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摩岩石刻:记载历史记忆

摩岩石刻:记载历史记忆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隔一千多年,山石还在,虽受风蚀雨侵,但许多字迹还是清晰可见,它们记录了唐时多位刺史,为了贡茶亲临茶山的日期,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其中面积大、字数多的要数金山村白羊山的石刻了。图2-8长兴县水口乡金山村白羊山唐代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200多年崖壁上镌刻的文字,字数虽然不多,却是充满了久远的信息,是唐代贡茶的历史记录。从三位刺史留下题名石刻年代中,可串联起那段历史中紫笋茶在当时的地位。

摩岩石刻:记载历史记忆

(一)紫笋贡茶历史遗迹

顾渚山是紫笋茶的家乡,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时期,在这里修建了皇家贡茶院,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国企”吧。据记载,当时的役工三万,工匠千余,为的是皇家要喝这里的紫笋茶(见图2-7)。

每年清明节前,湖州的刺史必须亲临顾渚茶区,督造贡茶,并限定在清明节前送达京城,紫笋茶故有“急程茶”之说。在很多的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紫笋茶的记载。在学习普及文化的教学书中,引用最多的是唐代吴兴刺史张文规作的诗《湖州焙贡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此寄诗》:“遥闻境会茶山宴,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图2-7 长兴县大唐贡茶院

很多史书记载了文人墨客对紫笋茶的吟诗夸赞,流传千年唐时的茶文化也因许多的诗人、书法家的推崇兴旺起来,至今在顾渚山区尚存多处唐宋时期的摩崖石刻,这些都是顾渚山的瑰宝,十分珍贵。时隔一千多年,山石还在,虽受风蚀雨侵,但许多字迹还是清晰可见,它们记录了唐时多位刺史,为了贡茶亲临茶山的日期,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其中面积大、字数多的要数金山村白羊山的石刻了。2008年前我与上海茶叶学会的几位老师、茶友一起登山拜读崖壁上的石刻(见图2-8)。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最近陪茶友们又去了几次,政府已对石刻作了保护,搭建了高大的遮雨棚,对渗水的山岩缝隙作了防水充填,字迹较十多年前更为模糊了一些,但还能看出一些字。看看这些古人留下的石刻,能保留至今也不容易。根据从前的照片和一些资料中的记载,石刻是公元784年湖州刺史袁高的题字,内容是:“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茶贡讫至□山,最高堂赋茶山诗,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月。”其下方一点有小字,是唐湖州刺史后任宰相的于頔题字。右下方小一点字是晚唐(850年)任湖州刺史杜牧的题字。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石刻,记载了一千多年前有关紫笋茶的茶事活动,面对这古老苍劲工整规矩有力的汉隶,斑驳的岩石,因年代久远,有的字已看不清了。我无法想象,古人为何在山崖上留下工作日志?是对公事的认真以刻石为证吗?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会有人站在他们曾经站过的地方,在追思千年前修贡茶的活动。

图2-8 长兴县水口乡金山村白羊山唐代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200多年

崖壁上镌刻的文字,字数虽然不多,却是充满了久远的信息,是唐代贡茶的历史记录。它默默地历经千年的沧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三位刺史留下题名石刻年代中,可串联起那段历史中紫笋茶在当时的地位。

从刻在山崖壁上的三组文字中,以年月时间为记,表示当时的地方长官为修贡茶,奉旨亲临茶山。从《全唐诗》中找到袁高的《茶山诗》和杜牧的《题茶山》,对照刻石时间,这样就较全面还原了当时袁高、杜牧,在刻石为证的同时留下对修贡茶、督造紫笋贡茶的记叙,为后人了解顾渚紫笋贡茶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考证资料。

袁高是公元784年任湖州刺史,“奉诏修贡茶”,并赋《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忙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且当役,阖室皆同臻[2]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3]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皴鳞。

悲嗟遍空山,草木皆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力,先走铤鹿均[4]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5]

众工何枯槁,俯仰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达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兼兵革困,量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馀,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郡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注:此诗所载以《长兴县志》中所记载为范本。

袁高在诗中记录了他“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的过程。文中表达他同情茶农“采采实苦辛”的恻隐之心,也揭露了“亦有奸佞者”的不良官员。这是一篇珍贵的紫笋贡茶的历史写照,内容丰富,可细细拜读。

第二位是于頔(di),公元792年在袁高题字的下方,刻上题名,由于摩崖石刻的风化受损,有些字迹已模糊,查找历史资料,从《长兴县地名志》查到有较早的记录,于頔的题字内容是:

使持节湖州诸军事刺史臣于頔遵奉诏名诣顾诸山茶院修贡毕登西顾山最高堂汲岩泉○○茶○观前刺史袁公留题○刻茶山诗于石大唐贞元八年岁在壬申春三月

于頔未作对贡茶的表述,没有留下修贡茶的诗文,但是在那一年,他在浙江与江苏交界的啄木岭上建造了一座“境会亭”,为湖州、常州两界的刺史,在督造贡茶时,相会啄木岭境会亭,品茶议事。也就有了诗人白居易写下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境会亭也闻名遐迩,成了紫笋茶文化活动中茶人向往之盛地。

第三位刻石题名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51年,杜牧携全家到顾渚山督造贡茶时作的一首诗《题茶山》: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www.xing528.com)

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读:hui,意:轰响声)。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点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障,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杜牧写道:“……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写了到顾渚山的一路风景,及与贡茶相关的内容,诗中“……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应该是指把贡茶快马轻骑在清明节前须送到京城的“急程茶”了。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许多佳作名句,脍炙人口,但看到他写茶事的诗不多,杜牧的《题茶山》,是他时任湖州刺史携全家奉诏到顾渚山修贡茶时所写,同时他在督造贡茶期间还写有几首与茶相关的诗,都可以在《杜牧全集》中查到。在此抄录三首。

