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有哪些可以供课程设计者借鉴的实施策略呢?设计环节能够形成课程设计的宏观框架,有效联结课程目标与课程研发,确保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不偏离预期目标,确保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是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较为常用的方式。

厘清了有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开展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呢?有哪些可以供课程设计者借鉴的实施策略呢?就英语学科而言,不同学者在课程设计的实施层面提出了较为科学、系统化的有效的课程设计实施策略:Richards在《语言教学课程设计》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为学情分析、情境分析、设定目标、设计课程大纲、选定教学方法、整合课程材料、课程评价七个步骤[21]。我国学者夏纪梅提出课程设计应包括制订计划、分析需求、设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测试和设计评价八个步骤[22]。也有教师在实践层面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设计CLD(Constructive Learning Design)所包括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六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的实践[23]

对比上述课程设计的实践策略不难发现,基本都遵循了上一节所提及的有效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本节将以加涅提出的教学设计ADDIE模型,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为基础,并结合课程设计领域学者的主张探讨中学英语有效课程设计的实施策略[24]

(一)分析(Analysis)

分析是有效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教学领域的分析和需求评价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诊断预期状态和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回答该课程设计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该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有何促进作用,社会需求是什么,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能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满足哪些学生个体需求和期望等问题。

从课程设计的实施层面,课程设计者应从学情需求和学习情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学情分析层面通过访谈、问卷收集学生的语言技能需求、认知发展需求、情感兴趣需求等信息,对比现有学习语料以诊断问题确定课程的目标[25],确保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课程设计的改变和创新受到政治、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境分析通过关注语言课程情境中的各种变量确保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成功。课程设计者要评估课程对学习者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的过程[26]。课程设计者通过制订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起草报告完成需求分析,使得课程建设适应需求及其变化,完善现存状况和期待结果之间的“差距(Gap)”[27]确保有效课程设计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Design)

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目标制定课程蓝图、构建教学计划的过程,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在知晓房子的目的基础上,要设计房子的图纸清晰呈现房子的整体架构。分析的过程有效地将课程目标转为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地界定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提升点。同时,课程设计者要整体计划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单元和主题意义、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单元学习目标和课程总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单元实施的顺序和活动安排等[28]。设计环节能够形成课程设计的宏观框架,有效联结课程目标与课程研发,确保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不偏离预期目标,确保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

举例说明,如果某校将英文原版书阅读设计为校本课程,在设计环节就要确定所选书籍是否能够实现课程总目标的育人功能和学科素养的发展,同时要确定选择哪些符合学生语言能力实际情况和语言发展的原版书籍菜单,在此基础上,要确定书籍阅读的顺序、每本书的课时安排、相应的语言学习活动形式等,在设计蓝图的引领下继续开发课程内容,借此开展有效的课程设计。

(三)开发(Development)(www.xing528.com)

课程设计过程中开发这一环节主要指用于学习的材料准备,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步骤,要求课程设计者梳理清楚课程内容涉及语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课程目标整合或者补充新资料,同时还要设计语料不同的呈现方式[29]。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拓展课程设计,开发出体现教师个体特征、教学风格的补充拓展课程。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是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较为常用的方式。不过,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更为多元、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开发全新课程提供了条件。例如,中学英语教学情境下有些学校开设演讲课程,在开发这一环节中,课程设计者就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和需求分析,依照设计阶段构建的课程蓝图精选、细化、整合演讲资源,构建完整立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环节团队的合作至关重要,课程设计团队需要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势和才华。首先课程设计者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作为开发的支持,如语篇知识支持学习内容的选定、教学法、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活动任务设计的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作为教学顺利实施和学生学习进阶发展保障。同时,基于语言学科本身特性,设计环节还需要课程设计者具备跨学科知识或者与学科专家合作,确保课程开发的融合性。最后,课程资源的制作、购买等问题同样是设计环节要逐一落实的问题。总之,设计是有效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

开发环节中语料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者的语篇分析知识非常重要,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设计者对课程学习内容,即语言材料的选择。教师借助语篇分析相关知识对语料的主题、内容、写作手法以及语篇结构等特征分析、依据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主题单元精选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生命成长的有营养价值的、高质量的语言学习材料是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在课程内容选定的基础上,课程设计者语篇分析知识有助于课程活动任务的设计。文本解读被视为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有效课程设计中的活动任务应遵循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逐层递增,以此落实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目标。

以抗击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例,疫情动态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围绕“抗疫”主题设计微课程,促进学生围绕主题建构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面对疫情的态度,并采取正确的行为。为了达成课程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借助语篇分析知识选择围绕主题的语料,基于语篇分析设计适合学生的在线活动任务,设计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成长的有效的在线主题课程。

(四)实施(Implement)

有效课程设计只有通过实践层面的课程实施才能真正验证课程的效度,实施这一环节是有效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策略之一。实际上课程设计应该具有动态性这一特征,也就是说课程并不是在开发环节后就一成不变,而是应依据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课程目标达成的具体情况诊断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在实施环节,可以小范围先行展开试点性实施,然后再进行更为广泛情境的课程实施;也可以大循环纵向监控课程实施的过程,关注课程设计与开发在实践层面的效果。所以说,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指完成课程规定的内容,而且是在实践中验证优化的过程,这一点和下面要讨论的评价环节不可分割。

(五)评价(Evaluation)

评价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评价检验课程是否满足需求、是否促进目标达成、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该环节是检验课程设计、课程质量和效果的保证[30]。课程设计中的评价并不局限于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更多是对课程展开的多元形成性评价,包括对内容、过程、学习者的反应和成就、教学效果等的多维度评价[31]。该过程涉及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人员,例如实践教师、学生都是评价过程中的关键任务。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手段获取对所设计课程的描述、感知、反思等,梳理课程设计所呈现的问题,并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