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开课”的类型和方法
1.“公开课”活动的分类
当前,对“公开课”的分类混乱,流行着各种不同的名称,有“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实践课”、“评比课”等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分类就不可能把握它、运用它。“公开课”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只有正确分类、分别研究,才能达到正确运用的效果。任何一类“公开课”都服从于一定目的,除了通常的完成这一节教学任务的目的外,还包含这活动自身的目的。目前常见的有:研究课堂问题的;有总结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有实证某种课堂教学理论或经验的;有示范教师课堂教学特色的;有诊断并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有对教师进行教学考评的六种。若按活动的工作性质区分,我们可以把前三种看成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称之为“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把第四、五种看成具有工作指导性质,称之为“课堂教学指导活动”;最后一种完全是一种管理需要,称之为“课堂教学考评活动”。显然,上述三大类“公开课”活动的过程、方法及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在组织“公开课”活动时区别对待。为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应积极提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对于青年教师在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应多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活动”;而对于“课堂教学考评活动”应是谨慎地、严肃地、对教师负责地适当而行之。
目前不少学校不加区分地利用“公开课”活动作为手段,以此动辄对教师课堂教学以点带面、以偏盖全、以偶然代替必然地进行考评,这并非尊重教师,也不符合教育管理和评价的基本原则,也不是“公开课”活动的根本目的。
2.“公开课”活动的方法
不同类别的“公开课”活动,它的过程、方法并不相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应遵从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而行之,从提出课题开始,通过方案设计、并在教案再进一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资料采集整理、分析评价等等环节,始终扣紧完成研究任务和教学任务而工作,整个过程注意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在结论的获取上注意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意义。
“课堂教学指导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人怎样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言。若是先进教师的示范课,是从他的经验出发,在课堂中以他的经验行为对观摩的教师产生指导作用;若是诊断并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应是以有经验的教师的看和听为基础,凭借他(们)的经验判断或采用一些科学手段检测,对被指导的教师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提出优化意见,为以后完成类似的教学任务作参考。由于“课堂教学指导活动”是一种经常性的并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方法的科学化程度大都要求不高,指导的对象和针对的问题是个别的、随机的,不一定带有普遍性。
“课堂教学考评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管理行为,服从于一定的管理目的和标准,大都通过一系列的“事”或“行为”的评价达到对教师“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是遵循一定的目的,按一定的理论方法制定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通过科学和民主的程序进行。一般来说由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的模糊与迟效性,是很难作出客观评价的,其结论只能是相对的意义。
目前,除了少量的“公开课”活动外,大多数只注意到讲课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而没有注意到整个活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尤其是基层学校习惯于传统的做法,千篇一律的开课过程与评议方法,使开课人员与观摩人员之间事先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缺少共同的研究基础,往往使评价时评非所评、议非所议、各执一词、不甚了之。(www.xing528.com)
二、公开课“三忌”
开设公开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新老教师的教课特长、相互取长补短,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要使公开课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三忌”。
一忌架空不扎实。
有些公开课把本来的需要的二至三教时才能完成任务的课文,压缩在一课时内教完,着力渲染精彩片断或某种新方法的运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架空了,把不应该省略或缩短的教学程序省略、缩短了。试想,这样的公开课,会对平常的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导向作用呢?因此,公开课教学要“扎”在“双基”训练的“实在”处。
二忌浮华不朴实。
有些公开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生硬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比如表演或者游戏等等,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辅导。再如板书,不是像平常教学那样随教学过程很自然地板书,而是事先自己写好,或请别人代劳,到时在黑板上或挂、或贴,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令人眼花缭乱,觉得这样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有望尘莫及之哀,可欣赏而不管用。因此,公开课,更要有示范性、可学性。
三忌虚假不真实。
有些公开课事先集中一班人苦心备课,由一个人登台表演;执教者无论是在本班或借班上课,事先总要“彩排”几遍,为的是正式开课时能一鸣惊人。这样做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前把回答问题的对象以及答案都事先安排好了,堂上教师问题一出或才说出一半,学生就举手如林,对答如流。试想,这样的课怎么能真实反映执教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特色呢?怎么能真实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呢?因此,公开课应该力求反映教与学双方水平的本来面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