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老师的关怀与知遇

刘老师的关怀与知遇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8月25日,我离开上海赴东北、内蒙古等地旅游,同年9月1日中午接到何老师的电话,告诉我,刘老师已将我的书稿通篇看过了,还提出几点修改意见。从电话里传来刘老师的语音提高了许多,显得稍有点激动了。听到刘老师病逝的消息时,真不敢相信,手捧那张示意图潸然泪下。以回报刘老师的知遇关心之恩!

2019年6月我们与刘老师、何月瑛老师等商议,约定7月6日去湖州荻港品茶休闲活动,由我组织安排行程,出发前二天,刘老师说:医院约了做理疗,治疗脚痛。说不能同去荻港了,祝大家玩得开心。当时我刚写完《紫笋茶缘》的初稿,想在荻港时,可请教刘老师审稿,并听听他的修改意见。回到上海经何月瑛老师联系后,同年8月24日到刘老师家里去拜访他。

那天上午,我和何老师按约到刘老师家里,刘老师热情欢迎我们,亲自为我们沏上热茶,在问候刘老师的身体情况后,我呈上所写的书稿,希望他能提出修改意见,并为此书写《序》。刘老师高兴地说:“小陈一直在钻研紫笋茶,坚持几十年真不容易,精神可嘉。” 又客气地说:“我一定好好拜读。”我请刘老师慢慢看,不用着急,我要去东北、内蒙古等地3个礼拜后才回上海,回来后再拜访刘老师。我告诉他,我珍藏了一份2005年4月11日的新民晚报,上面有一篇介绍紫笋茶的文章是他写的。刘老师一听,兴奋地说:“是吗?这篇文章我没有留底稿,你下次带一张复印件给我。”我说:“一定带来。”刘老师起身走进房间,拿出几本资料交给我说:“你在写关于紫笋茶的书,这些资料你带回去参考,2本学会的杂志是送给你的,那本照相册是我们到长兴大唐贡茶院的照片。”刘老师真是有心人,影集首页还注明时间和同行人员。现在我们只能在这些珍贵的纪实照片中再睹老师的容貌了(见图4-20)。

刘老师把资料交给我时鼓励我说:“小陈你写紫笋茶的书,写你在长兴几十年的经历,很有意义,此书出版,也是为茶叶学会增加一份宣传茶文化,普及茶知识的书。”那天,茶叶学会张小霖老师也来探望刘老师,张老师也翻阅了一下我写的书稿,对其中几段回忆很有同感,张老师也熟悉去长兴的那段国道,她很高兴地鼓励我早日完成书稿。

我们起身告辞时,刘老师送我们到家门口,那时候刘老师的精神状况还是很好的,却没想到,这次的相见竟成了我们最后的会面。

2019年8月25日,我离开上海赴东北、内蒙古等地旅游,同年9月1日中午接到何老师的电话,告诉我,刘老师已将我的书稿通篇看过了,还提出几点修改意见。当时我在旅游大巴上,声音干扰很大,就回复何老师,待晚上再联系他。

图4-20 刘启贵先生送我的长兴茶旅相册(www.xing528.com)

当天晚饭后,我准备好笔、记录纸,拨通了刘老师的电话,刘老师大声告诉我,已仔细看完书稿,具体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第一点,对书中的章节标题字数要统一,如“走进长兴茶为引”是七个字,而第六章是九个字,排在一起不协调,是否改成七个字的;第二点,书中配的照片要多一点,书中有介绍紫笋茶,也有讲到长兴古迹、人文景观等,如有照片实景,会让读者有兴趣看;第三,书中最好有一张茶旅地图,这张地图要手工绘制的紫笋茶路线图就好了。我赶紧回答刘老师,我正在手绘一张陆羽古茶山行走路线图,是根据《茶经》记载的几个山岕和地名,如:悬脚岭、啄木岭等,陆羽记载在《茶经》中地点我已实地去考察确认过,拍了照片,打算绘入示意图中。刘老师听后激动地说:“很高兴想到一起了,小陈你真是为茶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你要绘两张图,一张是当年陆羽到过的地方;二是你陈明楼在长兴的寻茶之路,重走陆羽的茶之路。为学习了解紫笋茶,追寻唐代茶圣的足迹,你提供了一条茶旅地图,为普及茶文化,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从电话里传来刘老师的语音提高了许多,显得稍有点激动了。刘老师稍后又谦虚平静地对我说:“谢谢你小陈,你看得起我们这些老人,请我审稿写序,我内心感到非常高兴。我已仔细看了一遍,这本书是你用通俗自然的回忆写法,平淡中有内涵,写得很好,我提的几点建议供你参考,等你回上海后,我和你再讨论一下,书名后的注释,是否要加几句话注明是40年。”

十几分钟的通话很短,有诚恳的指导,有夸赞学生的话语,还有他对茶圣陆羽的恭敬之情感以及念念不忘的对茶文化的普及宣传热情;短短的通话,包含了刘老师深深的护佑学生之真情,体现出刘老师平易近人,热心帮助学生的宽广胸怀,对我所写的《紫笋茶缘》一书,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感受到老茶人爱茶、敬茶的深情。

回到上海后,我去长兴档案馆查资料,又去访问最早的引路人,拿着手绘的示意图,请教山里的朋友,想把示意图绘制得全面、正确点,可以交给刘老师看,没想到刘老师匆匆离开了我们,还来不及看到学生按他的意思所绘制的古茶山示意图,一切那么的突然。听到刘老师病逝的消息时,真不敢相信,手捧那张示意图潸然泪下。

我与刘老师缘薄,相处时间不多,但刘老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还在关心我的学茶写书之事,还在指导我修改,他把最后的心愿交付于我,要我完成手绘的示意图,这是我最大的荣幸,也是老师对我最大的厚爱。刘老师正如陆羽所说的是“精行俭德”之人,我要学习刘老师的茶人精神,励志前行,为茶业茶文化传播多作贡献!以回报刘老师的知遇关心之恩!

【注释】

[1]此文为纪念上海市茶叶学会创建人之一,茶叶学会前秘书长刘启贵先生而写。部分已刊登在《上海茶业》2019年季刊,总147期。

[2]吴觉农(1897—1989)著名农学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茶经述评》;吴觉农纪念馆在上海嘉定百佛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