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眺望大山心中感叹:古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好,一千多年前,茶圣在这方圆几十公里的山间丛林中徒步跋涉,定是万分艰辛,但是为了完成《茶经》,不惧劳累,一一记下了他的考察结果,为后人了解紫笋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千多年前,顾渚紫笋从古茶山出发,通过贡茶古道,一路急程,赶到京城时。“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成了唐时名闻天下的贡茶。
我爱上紫笋茶,一是因为茶的品质好,二是因为紫笋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紫笋文化。
唐时,紫笋文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自从陆羽在长兴写《茶经》过程中,把紫笋茶推荐为贡茶,得到朝廷王室的认可,逐步加大了对顾渚紫笋的需求量,建立贡茶院,还下诏,命令地方官员,每年必须亲临茶山督造贡茶。这就提升了紫笋茶的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引发了唐代名人纷至沓来,品茗作诗,忘归亭就是为品茶、论茶的休息场所;建在啄木岭上的境会亭,为方便湖州、常州的地方长官,在两省交界处同为修贡,坐在一起督察茶事、品茶议事的地方。时隔千年,古亭早毁了。近年在古遗址上重建了忘归亭和境会亭,其意义是再忆唐代贡茶的历史文化。从县志记载中可知在唐代顾渚山茶区还有许多亭阁古寺,只是现在大都无踪可寻。如在陆羽《茶经》中所记的伏翼阁、飞云寺,至今未找到在什么位置。所幸的是记载的文字,许多与紫笋茶相关的人物和事,可在史记中找到,沧海桑田,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历经千年的史书与顾渚山上静卧千年已现斑驳苍凉的摩崖石刻还在。联系起千年岁月的故事,阅读这一段段史记,还原出一幅幅唐时紫笋文化场景,仿佛又传来一首首描述顾渚紫笋的绝妙诗歌。
陆羽《茶经》的完成和发行,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经》中关于茶叶的产地,采制加工及茶器、茶礼等专业的论述,也促进了自唐代开始的茶叶的发展,《茶经》中记载了唐代贡茶、紫笋饼茶的工艺。近些年来,长兴的茶叶专家及爱好家乡传统名茶的爱茶人,追寻唐代贡茶的历史,探索唐代饼茶的制作方法,成功再现了唐代时的贡茶,这是长兴茶人对茶圣的敬仰,是唐代紫笋文化的传承、弘扬紫笋文化的成果。
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加上朝廷下诏,命地方官员督造贡茶,紫笋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各方人士关注,许多描写顾渚紫笋茶的诗句,就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留下的。从修贡的刺史袁高所赋的《茶山诗》,刺史杜牧奉诏携全家同进顾渚山修贡的四首茶山诗,为我们描述了春茶萌发时,万人上茶山,累月赶制贡茶时的场景。大家都知道杜牧是唐代有名的诗人,有许多诗词流传吟诵,小学生的课本里都有杜牧的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杜牧在顾渚山写过有关紫笋茶的诗。在我的茶室品尝紫笋茶时,有时问茶友:“知道杜牧吗?”茶友说:“知道呀,杜牧是唐代的大诗人。”我再介绍杜牧在湖州当过太守,到过顾渚山督造贡茶,并写下几首茶山诗,还在顾渚山刻石题名,茶友真是惊叹不已:“哇!不知道杜牧在长兴写过茶诗,这紫笋茶的文化还真是很深哪!”
