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雅安雨城,赶往下一站——蒙山。川农大的龚浩老师己帮我联系了他的发小同学陈立新老师,陈老师的妻子是黄茶制作的非遗传人。
在去名山途中,我联系上了陈立新老师,他讲的地名我不熟悉,心想:先去名山拜访周文玖经理,然后再向周经理打听。到了周总的“七株茗”名茶公司,周总夫妇热情接待我们。相隔多年未见,久别重逢,都非常高兴。喝了一会茶,我向周总打听陈立新老师,刚一说,周总夫妇乐了,原来他们和陈立新夫妇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周总的妻子杜丽华兴奋地告诉我,我要拜访的黄茶非遗传人刘羌虹老师,是她的师姐;杜丽华女士接着又讲起她们师姐妹俩,年轻时同在蒙山国营茶厂工作的一段经历。她俩刚进国营茶厂时,还是年轻的姑娘家,一起跟着茶厂里老一辈的茶人师傅学习种茶、采茶和制茶,样样活都要干,师姐妹俩在茶厂里工作了几十年,也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喝了一会茶,周总开车送我们到刘羌虹老师工作的川黄集团公司去见陈立新夫妇。
陈立新夫妇俩己在公司大院里等候我们,高兴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刘若虹老师听说我是上海市茶叶学会张扬老师的学生,惊喜地说:真巧了,张扬老师多次带学生们来此学习,来!我们拍个照片,传给张老师,让他高兴高兴!气氛十分亲切融洽,毫无初次见面的拘谨之感。
刘老师为我们沏上准备好的黄茶,这是她选用本地茶树品种,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按照黄茶的传统工艺制作,高香味醇、茶汤清亮,刘老师从喝茶人的角度出发,说这杯茶的选料规格低一些,但与全部用单芽的蒙顶黄芽相比,价格会低很多,性价比高更受消费者的欢迎。等级高、价格高的蒙顶黄芽,消费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在制作茶叶时,严格按黄茶传统加工工艺,生产适合大多数茶人能喝得起的正味黄茶,这也是我们制茶人追求的目标。
图5-5 拜访黄茶制作非遗传人刘羌虹老师,中为刘羌虹老师,左1、左2为周文玖夫妇,右1为老同事张峰
刘老师性情直爽、快人快语。品茶时,刘老师还介绍了她几十年来做茶的感悟,以及她在制茶过程中,个人摸索黄茶制作时的关键工艺心得,为继承黄茶制作工艺倾注心血。
告别陈立新、刘羌虹老师,回名山,周总夫妇热情招待我们吃晚餐,再开车送我们到蒙山民宿入住,以便我们第二天早上在蒙山看日出景观。
第二天清晨,山中云雾蒙蒙,远处是白茫茫一片,近处的山只见黛色峰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犹如一幅水墨山水丹青。我们坐缆车上蒙顶,可惜不能俯瞰远景,只能在山上景区走走,重走11年前走过的茶山小道(见图5-6),看看皇茶园、古茶树。在茶园,竟然看到有不少的紫芽茶,雾气湿润了茶树,新萌发的紫色芽叶有红艳、深紫不同的色彩,叶型与顾渚山的紫芽茶一样,他乡遇故知,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家族的茶叶吧?(www.xing528.com)
图5-6 蒙顶山茶园山门
再走到天盖寺,拜谒茶祖吴理真。天盖寺前的小广场,布置依旧,南侧边缘是一排高大的古银杏,显得苍劲古韵、生机盎然,树荫下是一排茶桌,十一年前的茶桌也是这样,真想坐下喝一杯蒙顶黄芽,只是天公不作美,开始下雨,催我们下山了。此行没能欣赏蒙山日出,也遂了再上蒙山的念想。
图5-7 蒙顶山
回上海前,我再次到成都温江农大校区拜访何教授,向他讨教藏茶等雅安茶的学问。
十天的雅安之行,增加了对雅安茶的了解,其间拜访了多位老师,得到赐教,受益匪浅,铭记在心,为宣传四川雅安茶,增添了更多的知识。
在此,我将十多年前,在雅安收藏的《名山县文史资料》中,有关蒙山传统名茶的采制工艺技术资料整理后放入本书。因该资料的时间是1986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这其中的加工工艺与现今采用的工艺技术肯定已有变化,仅供茶友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