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兴古茶山地名及历史探索

长兴古茶山地名及历史探索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顾渚山谷顾渚山谷指顾渚山周围的几条山岕都是顾渚紫笋的古茶山基地,顾渚山又名顾山,山桑、獳狮两坞即在这一带,现称叙坞岕和狮坞岕。走进古茶山的岕口有长兴县政府建立的石碑,镌刻地名及《茶经》中记载的相关内容,供游人了解历史。有兴趣走走这条贡茶古道的茶友,可预先策划好登山路,做好准备工作,最好有熟悉的向导带路,避免走错路。再查阅《长兴县志》《长兴县地名志》均无结果。

长兴古茶山地名及历史探索

(一)顾渚山谷

顾渚山谷指顾渚山周围的几条山岕都是顾渚紫笋的古茶山基地,顾渚山又名顾山,山桑、獳狮两坞即在这一带,现称叙坞岕和狮坞岕。走进古茶山的岕口有长兴县政府建立的石碑,镌刻地名及《茶经》中记载的相关内容,供游人了解历史

在叙坞岕里还有小岕旁支如山桑坞(叙坞岕),还有方坞岕,往东南方向还有一条山岕,叫石坞岕即漫石坞,是唐代有名的山岕。因为当年陆羽在这里尝置茶园,所以在石坞岕的入口处,也有一石碑,上刻:漫石坞陆羽置茶园处。

以上几个山岕、古茶山,都在顾渚山附近,即现在的大唐贡茶院周围的山里,小车可通达山脚下;进入山岕的小路,有些经过整修,铺有石阶,有的仍是原始土路,仅能步行。

顾渚山谷里的山岕较多,有的相互通连,对于山岕的路不熟悉的话,易走叉道,最好是请当地熟悉山道的居民作向导

十多年前,长兴县政府在顾渚山区的山岕口,建立了四块地名指示石碑,分别是:①漫石坞(石坞岕)陆羽置茶园处;②山桑坞(方坞岕)古茶山;③獳狮坞(狮坞岕)古茶山;④斫射山(老鸦窠)古茶山。这四块石碑为茶人提示这里是古茶山,陆羽《茶经》里多有记载。在这范围的古茶山里有很多野生茶树,即顾渚紫笋茶的主要核心产区。

(二)白茅山悬脚岭

关于白茅山悬脚岭,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版本上写着“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我认为可能是长兴与宜兴接壤,周围的山属天目山余脉,往西山势渐高;往东则临太湖而止,写天目山,所以有可能是指这一带山区。白茅山是唐代的地名,现在已改名白猫山,“猫”与“茅”从发音上是相通,也许时间久了,白茅山便写成白猫山,但这有待专家学者的考证。著名的悬脚岭,即在此山脊,位于两省交界处(文中有介绍),是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的尚儒村和江苏省宜兴交界。

(三)啄木岭即廿三湾

啄木岭即廿三湾,也是位于长兴与宜兴交界处,岭上有重建的“境会亭”,是唐代湖州刺史(太守)为督造贡茶,在亭中休息、品茶议事的地方。新亭旧址,贡茶古道也由此向水口方向延伸,一路的山岭即为葛岭坞岕,也是古代紫笋贡茶的产区之一。近两年,长兴水口乡金山村在进山入口处,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贡茶古道”,四字,周围建了“境会草堂”及草棚凉亭、石桌石凳等,颇有古风野趣。因而它成为到此村农家乐玩的游客们新的活动场所,饭后来此散步,拍照留影。沿着小道上山,可走到廿三湾(啄木岭),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分界岭,山的北侧是江苏宜兴的邵家村。岭下有一甘泉,用劈成两片的毛竹,从山上引甘冽的山泉,集水处旁边的大石上刻“金沙泉”,山里人家用此山水,为登山游客提供喝茶休息小坐。

廿三湾的古道也有几条分叉路,其中可通达悬臼岕、“霸王潭” 景点、宋代摩崖石刻即在此处。有兴趣走走这条贡茶古道的茶友,可预先策划好登山路,做好准备工作,最好有熟悉的向导带路,避免走错路。

(四)青岘岭

青岘岭位于槐坎西六公里,海拔200多米,山脊以分水岭为界,岭西属安徽省广德县。据《长兴县志》载:“青岘山在县西六十里,高一百十丈,周二十里,生箭箬霜雪不凋。”陆羽云:“青岘竹木二山,茶味与寿州(今寿县)同。”

