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戏剧《隔门贤》:一幕百年情缘

经典戏剧《隔门贤》:一幕百年情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隔门贤》是道情戏中演出范围最广、上演次数最高的剧目之一。1959年5月,陕西省戏曲学校道情班、长安人民剧团先后演出《隔门贤》,将关中道情搬上大舞台。198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带《隔门贤》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好评。通过考察道情戏其他剧种,《隔门贤》应是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历代艺人集体创作、不断打磨的结果。其次,《隔门贤》的成功还体现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

经典戏剧《隔门贤》:一幕百年情缘

《隔门贤》在山东吕剧、河南豫剧、越调、曲剧等剧种中均有,但在道情戏中发扬光大,其情节简单、易学易演,与道情戏小戏的定位相符合,也成为道情戏的保留剧目。

故事讲述除夕之夜,家境贫寒的李小喜(又有王汉喜、王翰锡等名)为让母亲过个好年,到未婚妻薛芙姐(又有张爱姐、爱姐等名)家借粮,两人偷偷商议之时,防盗意识强的薛父锁上院门,薛芙姐几次送其出门未果,后被薛母发现,两人护送小喜出门未遂,终被薛父发现,上演了一出欢喜剧,把年货整整齐齐划分一半给小喜家,帮其渡过难关。这是其故事母体,情节在各剧种略有差异,如太康道情戏中没有薛父、薛母,增加了善良泼辣、风趣幽默的嫂子一角。有的剧本还增加了同村姐妹拉薛姐打牌发现小喜一节。《隔门贤》中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宏大的演出场面,人物三个四个即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个把小时左右就能演完,情节集中、节奏紧凑、易学易演,非常适合作为小戏的道情戏演出。

《隔门贤》是道情戏中演出范围最广、上演次数最高的剧目之一。在不同道情戏剧种中,又名《王金豆借粮》《皮袄记》《王汉喜借年》《小借年》等,对于道情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1955年春,蒲城县举行群众文艺会演,东陈庄演出石羊道情戏《隔门贤》。1956年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并成为太康县道情剧团成立后首批整理剧目。1958年安徽界首县成立少年文工团,挖掘整理《王金豆借粮》《打连科》等剧目在淮北、淮南等地演出。1959年5月,陕西省戏曲学校道情班、长安人民剧团先后演出《隔门贤》,将关中道情搬上大舞台。1959年10月,长安县剧团排演的《隔门贤》《四岔捎书》等道情小戏参加陕西省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隔门贤》剧本先后由长安书店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中国唱片社为太康道情剧团《王金豆借粮》灌制唱片。1962年陕南旬阳县人民剧团特邀向纪文、龚德让(旬阳县道情皮影社社长)、吴廷常等人合作,将道情古典折子戏《隔门贤》搬上舞台,由皮影改为人扮。198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带《隔门贤》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好评。1992年太康道情剧团《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项大奖。1998年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被黄河音像出版社录制成光碟,上市不久被群众抢购一空。1999年太康道情剧团在驻马店平舆县剧院演出《王金豆借粮》,连演18场不改戏。2005年11月,太康道情戏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稀有剧种汇演,剧目《王金豆借粮》的编剧音乐设计均获得银奖。该剧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盛演不衰,甚至被拍成了贺岁题材的戏曲电视片搬上荧幕,足见其艺术魅力。

太康道情戏老本《王金豆借粮》(图片来源网络)

长安道情戏《隔门贤》演出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故事来源,在太康当地有“赶考秀才写《皮袄记》”的传说,讲几个赶考秀才路经太康县杨庙集,求在张姓大户人家借宿未果,被赶了出来。后得王湾集王善人救助,在避雨时为纾解对张姓大户之恼,“他瞧不起穷人,咱偏让他妹妹嫁给穷人,让他穷妹夫给他要东西,他舍不得给,就让他妹妹偷着给”。几个秀才写就唱本奚落张家,名为《皮袄记》,后来《皮袄记》改编为戏本《王金豆借粮》。从《隔门贤》故事在各剧种的流传及演出情况看,此剧是否产生于河南太康难以考证,但说其移植于唱本后搬上舞台,较为确信。在《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有清末豫东道情艺人李明贵擅演《皮袄记》的记载,当地有谚语“李明贵的皮袄,一辈子不掉毛”流传。通过考察道情戏其他剧种,《隔门贤》应是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历代艺人集体创作、不断打磨的结果。如早在民国初年,太康县张广志道情班尤擅演此剧。新中国成立后,太康道情剧团李克明、翟耀宗根据《皮袄记》改编此剧。1960年太康道情剧团准备赴京演出时,周席海、李准等人再次对此剧进行修改整理,使其成为能演50分钟的单场戏。1978年,张静、王锦标等执导重排此剧,等等。经过反复打磨、精雕细刻,节奏更加紧凑、戏词更加精炼,并产生了《王金豆还粮》《王金豆中状元》等后续剧目,至今仍活跃在道情戏的舞台。

