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由于工作不当被老板狠狠训斥了一顿,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之后,他怀疑是同事小张向老板告密,小张平时就和自己不和,有很大的嫌疑给自己使绊子。于是就偷偷观察小张的一举一动,他很快发现小张看自己的眼神,遇见自己时走路的动作,以及平时在老板办公室里出入的神态,都有很大的嫌疑,他更加坚定了小张就是告密者的想法。在那之后,他一直试图想办法报复小张,希望给对方一点儿教训。
可是一个月之后,他从老板秘书那儿得知,自己上次被训斥是因为老板在检查工作时,偶然发现了工作中的漏洞,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小张。在了解真相之后,他再次观察小张的言行举止,越来越觉得小张根本不像是一个会告密的人。
从之前怀疑小张告密时对他的观察结果,到后来的真相大白时对对方的观察结果,两相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点,那就是当人们觉得某人是什么样的人时,他之后的所有思维和行为都会迎合这个想法,并且会发现对方的言行举止与自己的想法和判断非常符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和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有关,那就是“定势效应”。
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而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既有的信息或认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果长期在某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在看人识人方面,定势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会因为定势效应而丧失客观的识人能力和识人态度。
俄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邀请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实验,并将他们分成两组。一开始,包达列夫将一个人的照片拿给第一组大学生看,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他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照片,并且用文字详细地叙述这个罪犯的相貌特点。之后,他将同样一张照片拿给第二组大学生观看,这次他告诉学生照片中的人是一个大科学家。同样地,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相片,然后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个科学家的相貌。
不久之后,学生们提交了自己的文字描述,其中第一组学生对于照片中的人的评价大都是这样的:“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而第二组学生给出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www.xing528.com)
同样的一个人,只不过是因为之前的介绍不同,结果不同的两组学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描述,这证实了定势效应在识人方面的巨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识人时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受到个人经验、他人经验的引导,当这种引导产生作用之后,个人的思维就会按照引导下的既定方向和模式去扩展。
一般情况下,在看人(针对当前具体的某件事)的时候,人们会注意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观察对方的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可以说观察或者接触是识人的第一步,对他人的分析和判断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定势效应不一样,人们还没有正式接触他人,就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比如自己曾经和对方打过交道,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当某件事发生之后,就会认为对方一定和这件事有关。而在产生这种想法之后,个人的思维和判断模式就会发生变化,一切都为证明“对方和这件事有关”而服务。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自己认为某个人有嫌疑的时候,就会发现他所有的语言和动作都透着很大的嫌疑;当自己认为某个人是始作俑者的时候,就会认为他所有的微表情都在显示心虚。
此外,定势效应是产生社会偏见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遇事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这种独立性不仅仅在于横向的“同其他人的想法”区分开来的能力,还表现为纵向的“同自己以往的经验”区分开来的能力。
从横向来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分析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每个人在参照社会道德标准的前提下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迎合他人的说法,不应该从一开始就被他人牵着走。从纵向来说,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想法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因此评价者应该尽量避免被过去那些陈旧的观念束缚住,过往的经验很重要,但它的作用应该建立在符合当前客观情形的基础上。
这两种独立性是确保个人消除定势效应影响的关键,因此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经验完全混淆到当前所发生事情的评价当中。
其实,最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客观的姿态,无论自己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体验,无论他人有什么样的提示,都要作为后续的参考,而不要作为先行的判断。在判断之前应该做出实际的接触和分析,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并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和动机,然后再根据他人的引导和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