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脱成就挫折的方法
当一个教师面临主观的成就愿望与客观的教学效果完全相悖时,往往会诱发挫折体验。教师工作的性质和地位造成了他们强烈的成就需要。教师职业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宗旨,所以在他的需要结构中有为其他职业所没有的因素——期望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副业上取得成就。这种成就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任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责任者,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知走向知,从不会走向会,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一般都是这样以自己的劳动对象在学识德才诸方面的进步、发展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效绩的直接指标。但是,教学工作特有的复杂性却又往往造成教师在成功可能上的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来自教师的教学信息自动进行过滤、筛选甚至曲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极强的不平衡性;每个学生在他自身的学习进程中也总表现出发展的不稳定性。这些复杂因素的可控性都很有限。所以教师对教学的成功可能性也就难以百分之百地把握,局部的失败经常可能发生。这样,教师的成就需要就会经常地受到工作成功概率不确定性的威胁。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对挫折的预计能力是解脱成就挫折的积极办法。
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的认识。情感来源于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以及态度、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往往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理解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其后果而诱发挫折感。所以,教师要使自己有较强的挫折耐受力,首先就应对学生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认识: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决不是消极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影响。他们对教师也不可能事事唯命是从,亦步亦趋。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以自己特有的思想、愿望及行为与教师的期望、需要相抗衡,对教师的心灵造成丰富而复杂的冲击。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表现对自己的潜在影响与威胁,以预防可能产生的紧张与不安。
2.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发展虽不成熟,但都已有了各自的个性倾向与特点,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过错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教师应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防止夸大学生的过错与意图,把认识、理解学生过错的焦点转移到探索“为什么”上来,从而提高对学生的宽容程度。
3.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由于遗传素质、生活条件及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发展必定会存在差异。教师应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的不同,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些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因期望受挫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
教师对学生有了正确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并由此出发,科学地预计自己教的愿望与学生学的现实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解脱自尊挫折的方法
自尊需要是教师心理的重要特点,但它却常常受到自卑感的冲击。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形成了他们特别强烈的自尊需要。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总希望自己具有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他们希望获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信赖与拥护,也希望得到同事、领导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无求益之,唯忌损之”,十分看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声誉与威信。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自尊需要绝不是主观单方面愿望所能满足的,这种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态度。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真心实意地表示敬重时,教师追慕自尊的愿望才可能得以实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时都可能陷入威信危机:客观上,学生受成见、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人际知觉机制的消极影响,对教师形成不确切的、甚至错误的印象;主观上,一言不慎或一事不当,造成学生情感的压抑与不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随时都会受到学生消极情绪的包围。学生的怀疑与不满,蔑视与抨击,吵闹与捣乱等不良态度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使教师产生“学生在厌弃我”的自卑心态,从而导致情绪的不安、紧张、沮丧甚至痛苦。
营造积极的心境,提高对挫折的容纳能力是解脱自尊挫折的积极办法。
心理挫折是人情绪上的波动,理智的力量可以平息这种波动。这是因为,情绪波动固然是由客观刺激引起,但它又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因而是受意识支配的。一个人只要对致挫诱因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与容纳,就能有效地保持心理平衡。心境会明显地影响人的认识功能,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的心境控制下,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给所接触到的事物都染上与心境相关的感情色彩。为此,教师应善于营造积极的心境。平静、愉悦的积极性心境,不但会使自己对称心如意的事感到满意,也会使自己对学生调皮、学业落后等致挫诱因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途径有:
1.以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学生复杂情绪的和谐性(www.xing528.com)
教师整天都处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情绪的包围之中,诸如满意与不满意、欢乐与忧愁、疑惑与诧异、宽慰与愤怒等等。教师应善于觉察这些复杂情绪中的和谐性,即从整体来说,学生内心世界是美好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同师性”,总愿意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教师应从学生这种基本的心理倾向出发,认识学生复杂情绪正是他们的“向师性”满足与否的现实反映,从而使自己以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2.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平静和愉悦的心境是不可能的,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愁总会激起情感的波澜。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师生有别”,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暴露给学生,更不能影响学生。一位好的老师,在他即将登上讲台之前,应能迅速除却一切杂乱纷纭的思绪,克服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情绪的冲击,有效地实现心理净化,进入主导者的角色。教师带着平静开朗的情绪,将暗含期待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机制,教师也会感染到来自学生的兴奋与愉悦,这样就能形成师生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环。
3.严格控制激情的爆发
人的消极情绪容易以爆发式的、程度剧烈的激情式释放出来,激情过后更会在心理上留下沮丧、自卑等受挫的阴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缺点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无端迁怒,随意冒火,更须摒弃讽刺、恐吓甚至体罚的“威慑统治”,可以实行“冷处理”,待双方平心静气之后再交换意见,采取对策。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保持情绪的稳定,同时,要根据有理、有礼、有节(节制)的原则与学生交往,有意识地做自己的情绪的主人,促进自我情绪的动态平衡。
三、解脱角色挫折的方法
所谓角色是指个体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在学校里师生员工各据一定位置,分担各不相同的工作职务,我们就说他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但很少有像教师那样要担任如此之多的角色。在教学中,学生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要求与希望,期待教师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威性角色,如知识的传授者、智力裁判、学者与教学专家、纪律纠察等;另一类是心理性角色,如榜样(崇拜、模仿的对象)、替罪羊(学生消极情绪的发泄对象)、代理父母、朋友、心理医生(理解并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痛苦)等。教师处于内容如此广泛的角色期待的焦点上,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难免滞后。教师一般对于权威性的角色认识比较明确,因为这些角色与自己的本职联系紧密,容易把握,而对源于学生深层心理需求的心理性角色的认识,则往往落后于学生的期待。同时,教师也会受自身的知识经验、教学能力、个性倾向、情绪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把角色认识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角色行为。当教师的角色意识(包括行为)与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发生脱节或冲突时,往往就会诱发心理挫折。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行动上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但行动受挫之后,由于各人对它的认识与态度不同,因而导向于心理挫折的速度和强度也会完全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在遭受行动挫折时应自觉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与控制,调整活动目标和行为方式,追求主观和客观的能动统一,以缓解甚至消除可能产生的心理挫折。
1.对挫折情境作乐观的认识与判断
一个人面对挫折情境,认为无所谓时,挫折体验就浅,认为严重时,挫折体验就深。譬如教师在课堂上说错了话或写错了字,若怕“丢丑”而坚持错误,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挫折;如果认为教师出错也在所难免,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疏漏,改正错误,完全可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那么也就不会有挫折感产生了。
2.对心理挫折积极进行自我疏导
心理挫折时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应激状态,给人带来困扰与折磨。面临已经产生的心理挫折,教师必须进行自我疏导,以加速缓解与消除。针对教学实际,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一分为二,看看事物的另一面。如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致挫源转移到令人鼓舞的方向上。②冷静反思,从主观方面分析原因。如遇到“威信危机”时,首先分析自己是否有使学生的“向师性”遭到阻碍的做法,有了自知之明之后再采取补救措施。③总结经验教训。心理挫折会给人以痛苦,但若能从中获得经验,吸收教益,它也完全能产生积极作用,促使人的个性在挫折中走向成熟。
3.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工作目标
一般说来,一个人工作目标的预定指标高于实际达到的,便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如果低于实际达到的,则不会产生挫折感。实际情况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目标不管预先考虑得如何合理、周全,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不出现问题,遇到新困难。对此教师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障碍,就把自己主观优势和客观条件联系起来,重新调整目标,使之更加切实可行。总之,退后一步天广地宽。面临挫折首先应当乐观坦然,满怀希望,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然后采取对策与困难作斗争,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消释挫折感受,使抗压能力得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