太康道情戏新本《王金豆借粮》(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剧中杨庙集和王湾集是太康县的真实村名,戏里王金豆所住的王湾祠堂现在仍存,因此当地百姓深信故事就是发生在太康县境。杨庙集村民认为此剧有辱他们的祖先,至今仍有不准在杨庙集演《王金豆借粮》的习俗,为此村民还曾发生争斗,可见《王金豆借粮》剧目的巨大影响力。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首先,《隔门贤》剧目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其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传统才子佳人戏中一贫一富两方常常产生悔婚、退婚等情节不同,该剧中王家家道中落,张爱姐的婚事不仅没有受到阻拦,张爱姐一家反而还积极帮助王金豆渡过难关,展现善良、朴实的情感。如王金豆夜入张家,黑暗中跳进泥坑、被泼上“恶水”(豫东方言,指泔水),与爱姐相见后的一段对话。

爱姐:(唱)……

我的相公呀,你来俺家把年拜,

穿那么单,又那么薄,

这明晃晃的是啥东西?

莫非你穿的是宝衣?

王金豆:(唱)王翰锡来到恁家内,

避风躲到磨道里,

碰上嫂子泼恶水,

泼得我上下浑身湿,

东北风一吹冻琉璃,

哪个穿的是宝衣?

爱姐:(唱)听一言,心生气

埋怨声刘氏俺嫂子。

恶水哪里泼不了,

咋偏偏泼到那磨道里,

泼得俺相公一身湿。

你身上穿得单又薄,

这脚上哪来的那样深一对黑靴子?

王金豆:(接唱)我羞来恁家怕人知,

偷偷跳墙来找你。

谁知墙下有泥坑,

我应眼(看巧)跳到那泥坑里。

只粘了两脚黑污泥,

哪个穿的是靴子,

你咋想点儿给我打俚戏?

爱姐:(唱)听一言,心生气。

俺的哥你不学勤快是啥道理?

新年不把泥坑早填起,

只害得相公粘了两脚泥。

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风趣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爱姐的单纯善良、真挚体贴的情感,展现了人性之美。

其次,《隔门贤》的成功还体现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在陕西,《隔门贤》的故事背景放在关中,其唱词充满了浓浓的关中味,如薛父将年货分给小喜时的唱词。

薛父:(唱)……

把蒸馍拾上一笼笼,

包子多拣些肉馅的。

白菜萝卜儿拾一筐,

咱磨的豆腐尽娃提。

核桃柿饼做年礼,

还有那大枣石榴、罐罐梨。

这些都是咱树上结,

给小喜装得满满的,

油炸的果子我娃吃,

给你娘再逮上一只肥母鸡。

香蜡纸表分一半,(www.xing528.com)

灶王爷请了一张没多的。

……

地道的关中方言、通俗易懂的唱词一泄而出,勾勒出关中地区的过年习俗:蒸蒸馍、包包子、磨豆腐、做年礼、炸果子、请灶王等,描绘了一幅浓浓的民俗风情画。如此轻松活泼的小戏,怎能不吸引观众?以至于民间有“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去听道情班”,“宁听道情隔门贤,不去方山做巡检”的俗语。

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中亦有此例,方言俗语、风土民情的纯熟运用,令短短一个小时的演出高潮迭出。如嫂子刘氏(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中有嫂子角色)向爱姐数说陪嫁物品的一段戏词堪称经典。

刘氏:(唱)……

陪送你一个描金柜,

描金柜里装东西。

有单衣,有棉衣,

四季的衣服都装齐。

陪送你一对花枕头,

有几双绣鞋全是缎子哩。

铜壶铜灯全置买,

还有个衣架搭东西。

木梳、篦子、菱花镜

官粉、胭脂是苏州的。

送你一块捶布石,

我哩小妹妹,恁姑啊——

还有一个棒槌是柿木的。

使用的东西全陪送,

咱再说说厨房里——

陪送你大锅和小锅,

蒸馍的箅子也配齐。

陪送你一块面案板,

有一个菜柜带抽屉

大擀杖,小擀杖,

还有铜勺带笊篱。

陪送你一个筷笼子,

有一把筷子是新的。

陪送你个鏊子三条腿,

外带一个翻馍批。

小妹妹你要嫌少,

支鏊子那三块砖头也给你。

厨房里东西陪送了,

拐弯再说磨房里——

陪送你一盘红石磨,

梨木磨盘刷油漆。

扫面把子、拉磨套——

还有那咴咴叫的拉磨驴。

小妹妹你要嫌少,

赶驴的小鞭儿也拿去。

陪送你个箩面柜,

粗箩细箩是铜丝底。

小妹妹你再嫌少,

把那挂箩的橛子也拔去。

使用的东西全陪送,

问妹妹还缺啥东西。

缺啥少啥只管要,

嫂嫂我另外再给你。

几十句唱词一气呵成,委婉动听,乡土味十足,既展现了豫东农村家庭日常用具和陪嫁习俗,也塑造了一个善良、幽默、泼辣的乡村妇女形象,歌颂了坦荡真诚、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

此外,张绮认为《王金豆借粮》与民众审美习俗契合主要是基于“公子落难小姐赠金”的传统戏曲模式、小戏中常见的“借讨”和“姑嫂逗趣”情节及民间巧女故事的套用。剧目在音乐、表演、舞美上的精益求精,使得该剧能超越地理、剧种、时间等界限而长盛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