(五)乌瞻山

乌瞻山位于县城西北24公里,海拔483.3米,方圆约10公里。据《长兴县志》:“乌瞻山有二岭,在县西三十里,高八十丈,周二十里,峰峦秀拔,最为陡峻,亦宜茶,名云雾……”

乌瞻山是陆羽《茶经》中记载过的地方,2020年11月11曰,约请小方驾车前去探访,往槐坎方向,途经一座较大的合溪水库,到达乌瞻山山脚下。我们沿着一条狭长的土路上山,走了一段山路后,离主峰还远,山上植被丰茂,有大片的竹林和大树。我们在一大片野茶树前停步,竹林间,石涧(枯水时)旁边的野生茶树长势很好,摘了几片十几公分长的大茶叶,这里也是唐代即有的古茶山之一。

(六)茗岭

茗岭位于煤山访贤北偏西6公里,海拔约500米,为江苏与浙江的界山,因产岕茶而得名(见图3-36)[2]。茗即茶,据陆羽《茶经》和明冯可宾《岕茶笺》:“阳羡(宜兴)茶,其产地在茗岭”。

图3-36 茗岭

茗岭南侧为浙江长兴煤山镇的罗岕村,小车可行至茗岭古道入口处,步行石径小道,行程七华里(3.5公里),到达茗岭头,是两省分界;往北下山行程八华里(4公里),到江苏宜兴张渚的岭下村。所以,此条古道有上七(里)下八(里)之称,此条线路是两界山农砍伐毛竹等劳作行走之道。

(七)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

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这在《茶经》中记得很明白,只是这凤亭山在哪儿?现在的地名叫什么山?为此,我走访了山里几位朋友,多方打听,没有人知道。再查阅《长兴县志》《长兴县地名志》均无结果(手里的几张地图里均无凤亭山)。(www.xing528.com)

而《茶经译注》(宋一明著)第69页:“……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嘉庆一统志》卷二八九:‘凤亭山在长兴县西北四十里,陆羽曰茶生凤亭山伏翼阁者,味同寿州同,即此。’《明一统志》卷四十:‘伏翼阁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伏翼阁当在此处。飞云寺、曲水寺《太平寰宇记》卷九四:‘飞云寺在县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南朝宋元徽五年(477年)置飞云寺。’曲水寺具体不详。”

这是我在手绘地名示意图中,最后一个要确认的地名,在寻访无果,感到失望之时,竟有意外收获,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2020年夏天,为了解罗岕茶,两次去罗岕,车行途中,无意中看到公路边写有飞云寺的指示路牌。七月暑夏,循导航指示,在位于长兴煤山镇的大干岕,找到了飞云古寺。古寺坐落在山岕深处,附近没见有人家,显得清静冷寂,院子里正在施工重建殿堂,寺院的外墙上挂了两块飞云寺的简介标牌,细细一读,这里正是陆羽当年记下的“飞云、曲水二寺”,欣喜之余,用手机拍下全文作为学习了解这段历史的资料。

飞云寺有1500年历史了,几经战乱毁损,仅见三株高大的银杏树尚存(见图3-37)。银杏树枝叶繁茂,成“品”字形栽植,远远望过去,犹如三枝高香矗立在天地之间,见证了古寺的千年沧桑。

图3-37 千年云飞寺的银杏树

寺院里的一位居士,为我们介绍了古寺的历史文化及留存下来不多的文物。我问居士:“曲水寺在何处?”居士告诉我,最早的时候,飞云和曲水是分开的两个寺,后来重建时,合并为一寺,即飞云寺了。谢过居士后,为重建古寺,聊表添瓦之力。

此行收获真大,为完成自绘“长兴古茶山地名示意图(局部)”(见图3-38),标注出陆羽在《茶经》中记录的古茶山地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3-38 长兴古茶山地名示意图(局部)

最后以拙诗一首作为此回忆录的结尾

春到长兴四十年,

寻得佳茗乐忘归,

茶圣评誉冠他境,

千年御贡茶中魁,

漫步古道竹径幽,

悬脚啄木两境会。

顾渚茶山访仙踪,

结缘紫笋和为贵

【注释】

[1]资料来源:陈武帝故宫《陈朝始皇陈霸先简介》。

[2]茗岭指示牌上的岭字是繁体字嶺的不规范写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