从县志记载的许多诗句及作者的名字看,很多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如白居易、陆龟蒙、刘禹锡、皮日休、释皎然等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也与紫笋茶有缘。颜真卿还当过五年的湖州刺史(太守),多次来到长兴顾渚山,身为刺史有王命在身,前往顾渚山督造贡茶。据记载: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在顾渚山明月峡为茶事书写过碑文,共有146字,年代久,已毁。若能与其他摩崖石刻留存在世,尚能看到的话,肯定是无价之宝了。小时候练习毛笔字,都临过颜体碑帖,从那时候起知道颜真卿的大名,没想到一千多年后,我也会到他从前到过的茶山转悠。看如今明月峡青山绿水,虽不见古人的碑文,却是茶香依旧,真感叹这紫笋茶渊源深沉。
颜真卿在湖州期间与皎然、陆羽相识后成为好朋友,有时会聚在一起举办茶宴,请当地官员、文人雅士一起品茶。吟诗联句,也是高雅的文化活动,颜真卿还提议建个固定的亭子,由皎然主持,陆羽设计,在湖州抒山建造了一座“三癸亭”,见证了三人的友情,这也成为湖州茶文化的重要文物景点了。
在惋惜没能看到颜真卿当年写在明月峡的碑文时,但也查阅到颜真卿在大历九年(774年),应长兴县丞潘述之邀,率陆羽、皎然等19名士,至竹山寺潘氏读书堂(现在的长兴小浦竹山潭),作诗联句,颜真卿的首句: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陆羽接第二句:万卷皆成秩,千竿不成行。颜真卿作为当时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写开头一句,陆羽接第二句,由此可见,陆羽与颜真卿的相知感情之深,亦可见陆羽当时的声望了。
以前去八都岕,多次途经小浦,不知有此典故,未在小浦停留过。从记载的茶事活动看,19位名人雅士、地方官员相聚竹山堂品茶吟诗,可谓高雅而有文化,而且由湖州刺史颜真卿亲自执笔,陆羽也参与作诗,大书法家与茶圣一起联句作诗,是难得的机缘,史记中也罕见,加上皎然等名士,使这次茶会意义非凡,堪称珍贵之重,成为紫笋文化中的一段佳话,载入县志。
据《长兴县志》载,竹山潭有竹山寺。唐大历九年(774年)春三月,大书法家颜真卿与名人在此写下《竹山连句帖》,字势雄伟,大有蚕头燕尾。
紫笋文化和紫笋茶有过辉煌而闻名遐迩的历史,也有消沉几百年岁月,以致被淡忘、失传、悄无声息地沉没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星转斗移,山川依旧,好在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文明文化的延续,用文字记下了过去发生的事。从这些文字中去发现、寻找点滴简短信息,加以其他资料的佐证,去追溯千年前紫笋文化和相关的人与事,帮助还原曾经的贡茶故事。
在查阅史籍资料中,顾渚紫笋在唐代中叶与《茶经》一起名声处于鼎盛时期,所以唐时留下的摩崖石刻和紫笋茶诗也很多。宋、元时代紫笋茶贡额减少,到明代,紫笋茶的贡额又增加了。其中各个朝代的名士文人,对紫笋茶的赞咏还是延续记载下来。前文较多介绍了唐代名人写下的茶诗,为更多了解紫笋文化在各历史朝代中的影响和地位,再从唐、宋、元、明、清的史记诗词中选录一二,以追寻紫笋文化的历史延续。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钱起,唐代诗人。吴兴人(今浙江省湖州市)
《顾渚行寄裴方舟》
唐·释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juan)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注:释皎然唐代诗僧,俗名姓谢,长兴县人,出家杼山妙喜寺,与陆羽至交好友。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宋·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注: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尧市山》
元·沈贞
款遐不骄堪代步,行行踏遍尧山路。
