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在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时,会想办法对对方进行询问,通过各种问题来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的想法,这是心理学中的“问诊”,也有人称为“问心事”。
问诊是指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交流、问话,获取对方的信息和资料,明确对方的心理问题、性质,以及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一些结构式的问题(事先安排好的问题、提纲、问卷)以及非结构式的问题(没有预先安排好的问题,多是一些与实际生活及对方感兴趣的东西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这两种提问方式各有优劣。
在日常的交流中,想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可以采取非结构式的提问方式,而这类提问方式具体可以分为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通常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对方提供一些充分的信息和细节,目的是对对方所谈论事情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你平时最喜欢什么运动”“你以前都养过什么动物或者种植过什么植物”“能说一下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吗”……开放式问题往往不是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就是“是”或者“不是”)进行回答。
“封闭式问题”往往没有太多的技巧性,人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回答,甚至都不用花太长时间进行思考,而正是因为反应时间很短,提问的人难以观察他人的行为,也难以从话中问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有的人经常会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谈一谈对金钱的看法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回答者大都会做出比较详细的回答,至少会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提问者可以针对这些回答来窥探他人的金钱观、财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是开放式问题的优势。如果转化成封闭式问题,那就会变成“请问你喜欢钱吗?”,如果对方说“喜欢”,这也根本不能证明对方就真的是一个贪财的人。如果对方说“不喜欢”,也无法证明对方真的不喜欢钱,或者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的人。
当双方进行交谈的时候,观察者还可以迎合他人的谈话,多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这是深入挖掘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进一步挖掘他人内心想法的有效方法。
比如当人们提问:“你能谈一谈对金钱的看法吗?”对方可能会简单地敷衍几句,“我觉得钱够用就行,而且要用到需要的地方上。”这样的回答明显不够正式,所以提问者可以追问一些细节:“在你的生活概念中,够用的标准是什么?你一般将钱用在什么地方?”(www.xing528.com)
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因为内心想法通常会在一些细节上凸显出来。不过细节也不完全正确,有时候说话者也会撒谎,如果觉得对方的谈话不够真诚,甚至存在说谎的嫌疑,那么就可以问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者让对方进行倒叙,以此来辨别对方是否真的有心交流,或者是否存在隐藏信息的行为。
某家公司的仓库物品丢失后,管理者迅速找到了一个嫌疑人,然后询问对方昨晚是否在公司仓库附近出现过,嫌疑人拼命否认。管理者于是问对方昨晚究竟做了什么。这个时候,嫌疑人会比较顺利地说出自己昨晚做了什么,而且每件事的顺序都非常明确。
看起来天衣无缝,但是管理者在听完之后要求对方从后往前,将自己所做之事倒着复述一遍,比如最后一件事做了什么,往前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直到昨晚第一件事做了什么。结果嫌疑人在描述的时候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很多事情都说得磕磕绊绊。这个时候,管理者意识到这个嫌疑人绝对有问题。
为什么管理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原因就在于在试探性的询问中,管理者发现嫌疑人昨晚所说几件事情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这个时候相关的记忆肯定不深,大脑中也没有相应的存档,因此难以倒着复述一遍。
很多心理学家将这种方法当成一种特殊的测谎方式,而这一方法来源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提出的认知负荷原理。这一原理认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巨大的,处理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可是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却是有限的,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人们很难做到一心二用。
如果有人试图撒谎,就处于一心二用的状态,为了维持这个状态,撒谎者会提前考虑好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以确保编的故事足够连贯。一旦提问者打乱节奏和顺序,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进行提问,撒谎的人就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组织好语言。
以上几种询问方式对于信息的探索往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问心事”的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挖掘他人内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单刀直入,注意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尽量迎合对方的思维模式,尽量不要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样才能降低防备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