为这个经历,她成了像妈妈一样的 fi ghter(战士),更加积极、乐观、感恩地面对人生。本堂课的学生来自初二年级,较为积极活跃,语言基础良好。通过前期的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战胜困难的人物事迹这一话题并不陌生。因此在读前这一阶段,教师就给学生在PPT上呈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励志青年尼克胡哲的照片并让大家讨论他作为一个fi ghter的故事。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大多数学生都很熟悉他的故事。这样的读前活动设计激活了学生关于励志的人物事迹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在谈论尼克胡哲的同时也调动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图式,如brave、positive、moving、never give up等词块。尼克胡哲的例子和文本中作者的经历有很多相近之处,都属于励志故事,学生能自然地从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找到新图式和已有图式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经典案例2

案例2的阅读文本是人教版旧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的主课文,题为“伊莱亚斯的故事”,由伊莱亚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读者讲述曼德拉的故事,时间线从1952年延伸至1963年。该文章讲述了南非人民艰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千千万万的南非人民在曼德拉的帮助下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从侧面突出曼德拉为黑人谋求权利无私奉献、奋斗一生的伟人品质。曼德拉作为黑人领袖,其伟大事迹家喻户晓。学生对该人物也有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就在PPT上放一张曼德拉的照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关于曼德拉的信息。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关于曼德拉的已知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被充分激活,为接下来理解分析关于曼德拉阅读文本做了铺垫,促进学生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要在深入的学情分析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生的已知和文本提供的新的信息,从二者之间找到关联,在课上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图式的传递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保障教学传递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法又称视听法,是在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手段形成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得到发展[10]。在英语课上,情景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传递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信息加工理论指出记忆按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和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和情景的记忆,属于长时记忆的范畴。因此,学生在情景中去体验和探索的经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下的英语情景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多媒体技术是图形、图像、文本、声音、视频等信息传递方式的综合,给学习者提供多种获得信息的途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视频、动画、投影、音乐等多种的网络资源素材去创设与课堂主题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经典案例3

本案例中的阅读文本是高中英语人教版旧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主课文,题目为Communication:No problems。本文的语篇类型是记叙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机场迎接客人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初次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一些小误会。文章形象地表明了身势语与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以及身势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对身势语的文化差异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即不同的身势语的产生背后有其深厚的背景因素,身势语无优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身势语。引导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为了避免交际障碍,应该学习不同国家的习俗,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语言基础良好,但课堂表达欲望不强。因此,教师就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放了一段男明星Benedict Cumberbatch的视频。卷福在2018年前往韩国进行宣传时,在机场致意接机粉丝手势在韩国民众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当时卷福用双手合十鞠躬的方式向韩国粉丝致意,但是这种打招呼的方式通常应用于泰国而非韩国,因而引发热议)。教师通过视频新闻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情景,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其引起争议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争议。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www.xing528.com)

经典案例4

本案例中的阅读文本是一篇人物传记,标题为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文章介绍了人类农业先驱、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帮助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的过程和巨大贡献。借此启发读者思考袁隆平成为“人类农业先驱”的内在原因,引导读者探讨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学习他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好,能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都了解袁隆平的事迹,掌握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展示了袁隆平获得2018 年度未来科学奖大奖的新闻和图片,迅速把学生带入颁奖典礼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袁隆平获奖的原因,引出袁隆平的光辉事迹和对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而分析他高尚的精神品质。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语习惯环境之中,引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主题相关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客体的认知和自己的内心感受,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跃思维和气氛

语言学家克拉申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提出,第二语言的习得会受到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是否对学习充满自信;是否处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中[11]。因此,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降低情感过滤,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读前阶段灵活运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一步步地深入主题。

预测阅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策略。学生根据部分文字提供的信息,如插图、标题、导语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断,能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验证预测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预测阅读法会使枯燥乏味的阅读变得有趣,富有挑战性,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12]。教师可在读前活动的开展中应用这一教学策略,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营造轻松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

经典案例5

本案例中的阅读文本选自北师大版新教材,中心话题是21世纪背景下的职业选择,文章的题目为Meet the New Boss:You。作者认为“要想在21世纪的职场中取得成功,我们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从结构角度看,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关于职业生涯的建议。作者通过本文,意图劝说读者跳出“职业”思维定式,注重自我提升,面对未来发展变化,做好充分准备,掌握学习主动权,提升核心技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时,启发每一位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实验班学生,部分学生在自身职业规划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语言表述能力有待提高。

在读前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用四条直线以一笔画的形式将规则排列(三行三列)的九个点连起来。这个小游戏激起了学生很强的探究兴趣,大家纷纷尝试。但是大多数学生均以失败告终,并未想出正确的画法。原因就在于按照惯性思维,我们会习惯性地在九个点之中选择两个点作为四条线的起点和终点,但是会发现这样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通过九个点。但是把线延伸到九个点之外,就给了通过四条直线连接九个点的可能性。这个小游戏旨在鼓励大家打破思维定式,运用创新思维。教师通过这个小游戏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很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一举多得。

图5-1 教学小游戏

针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的另外一位教师因为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结合学情,则采用了不同的读前导入活动。她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随后让学生根据将要阅读文本的题目Meet the New Boss:You大胆预测文本内容,然后再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这样的策略也在导入主题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的阅读是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非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从以上两个同课异构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同一文本,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或者个人风格采用多种不同的读前教学传递策略,但是成功的策略都是能在导入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处在一个比较活跃、舒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采用丰富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主题。短短的几分钟的导入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来为后面的阅读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