春雨散香吹暖花,风昼团阴弄晴树。
尧山寺前古木稠,吉祥寺里清苔流。
白头老僧出引客,共说前代成古丘。
顾渚山头生紫笋,先春金芽绿云隐。
黄犊开耕田水新,锦鸠唤晴谷雨近。(www.xing528.com)
长城太守监贡新,朱幡皂盖笼阳春。
金盖山头树渺渺,金沙泉底珠粼粼。
采茶儿女斑斓衣,招手抑揄使君笑。
押纲使者黄怕鲜,玉膏金屑玻璃泉。
乳花浮盌婕好手,雀舌泛鼎才人煎。
使君闲暇缘山走,谢公诸妓随前后,
村翁野叟迎使君,手折樱桃劝新酒。
我曾三五少年时,使君携我登尧祠。
酒闲风暄面生紫,一日经费千篇诗。
如今重来惊异世,山水凋零屋庐废。
举眸风景更愁人,对泣新亭周颐泪。
冷风激雨吹人衣,海棠无力胭脂肥。
临岐相别二三子,独自微吟乘夜归。
注:沈贞,字元吉,号茶山老人,长兴人,隐士,博通经史,尤于长诗。
《秋夜试茶》
明·徐祯卿
静院凉生冷烛花,
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
铜叶闲尝紫笋茶。
注:徐祯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昌谷,弘治进士,曾授大理寺左副。
《顾渚采茶歌》(一)
清·臧廷鉴
顾渚名茶称紫笋,明月峡中夸上品。
清明寒食嫩条繁,火前雨后粗枝蠢。
李唐岁槯千万金,北山蔀屋诛求尽。
沩咅瑞应出金沙,祭杀一毕灵泉泯。
惊愚骇从剏者谁,徒使居人恨生茗。
符牒纷然下水邨,蓬头趼足葛萝扪。
采采手鳞不盈掬,县胥索食但声吞。
更有江淮宋李溥,征茶一呼吏何愁。
挽船赫怒号茶纲,有产人家畏如虎。
前明定制旧流都,额虽轻省不如无。
荒榛欹壁疲筋髓,白门采石路辛劬。
《顾渚采茶歌》(二)
清·臧廷鉴
本朝安民免赋茶,水邨一带罢旗芽。
北山不辍耕农忙,晏然余力艺桑麻。
杜牧无劳吟瑞草,皇甫应悔赠栖霞。
我闻陆羽著茶经,陶人塑像作茶神。
袁高太守诗凄恻,曷不奉祀肃明禋。
穷乡食德由今始,但愿万古长遵足。
尧市山前听衢歌,一泓不涸金沙水。
注:臧廷鉴,清,长兴人。
紫笋文化以深厚的积淀,重新真实展现其丰富的内涵,正如秀美的顾渚山一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紫笋茶是顾渚山的瑞草,顾渚山因紫笋茶而名扬天下,顾渚山也孕育了悠久博大的紫笋文化。
顾渚紫笋因为陆羽推荐成为贡茶,得到皇室推崇,又特地设皇家贡茶院,加上地方官员、文人雅士的赞咏,更使紫笋茶名声鹊起。紫笋茶也非浪得虚名,以其良好的品质,成为延续几百年御贡的好茶,表明它与陆羽有分不开的茶缘。现在,大唐贡茶院供奉的陆羽坐像,受到游客的瞻仰膜拜,成为顾渚山大唐贡茶院的一个亮点。
2019年的清明节前3天,陪同几位茶友、老师来顾渚农家,看看现场加工紫笋茶的传统工艺过程,观看全紫色的鲜叶在炒制时转变为全绿色的过程,加深对全紫芽茶的了解。而后又去参观大唐茶院时,茶友说,以前去湖州拜谒过陆羽墓,得知陆羽是在湖州完成《茶经》书稿。而从贡茶院介绍陆羽的资料看,说他在此地写《茶经》,这两地相差距离较远,哪个是陆羽写《茶经》之地呢?这疑惑也许代表了一些茶友的想法。我们从陆羽在长兴茶山的活动轨迹看,他到过顾渚山的好几个山岕,还涉足远行到安徽、江苏的茶山。从《茶经》中看,陆羽记载了各地、各州的许多茶山,这是他真实的工作笔记。陆羽约在30岁前,来到湖州杼山寺,结识了诗僧皎然,成为忘年之交,流离颠沛的陆羽也有了栖身之所,得以在湖州停留。皎然是长兴人,他知道家乡顾渚山里有好茶,指点陆羽到顾渚山寻茶、考察茶事,为陆羽写《茶经》找到了极好的考察茶叶基地。
我去湖州妙西,专程是为了拜谒陆羽墓(见图3-10)。妙西镇苕溪边是陆羽后来居住写书之地,与长兴顾渚茶山相距50多公里。在唐代没有现在的高速、便捷道路,行程更远,路更难走。可想而知陆羽当年的艰辛,他从湖州到顾渚山里,一百多里地,得走上一天吧!肯定要在山里住下,若有茶事要做,会住上更多日子,这就有了陆羽在顾渚结庐种茶著书之说。顾渚茶山就是陆羽的工作场所,是他的实验基地,在这里,陆羽通过亲自动手种茶、采茶、制茶,把实践结果记录下来,把茶山环境一一记录下来,总结于《茶经》书中。所以说,顾渚茶山也是陆羽著写《茶经》的地方之一。在湖州,陆羽将在各地茶山的考察记录整理,记于书中,成就了世界第一部茶书,顾渚山、紫笋茶载入书中流芳于世,成为世界茶人追寻的紫笋文化。
图3-10 陆羽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