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乐世俗化对道情戏的音乐体制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真教的“十方韵”和“地方韵”。此处仅从音乐角度作以简述。
道情戏活跃的北方地区,也是全真教的核心区域。闵志亭认为,全真道观中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乐谱当属《全真正韵》。《全真正韵》俗称“十方韵”,是目前尚能见到的最为完整的一部全真派道乐谱辑。“现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湖北、浙江、四川等著名的道教‘十方丛林’和一些宫观道院皆使用此韵。其经韵音乐风格清幽典雅,重声韵而不尚华彩,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全真正韵》在全真教中地位颇高且形式较为固定。
全真道人信仰虔诚,重修身养性,他们深居宫观,较少外出为信徒行演斋醮法事,其诵经修持的科仪音乐多是为神灵与修持者本人所专用,且念经做道场也多在宫观内进行。因此,它在道众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而在师徒的传承中也极为严谨,不得随意改动。
然而“十方韵”并不是全真教唯一的道教乐谱,还有地方性的经韵。(www.xing528.com)
《全真正韵》作为道教“十方丛林”通用的一个经韵音乐范本,在长期的传承中也发生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变异。其原因一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具有游移性和不稳定性,加之传承者个体诸因素存在着差异;二是受地缘文化之影响,特别是地方语言和地方民间音乐的渗入;三是部分道众在道场活动中为迎合民众百姓的好尚心理,采取了“神曲俗唱”的形式。凡此种种使得一些宫观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成体系的经韵音乐,相对于“十方韵”而言的地方韵也就产生了,如北京韵、崂山韵、广成韵、东北韵、武当韵等。
可以说,全真教音乐是以“十方韵”为核心,融合各具特色的地方韵,形成了同中有异的音乐体系。地方韵作为“十方韵”的补充,大多在明清之时产生,取材于当地民歌、戏曲等,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不仅丰富了全真道的经韵音乐,也是道教音乐民间化、世俗化的一种反映。
地方韵对道情戏的音乐影响巨大。如以崂山韵为代表的胶东道乐对蓝关戏、渔鼓戏、八仙戏等产生影响,烟台地区学者詹仁中通过旋律、剧目、节奏对比,揭示了全真道乐与胶东地区戏曲的关系。刘振涛在《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以烟台地区为例》一文中也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又如西安的八仙宫音乐,“形成了‘一请板’‘三请板’‘五请板’‘七请板’‘九请板’等五种韵板板式,并将这些板式组合成多种韵板句式而作为伴奏、间奏、尾奏使用”。这些也对关中道情戏的板腔体结构造成影响。又如被称为全真教祖庭的陕北佳县,“根据陕北白云山道教音乐与道情唱腔者调资料比较,二者的音程、音列多以四度、二度、三度平稳进行为主,七度、九度以上大跳偶有突现;节奏徐缓自由,长音多而舒展,便于抒发;音韵深沉安详,有古色古香的情调;演唱时吟、咏、说、唱兼而有之,叙事性强。这些共性说明,道教音韵已渗润在道情音乐中,赋予它特有的艺术品格”。由此可见,道乐传统及世俗化对道情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