《茶山下作》

(851年春)

春风最窈窕,日晚柳村西。

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

燎岩野花远,戛瑟幽鸟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851年暮春)

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851年春)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

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

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

谁知病太守[6],犹得作茶仙。

以上三首诗,都是杜牧在任湖州刺史(851春季)所写,851年秋,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诰,赴长安任职。诗人在顾渚山修贡,登临茶山,描写了春日茶山的优美风光,督造贡茶时的场景,也是修贡茶文化的珍贵诗文。

这一组时隔久远的唐代石刻,又是三人在不同年代留下题名,其意义深远,世存罕见,加上几首茶山诗,成为研究、探寻紫笋茶文化的珍贵资料之一。

自紫笋茶被列为贡茶后,皇帝下诏湖州、常州的刺史必须到茶区督造贡茶,紫笋茶的故乡也迎来更多的文人、名人,为紫笋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诗佳句,曾经任湖州刺史的有颜真卿、袁高、于頔、张文规、杜牧等。为督造紫笋贡茶,他们来到顾渚山,与社会上的文人墨客吟诗、书写、刻石为证,也为后人留下了最珍贵的考证文物,这是长兴顾渚山区的宝贝。一千多年前留下摩崖石刻,以它独有的传统方式,诉说紫笋茶在唐代茶文化繁荣时期的重要地位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溯源历史记载,从唐史的文字、诗句中,有很多提到紫笋茶的。这不是杜撰编写,而是有史为证的。从陆羽将此茶推荐给皇帝,紫笋茶被列为贡茶以来,自唐、宋、元、明四个朝代都会要长兴进贡紫笋茶,从唐代诗人所作的诗句中提到紫笋茶看,应该是名气很大的好茶,但在近现代却鲜为人知,后来居前的龙井碧螺春等名声大振,几乎是家喻户晓。难怪我最初喝紫笋茶时同事们都觉得此茶没名气。为此,我经多方询问请教,查找史书资料,终于找到了原因。

(二)紫笋贡茶的历史断层之谜[7]

紫笋茶在唐代被列为第二贡茶,是由茶圣陆羽在产地亲自栽种考察,经品尝后,确认此茶芳香甘醇、味浓,品质冠于其他茶,遂推荐给皇上。于是从唐大历五年(770年)起,紫笋茶被正式列为贡茶。自此唐、宋、元、明四朝皇室都将紫笋茶列为贡茶。历史记载可考的从公元770年始至1620年止,连续进贡达850年。

图2-9 《上海茶业》期刊2006年第4期

我喜欢茶,以前常选购各地名茶一一品味,在20世纪70年代,有缘喝过此茶,即被其独特品质所吸引,由此专爱此茶。20多年来,春茶一出,必到产地选购当年之需,妥善保管,到过春节时,仍似新茶一般。此茶冲泡后汤色清澈、清香奇特,似兰香怡人、幽长持久,饮后齿颊留香;滋味甘爽回甜,耐冲泡更是其特点。当注入沸水,翠芽在杯底慢慢舒展,时而上下浮动,如朵朵兰花飘逸,看芽尖微弯,又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令人心旷神怡,极具观赏价值。

如此好茶,不应独享。于是,常向茶友们介绍此茶。多年来,不少茶友也逐渐接受并爱上喝紫笋茶。但常有人询之:这茶很好,香气、滋味都好,也耐冲泡,但为什么这茶的知名度不高,不像龙井、碧螺春名气很响?我也被问住了,但也促使我产生了追寻明王朝后的三百年里,清皇宫为何不纳用此茶的原因。使紫笋茶沉默了三百多年,造成这历史断层的谜底何在?近年来,晚报上每年春茶上市时,都有介绍紫笋茶的文章,我也仔细看过,大多是介绍唐代有关紫笋茶的史记,至于紫笋茶怎样从贡茶中悄然消退三百多年的原因未能提及。

为此,我常在产地茶场东寻西问,以求答案,多年未果。去年的春茶上市之际,在当地茶友的帮助下,从县志记载中发现一条线索,使我疑团顿解。史载顺治三年春(1646年)长兴知县刘天运因“山寇未靖,茶地榛芜”,呈报浙闽总督张纯仁,紫笋茶“豁役免解”,查阅清朝的历史,1636年清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立国号为大清起,至1644年9月顺治帝从沈阳迁都燕京(今北京),大清皇朝派兵南下,到1646年浙江全境方被清军占领,其十年间,战事频繁,由此可以推测,因为战争,茶地荒芜。清军又刚占领江南,反清战事时有发生,清政府为求时局稳定,安抚民心,对当地知县的报呈“豁役免解”,以示清政府体恤民情;另一原因,清廷大员大多是满族人,饮食以牛、羊肉为多,他们常喝的是以茶砖烧制的奶茶,对绿茶并不太感兴趣。权衡之下当以稳定江山为重。至于以后康熙乾隆下江南,就有了关于碧螺春,御品龙井的传说故事,那是后话。

上述长兴知县的这一报呈,使清皇室失去了品尝紫笋茶的机缘,也从此使紫笋茶沉没了三百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长兴的茶农在政府组织支持下,恢复了紫笋茶的生产,并发展了有机紫笋茶,使千年的历史名茶重上了茶桌,这是长兴茶农为中国茶文化所做的贡献,也为紫笋贡茶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相信,紫笋茶会以它独有的千年贡茶传统文化内涵和优良品质重放异彩,香飘四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