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静理智的自制
教师临场决策力的获得和发展,需要有冷静理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愿学习,甚至与教师顶撞的现象。这时教师的决策力,首先表现在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地对待学生,保持心理平衡;切不可简单急躁,甚至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电视连续剧《绿荫》里的老师,在课堂上,冷静地处理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老师这样做,不但教育了学生,也平静了一场风波,顺利地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对学生斥训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2.灵活机智的解惑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个性不同、心理面貌各异、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人。在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造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一个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素质、渊博的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经验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及时果断的调控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人类社会的间接经验,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他能洞察学生的心灵,捕捉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果断调控,使这一实践活动,始终不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调控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讲授过程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信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受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学生则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以随时修正讲授的速度及方式,始终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
(2)教学主观性的控制。教学中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离轨不外乎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当。执教者设计的教学环节导向性不明,讨论偏离了“定向”、“定度”的控制要求,教者主观控制无方、致使无效信息率增高,有效信息率降低,造成教学失控状况;其次,由于学生的质疑,引起节外生枝,也会造成失控,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充分利用这一点,恰到好处地调整教学程序,实行新的控制,形成教学高潮,收到良好的效果。
4.细致入微的观察
教师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教学临场决策的先决条件。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只有这样,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维流向,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获得教育的主动权和最佳方法。如果平时没有下功夫观察,遇事就难以涌现出明晰而准确的感知,更谈不上体验和产生应变的能力了。此外,善于观察,可以使人见多识广,智力得到发展。这是因为接触信息刺激越多,信息储存量才越大,才能有新的判断和重新组合的方案。可见观察力是教师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劳动之所以称为创造性劳动,是因为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对各个教育环节的审时度势,采取适宜的应变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决策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使各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www.xing528.com)
教学是师生间一种错综复杂的理性活动,它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有人估计教师每天平均要作出1300个决策。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议题。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驾轻就熟、硕果累累,无非是他们能自如地运用理性来指导教学行为。倘若教师只知其然,照搬典型教例,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难于驾驭教学过程。具体地说,优秀教师成功的决窍就在于他们知道怎样从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所有行为中,选择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特殊行为,并能预料该行为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应当诉诸、利用和提高教师的认识过程。有人分析了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态度、思维和行为的关系,其结果是: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同时教师的这些行为是受他们思维和决策过程所左右的,而教师的思维和决策又是受他的信念、标准、风格、文化所影响,那么,我们仅仅解释和改变教师的行为,而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教师的内在思维过程,则是徒劳无益的。这一看法确实切中时弊,入木三分。
教师决策大致可分为四类:计划(活动前阶段)、教学(相互影响阶段)、分析和评价(反馈阶段)和运用(投身阶段)。
(一)计划:活动前阶段
心理学家已发现,正常的成年人在任何时间平均能支配和协调7个不同的变量、决定或独立的信息。当他们濒临能力边缘时,开始感到紧张,甚至失去控制。但计划会有助于减轻这种紧张。
不论何种教学计划,它不外乎下列四部分:①对由教而引起的学加以描述。②鉴定学生的现有能力或入门知识,做计划时教师务必克服自我中心。③设想教学过程或教学策略的特征。设计一个教学策略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结构的和操作的分析。结构分析就是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操作分析则把教学内容安排成学习活动的逻辑次序。④预期一种评价方法。
(二)教学:相互影响阶段
相对而言,教学阶段的决策往往是受直觉和下意识影响的,因为在教师和学生不断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常常处于压力之下和不确定状态。因此,即时评价的能力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学策略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有序的教师行为来达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动计划。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记忆讲稿或计划的纲要,有助于教师作出临时的和比较的评价。评价学生对多种学习的准备、调节教师本人的解释、理解、决定和行为。这种自我意识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认识。自我调节技能对于完成理性的教学任务是必需的。一言以蔽之,自我调节即是“瞻前顾后”。“瞻前”包括了解一系列操作的结构,查明错误可能发生之处,选择降低错误可能性和提供容易补救的策略,区分在不同的情境中各种有用的反馈信息,以及评价反馈信息的用途;“顾后”包括发现先前酿成的错误,记录迄今做了些什么以及为此将做些什么的变化,对关于近期教学任务操作的直接结果的推理进行评价。
在相互影响的阶段,教师总是在提问、探究、观察和解释学生的行为并且决定是否循序渐进,或者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对学生进行了解的问题,然后分析、决定下一步该做些什么。
没有教学策略,课堂相互影响必定是不分轻重的、随机和混乱的。教学策略同样也提供了筛选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发出的无数信号中选择相关的常常又是微妙的线索。这些线索就是教学决策所依据的反馈信息。为了控制纷呈的变化,教师必须时刻调节课堂环境,并且对学生的线索保持警觉。
优秀教师能够控制自己对事件的情绪的、冲动的反应,抑制对这种线索冲动的或情绪的反应,对教师拥有即时的课堂反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抑制同样也影响学生现在或将来如何处理校内外类似问题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