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情绪控制的有效方法

教学情绪控制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质量除受教师的上述诸因素的制约外,还受教师授课心境的影响。要使授课心境良好,一要注意课前愉悦情感的引发的培养。良好的教师风度是形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就会高涨。3.运用管理艺术要掌握学生课堂情绪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靠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素养,以及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友好关系。

教学情绪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调控教学心境的艺术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少同行已经站在不同的角度,从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授课艺术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质量除受教师的上述诸因素的制约外,还受教师授课心境的影响。

心境,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教师授课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像电脑那样只是单纯的信息输出,而是在传递、输出知识信息的同时,总是伴随有一定的情感,诸如喜悦、愉快、忧郁、恐惧等。这些复杂的心理情感纵横交错,就构成了教师的授课心境。

根据心境的不同品质,可分为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教师在良好心境状态下授课,思路开阔,思路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有情感,错落有致,婉转动听,面部表情自然、丰富;教师的已有知识、讲授能力、授课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教师看“调皮学生”也是那么顺眼,对“差生”也感兴趣,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协调。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增益。

如教师在低沉、郁闷的不良心境之时授课,则思路阻塞、思维迟缓,无创造性可言,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本来安排得很好的教学程序,准备得很好的教学内容,都讲不好;同时,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觉得学生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课堂要求,动辄训斥,甚至辱骂,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知识信息难以输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总之,教师的授课心境不仅制约着自己知识信息的输出,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输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境之中。

要使授课心境良好,一要注意课前愉悦情感的引发的培养。人们的情感由外界条件引发,消极刺激使人情感低落、烦闷;积极刺激使人感到精神愉快。教师在课前培养良好的心境,消除不良心境,可以进行积极的刺激。想一想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学生特别喜欢听自己讲课等。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喜欢宁静,不妨在寝室里静坐一会儿;如喜欢玩球,可到操场上活动活动。总之,在课前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选择能使你愉悦的事来做、来回忆,进行积极刺激,都会使你产生快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心境,消减不良的心境,以利于课堂讲授。二要注意愉悦情感的保持。课前培养的良好心境,往往会因课堂上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的刺激而消减,因而艺术处理课堂违纪事件,是使良好的心境得以保持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会毫无迹象地引导学生有意无意地将注意力指向讲授内容,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如初,教师的良好授课心境也得以保持,师生在愉悦之中完成教学任务。

无论是课前良好心境的培养引发还是课中良好心境的保持,都离不开教师这样做的内在驱动力——教学责任感。教育心理认为,“制约人心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理想信念”。因而,教师都要有授课的良好心境,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增强教学责任感。

二、课堂中教师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

1.培养良好的教师风度

所谓教师风度,是指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文化修养、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生活习惯、穿着打扮等方面,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举止,姿态动作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一种个性鲜明的神韵。良好的教师风度是形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能直接地、形象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如果教师仪表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热情认真、言行得体、自然协调,学生便会从内心敬佩,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宽松、活泼、认真、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地、精力集中地认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因风度欠佳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或轻观,那么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比如: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看小说,他过去把小说拿过来狠狠撕坏,同时大发雷霆,将这个学生讽刺挖苦了一通,造成课程中断,并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与不满情绪,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做得过分,找这个学生交换了意见,并在下节课上做了自我批评,结果不但取得了学生的谅解,缓和了师生对立情绪,也重新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使以后的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我们感到,注意自觉地培养自己的风度并用以感染和影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全身心地投入

所谓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就会高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外,教师用较好的授课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如果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利用能使学生产生或增强学习兴趣的条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带有新异性、刺激性、对比明显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提供既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又有增加新知识的材料;运用能使人内心感到满足、愉快的活动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等。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做起:(1)设置适当坡度。运用读书指导、提问、设问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维;(2)充分挖掘本学科知识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运用讲授讲、演示法、参观等教学方法,把大量的、最新的信息适当地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和实用。如:讲法律公安业务的与最新最好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讲基础课与做人和搞好各项公安工作结合起来;讲刑侦技术的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等。这样,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必然情绪饱满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3.运用管理艺术

要掌握学生课堂情绪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靠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素养,以及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友好关系。但具体来说,运用一定管理艺术恰当地进行技术处理更为现实和有效。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很实用:

(1)委婉暗示法。如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趴桌子睡觉或搞小动作等,教师不一定停下课来公开批评,可以边讲边走到个别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旁边,或轻轻地敲敲他的桌子,或给他使个眼色等予以提醒。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分散全班的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做法,一般适用于只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的情况。

