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房地产公司招聘员工,对前来面试的应聘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可以说一说买房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吗?”
很多人都认为买房子的人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希望房价上涨。面试官笑着说,你们说对了一半,但是能不能说得更加具体一些呢?
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应聘者做出了回答:“我觉得消费者的心理具体有三种,一种是担心房价会下跌,或者停滞不前;第二种是觉得周围的人都买房了,如果我不买房,就错过了机会;第三种是便宜的房子会越来越少,一旦房价上涨,自己就再也买不起了。”最终这个应聘者成了当天唯一被面试官看中的人。
如果对应聘者的话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他的表述正好对应了三种常见的消费心理:恐惧心理、同侪压力、稀缺心理。这三种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身上最常见的心理,因此销售员在看人识人时应该重点从这些心理进行把握和分析。
——恐惧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接触到恐惧的事物时,肾上腺素会快速上升,这个时候人体会做出原始和本能的“攻击或逃避”反应,可以说,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恐惧感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消费者同样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比如许多人在购买产品时,会提出诸多疑问,“这个产品质量合格吗”“最近都在谣传有疯牛病,这些牛肉安全吗”“我上次购买的手机半年就坏了,这一次不会又是这样吧”“这个产品没人用过,能保证安全吗”,这些话往往反映出了消费者内心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而此类恐惧感往往建立在自己过去不好的经验上,建立在其他人不好的经验上,建立在社会舆论的基础上,又或者建立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上。
有时候销售员又会挖掘和利用消费者的恐惧感,比如保健品的推销员会重点谈论疾病和死亡,卖车的会重点谈论安全性,卖化妆品的会强调容颜的保养,卖宠物狗的会强调对孤独和无聊生活的驱除。其实这些销售员只不过是抓住了人类常见的恐惧心理,包括对疾病、死亡、孤独、衰老等现象的恐惧。当销售员发现消费者对这些恐惧感的具体反应时,应该分析这些反应,了解对方的心态,然后找到绝佳的营销方式。
——同侪压力
人类在评估自己的行为或决定时,大部分是与他人产生联系的。作为社会动物,人类生来就有从众心理,即便是在认知自己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他人与外界的反馈来不断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同侪压力,同侪就是指基础条件、身份等相似的人,而这些人的行为决策在彼此之间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心理对人们的影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某个企业家发现周围的朋友都不喜欢购买某款手表时,自然而然也会对这款手表产生排斥感。(www.xing528.com)
容易产生同侪压力的人往往缺乏独立的思维,缺乏自主做出判断的能力,他们常常依附他人的想法,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他们的口头语就是“我朋友觉得这款产品……”“前段时间,我朋友也买了一款这样的产品,但是他们很快就不用了”。在面对这样的顾客和消费者时,销售员应该意识到对方可能并不关心这款产品怎么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向朋友看齐。
有个中年男子进入商店后,直接开口问道“请问你们这里是否有一款新式的剃须刀,好像叫什么L号,我的朋友们都在用它,他们都觉得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剃须刀。”店家老板知道这款剃须刀,但是他这里并没有货,因为自己并不卖这个产品。
这个时候,老板应该怎么说呢?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告诉对方L号是新品,质量和性能并不那么稳定,而老牌的一些经典剃须刀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性能出众;第二种就是告诉对方L号最近的确卖得很火,以至于店里面断货了,恐怕市面上也不多了,如果对方想要,可以直接在店里预定,过两天就可以到货。
一般情况下,聪明的店家老板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这个中年男子明显受到了同侪压力的影响,他并不在乎产品的性能如何,更加关心的是能否像朋友们一样,因此第一种方法大多时候都行不通。
——稀缺心理
美国经济学家森德希尔·穆莱纳桑和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曾经提出了“稀缺心理”,他们认为只要人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比如食物、金钱、时间等,就可能会对此念念不忘,以至让自己的想法发生偏移,容易让人的大脑里产生一连串强烈的需求感。而一旦消费者产生这种需求感,销售员就能够有效把握主动权。
一个顾客经过商店时,发现了店里面正在打折,他会进去看看相关的产品,遇到心仪的产品时,就这样询问销售员:“我想过几天再来看看,不知道是否还会打折。”销售员立即意识到对方想要购买这件商品,不过今天还没有决定,因此非常担忧商品可能会恢复原价。此时,销售员通常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们店里的商品很少打折的,按照店长的规定,可能也就这一两天会打折,过了今天以后也许就享受不到这种优惠了。”听到这句话,顾客立即掏钱买下了打折的商品。
在日常消费中,很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担忧,“本来想明天过来看看,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购买到这种产品”“今年的房价降得比较多,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又涨起来”“这种水果好像是本地的特产,如果去了其他地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而这些就是比较明显的稀缺心理信号,意味着消费者担心自己如果不消费,那么恐怕再也买不到类似的产品了。而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类稀缺心理,销售员很容易从消费者的言行举止中把握他们的心理,并做出针对性的回应,这种回应往往是为了强调和助长稀缺心理。比如告诉对方“产品会停产”“促销活动会停止”,这样就会刺激和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产品的决定。
英国文学家G·K·切斯特顿说:“爱一样东西的方法就是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因此当消费者对某商品有意并产生稀缺心理的时候,销售员要做的就是针对稀缺心理进行引导,强化这种心理。
其实,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心理之外,消费心理还包括求实心理、攀比心理、怀旧心理、偏好心理,但是细心分析,这些同样可以归到上面这三类中。对于多数销售员而言,想要揣度消费者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消费意愿,就可以尝试着观察和了解对方属于何种消费心理,并针对性地发起营销攻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