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音乐具有区别其他剧种的显著特征,是其独特艺术魅力所在,关于其音乐体制划分,集中在板腔体、曲牌联缀体、混合体等方面。于林青《太康道情音乐的艺术特色》(《音乐散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认为太康道情戏是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体;马义龙等《独具特色的河南道情音乐》(《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提出太康道情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
陇剧音乐研究一枝独秀,陈明山《具有独特风格的陇剧“嘛簧”》(《人民音乐》,1982年第6期)、赵磊《陇东道情“嘛簧”琐谈》(《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分析陇剧中嘛簧种类、板式变化、唱腔运用和情绪色彩,研究嘛簧的功能;王正强《陇剧音乐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艺术论文初集》,1991年版)、谢艳春《陇剧的风格特点及发展》(《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安裕群《一个剧种的萌生》(《戏曲艺术》,2000年第2期)总结陇剧在剧目创作、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特点,指出陇剧在音乐唱腔、板式方面的不足。此外,沙丽生《夏剧的发展及其音乐唱腔》(《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高建堂《夏剧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戏剧》,2000年第4期),论述夏剧对宁夏道情、秦腔、迷胡、碗碗腔、宁夏民歌“数花”等音乐的吸收,确立了以新创音乐为主体的曲调结构形式,并指出日后发展危机。
在宗教音乐方面,蒲亨强《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以道情戏产生为例,说明道教对传统戏曲音乐在时间、地域、剧种声腔方面的深广作用,从音乐学、宗教学角度指明二者关系;吕静《陕北道情与道教》(《当代戏剧》,1996年第5期)则从陕北道情戏的产生发展与道教音乐、演出习俗、道教信仰三个方面,认为陕北道情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风格的、受道教影响至深至久的、带有浓重道教色彩的戏曲艺术”。
本时期,研究道情艺术的第一部专著《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问世。作者武艺民费数十年间之功,将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结合,搜集了现存110余种道情的丰富资料,其涵盖歌曲道情4种、说唱道情86种、戏曲道情19种、皮影道情6种,分类数据多为后学沿用。该书对各道情戏剧种形成时间、音乐类型、表演形式、著名班社等进行梳理,邢台道腔戏、内蒙古道情戏、安徽坠子戏等多被忽视的剧种也归入了道情戏之列,并重点论述了三晋道情戏的形成与发展。这部著作胜在材料丰富、珍贵、详实,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多依赖文献而忽视田野调查的缺陷,余从在序中评价此书,“全面系统地梳理、论述了我国的民间艺术奇葩——道情。这样的专著,据我所知全国还是仅此一种,有着填补艺术研究方面空白的学术价值”。
伴随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志》《中国地方戏曲音乐集成》等大型书籍编撰,各地有关道情戏的资料汇编浩如烟海,据笔者统计有63种之多,多为老艺人和当地文化馆编撰,散落在各地的戏曲志、文史资料汇编、地方志中,其中不乏有价值之作,因数量众多,兹不一一赘述。(www.xing528.com)
各地道情戏研究专著也相继出版。陇剧方面,《陇剧音乐》(五册)(史光武等,1979年油印本)、《陇剧音乐浅释》(郭效文,1988年内部印刷)、王正强《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都是对陇剧的音乐进行专题研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道情音乐》(上、下册)(1986年内部印刷)全面介绍了河南道情戏音乐的唱腔板式、曲牌、打击乐谱、乐队乐器、剧本曲谱等。神池县道情剧团团长武兆鹏,从长期演奏、编曲实践出发,写就《晋北道情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是对晋北道情音乐一次综合梳理和探究。
此外,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中第十章“道教与民间曲艺、戏曲”论述道教与戏曲关系。蒲亨强《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詹石窗《道教与戏剧》(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也有涉及道情戏与道教相关内容。
本阶段,在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大型丛书编撰和各地汇编类资料数以百计,研究文章增多,在道情戏的划分界定、历史渊源、艺术特征、音乐唱腔等多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探讨,一些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同时也应看到,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初级阶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挖掘。但这一阶段对道情戏资料的整理详实、丰富全面,爬梳之功,不可忽视,为下一阶段研究热潮的兴起蓄积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