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各剧种,在音乐板式上,魏春洋《艺术的“活化石”》(《戏剧之家》,2007年第7期),分析了蓝关戏的艺术特征;李敬民《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李蕾《太康道情与豫剧的板式比较研究》(《大舞台》,2008年第6期)、陶娜娜《浅谈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戏剧文学》,2010年第3期)、张峰《太康道情戏(铜器垛)板式浅论》(《音乐时空》,2012年第2期),论述了太康道情戏在音乐、板式等方面特色;柴广育《晋东南道情音乐现状研究》(《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针对阳城、屯留两地道情戏濒危现状,认为“先天功能性的不完整与后天现代化的影响是导致晋东南道情戏乐衰落的两个主要原因”;李兴池《谈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音乐天地》,2008年第5期)、闫文杰《论陕北道情的音乐特征》(延安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则从音乐的曲体结构、调式、旋法等方面探索陕北道情戏的音乐特征;杨长春《有容乃大——对陇剧音乐艺术创新的思考》(《戏曲研究》,2001年第2期)、赵志学《论陇剧的音乐特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总结陇剧音乐发展和创新经验;此外有高鹤《临县道情音乐和唱词的特点初探》(《黄河之声》,2010年第19期)、李苗苗《夏剧音乐浅说》(《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等文。(www.xing528.com)
涉及道情戏唱腔和表演有:朱晓龙《渔鼓戏老生唱腔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技法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级硕士论文),在对比中发现渔鼓戏老生的演唱技法和唱腔特色,开拓了渔鼓戏研究新领域;范桢《地方音乐资源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河南大学2014级硕士论文),对沾化渔鼓戏进入中学课堂进行实践,探索了地方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新途径;段建成《陇剧艺术探微》(《艺术百家》,2013年第8期)主要从表演的角度说明陇剧在程式化方面的特征;何新《太康道情戏音乐及其表演艺术研究》(河南大学2008级硕士论文)研究太康道情戏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