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东中心道教宫观:兰州白云观与兴隆山

陇东中心道教宫观:兰州白云观与兴隆山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东中心,道教活动受山陕中心影响较大,道教文化主要集中陇东兰州一带,在兰州城关区有白云观。如今白云观修葺一新,成为兰州市百里黄河风情线上古典建筑与仙道文化融为一体的名胜古迹,是兰州市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此外,陇东另一处道教重要场所是素有“鸡鸣听三省”之称的兴隆山,兴隆山东峰兴隆,西峰栖云,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丰富的道教活动也是道情戏产生的温床。

陇东中心道教宫观:兰州白云观与兴隆山

陇东中心,道教活动受山陕中心影响较大,道教文化主要集中陇东兰州一带,在兰州城关区有白云观。“白云观系西北地区道教十方丛林,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有牌坊、戏楼、钟鼓楼、过殿、启圣殿、东西道院、东西云水堂,启圣殿后还有结构精巧的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聚仙亭、四照亭拱卫,再后有聚仙楼、飞仙桥、来仙轩等建筑,宏伟壮观,共占地面积30亩。由于历史变迁,大部分殿堂房舍今已无存。”如今白云观修葺一新,成为兰州市百里黄河风情线上古典建筑与仙道文化融为一体的名胜古迹,是兰州市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此外,陇东另一处道教重要场所是素有“鸡鸣听三省”之称的兴隆山(俗称东老爷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东峰兴隆,西峰栖云,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因清代名道刘一明的《栖云笔记》而闻名天下。刘一明,号悟元子,别号朴素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也是继王重阳、王常月后乾嘉时期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兴隆山自明末清初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这里道观楼台,拾级而建,当年道士信徒,云游往来,香火旺盛,乐声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必须演三天皮影道情戏祭祀神,以至于流传“祖师爷从不看大戏,只爱道情皮影戏”的俗语。丰富的道教活动也是道情戏产生的温床。

通过对于全真教活动轨迹和全真宫观分布的探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道情戏的分布与道教尤其全真教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超越地域、超越时代,而全真教世俗化的进程,则直接促成了道情戏的沿黄河分布格局。(www.xing528.com)

金元时期,全真教得到统治者蒙古王室的极力推崇,迅速发展壮大,“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相授,牢不可破”,盛极一时。与元相反,明代全真教的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压制,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继位之初,就设立玄教院,作为统一管理道教的机构,以道士经善悦为真人,统管全国道教。洪武十五年改为道箓司,地方上设置道纪,制定了严格的宗教政策,加强对宗教的管理。但是处于家族渊源和对道教实用主义立场,朱元璋采取了“提正一、抑全真”的态度,他认为全真教修行只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伦、厚风俗,因此,在明初成立全国性的道教管理机构时,全真教的上层道士被排挤了出去,而且在度牒制度、宫观管理、土地田产方面,全真教发展受到极大的压制,尤其是全真教上层所占的土地几乎都被收归国有。在高压宗教政策的影响下,全真教通权达变,加强在民间的传教活动,“道教将其发展的视野进一步转向了民间,在与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的密切结合中,越来越通俗化的道教思想,流传于广大社会,渗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外,大量修建的全真宫观也多建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乡村,一来全真道士多不从事生产,生活的部分来源靠民众施舍和出租宫观的田地产,二是便于在民众中传教。而民间喜新尚俗的审美心理,也影响全真教的传教形式。同时,在民间亦有大量的全真教家居道、应门道、火居道之流,他们采用道情曲艺或者戏曲的形式,在民间宣传宗教思想,加速了全真教的世俗化进程。

在这样丰富道教活动的背景下,直接催生了黄河沿岸道情的成熟和传播,而道情戏与道情一脉相承,在道教氛围越浓烈的地方,道情的活跃程度就越高,而道情的发展程度越高,其形成和转化为道情戏的几率就越大。道情戏与道教互为依托,道教是决定道情戏空间分布的基础,而道情戏又是宣扬道教思想的重要载体,两者互为里表。加之道教与戏曲的结合有着天然的条件,早期多体现在内容上,具体表现为金元时期数量庞大的神仙道化戏。而在明清时期,花雅争鸣、诸腔并起,道情可以选择与灵活多样的戏曲艺术相结合,道情的发展也融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因素,因此,道情与戏曲的结合便顺理成章,道情戏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