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羽:茶文化奠基者,构建艺术之地

陆羽:茶文化奠基者,构建艺术之地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之前,陆羽隐居于此,研茶访茗,挑灯著述,撰写了《茶经》《顾渚山记》等茶文化的奠基之作。首批完成后,用黄袱裹茶、银瓶鉴水,使驿马急送京都长安。陆羽在这里构建起宏大的茶文化,这里的每一条山谷,每一泓清泉,每一片竹海似乎都在竭力接近艺术。陆羽《茶经·五之煮》记录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陆羽:茶文化奠基者,构建艺术之地

千年之前,陆羽隐居于此,研茶访茗,挑灯著述,撰写了《茶经》《顾渚山记》等茶文化的奠基之作。唐代,是长兴紫笋茶最辉煌的时期。史料记载,唐时有28位刺史,先后来顾渚山督造贡茶。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谷雨还,督促地方上组织采摘、新茶督造、及时递送。

而贡茶院的制茶工艺,也力求精细。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这样描述:“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首批完成后,用黄袱裹茶、银瓶鉴水,使驿马急送京都长安。“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唐代诗人李郢描绘的便是这一场景。

到了宋代,茶饼制作技艺步骤更为精致,宋法奢于唐法,经采择、涤濯、蒸、压黄、研膏、压模、焙火等工序精制成团茶。到了明代,朱元璋为轻徭薄赋,下旨改团(饼)茶为散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开始流行。明代制法延续至今,并发展出青茶、红茶等多种工艺。

“芽叶显紫,新稍如笋,嫩叶背卷,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现代工艺制作的紫笋茶,依旧让人流连忘返。散茶芽形粗壮、厚实(紫笋野茶稍为细长),干茶色泽绿中带黄,白毫隐现;香型独特,蒸青多兰香,炒青为甜香,红茶、黄茶两种香型兼具。冲泡汤色黄亮、红亮、清澈,茶叶舒展呈底梗部朝下的花朵状,三泡不淡,五泡有味。千年之后,依旧滋味醇厚,余韵绵绵。

陆羽在这里构建起宏大的茶文化,这里的每一条山谷,每一泓清泉,每一片竹海似乎都在竭力接近艺术。(www.xing528.com)

史书上说:“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若金星。”这便是金沙泉,清澈明亮、口感甘洌,上游由三条溪流汇成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金沙溪,再绕着贡茶院、清风楼、木瓜堂、仰高亭等汩汩而去。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杜牧在任湖州刺史期间,在顾渚山“修贡”时写下《题茶山》一诗,赞美“水好茶香”,水是金沙泉,茶是紫笋茶。“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刘禹锡的诗句更是道明,紫笋茶配金沙泉已经是当时的标配。陆羽《茶经·五之煮》记录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更是说明“沙泉水冲泡紫笋茶”是当时官方发布的最佳煮茶之法。

品茶、赏泉、吟诗、作画,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让中国历史上那些令人仰止的名家们也在这片土地上稍作停留。

“大唐州刺史袁高,奉诏修贡”“使持节湖州诸军事史臣于頔,尊奉诏命”“刺史樊川杜牧奉贡”,数任湖州刺史在修贡期间题有摩崖石刻。目前,水口乡遗存的唐代摩崖有三地六处;西顾山有三处,题名刺史为袁高、于頔、杜牧;五公潭有二处,题名刺史为张文规、裴汶;霸王潭有一处,题名刺史为杨汉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