(2)以静克乱法。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学生情绪波动较大,人数较多时,难以用暗示法,可以采用“以静克乱法”。比如,当一些学生过分激动,情绪激昂时,教师可暂停讲课,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大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突然停止讲课,会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可恢复室内平静,这时教师再继续讲课。

(3)U型转换法。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学生心理受到挫折,有压抑或不满情绪并带到课堂上来。这时教师可运用U型转换法,使他们内心情绪发泄出来并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班的学生在某一天的第一节课前,突然一反常态,齐声高唱电视广告的歌曲,“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并以异样的目光和表情盯着门外的老师。这位教师笑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揣摩了一下学生心理问:“你们是害虫吗?”“我们是来福灵!”学生齐声回答。这位教师马上接着说:“说的好,我希望你们这些未来的警官能做消灭社会害虫的正义的‘来福灵’,现在应努力学好保驾护航的本领对不对?”“对!”学生动情地回答。通过简短的对话,既让学生内心的某些情绪发泄出来,又满足自尊心的需要,达到了师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这节课情绪格外好,教学效果更显著。

上述几种方法都应在教师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原则下,靠教师的热情、耐心及适当地引导,而不能靠教师的“威风”、“火色”。如果教师热情不高,耐心不够,一遇到学生情绪波动,影响课堂教学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严励批评学生,或冷言冷语地讽刺挖苦学生,或把学生赶出教室,或摔下书本“罢教”等作法,只会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但影响课堂气氛和正常教学过程,也会降低教师威信,给以后的教学和管理造成更多的困难。

三、分配课堂注意力“四要”

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他们一边讲课、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一边捕捉异常现象进行判断、分析,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把学生的思维紧扣在自己的教学轨道上,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教学中就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当部分学生看到上课的教师眼睛总是盯着教案或是板书,而无暇顾及学生时,他们就会利用时机思想开小差,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二是教师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变化判断其专注程度、洞察其内心活动,教学信息就会阻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1.要熟练掌握教学方案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备好课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诸如:吃透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分清各单元或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有坡度的练习题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认真设计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才有可能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将学生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收眼底。

2.要把握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个班级有五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因素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是一个个有不同的理想和情感,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个性特点各异,在课堂上的心理活动也是有差别的。教师的注意力要能够清楚地把握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变化,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就必须把握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3.要具备识别各种异常现象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的动态系统。教学系统诸要素,尤其教师、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思维不可能总是按照同一个轨道运行,他们各自存在于几种可能状态中的一种。因此,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情况也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各种异常现象如模仿教师小声讲话、故意碰撞物品发出声响、在座位上做小动作等事情时有发生,这都要求教师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有察颜观色的习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及时地识别和巧妙地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异常现象,控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始终保持教学信息渠道的通畅。

4.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出最重要的来讲。”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时代,教师必须加强职后继续学习,不断更新和发展已有的知识,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认真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主动切磋教学艺术,敢于开拓创新,富有良好师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堂情绪“转传”艺术

教师在不同情况、不同客观外界面前,有着不同的心境、激情、喜怒哀乐等。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各种情绪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当教师来到课堂上,站在学生面前时,不管有怎样的痛苦、烦恼、哀怨、悲伤或者欣喜、快乐等,都应掩藏起来,不能形诸于色,尽量保持自然神情。这就是“自我掩饰”。从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维护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来讲,这么做不无道理,但从教师本身来讲,这却是人的个性心理的“自我压抑”。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而应该代之以情绪的“转传”。

所谓情绪的“转传”,是指教师把自己课前的某种心境或激情带到课堂后转移和传递给别人,实质上就是给学生。这种转移和传递不是“转嫁”和“传授”,目的不是让学生受感染后与教师一起沉浸在某种情绪中,而是要通过学生帮助教师自己尽快消除不良情绪或共同分享积极情绪。

转传的方式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直接把自己遇到的不幸、不愉快等事情以及与此相应的个人心情,简要地告诉学生,以求得学生理解。比如:当你和领导、同志发生矛盾或跟家人吵架后,可跟学生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刚刚与某某发生了一点误会,心情还不太平静,请原谅。”当失去亲人正沉浸在悲痛中时,可说:“原谅我同学们,我的××去逝了,情绪一时还没恢复。”当你狂喜得难以自制时,也可说:“真对不起同学们,我遇到了一件使我太高兴的事,请原谅我的得意忘形……“

不要小看这一两句话的情绪转传,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首先,教师把郁结在心中的情绪一吐为快,把自身的痛苦、忧愁、悲伤等分给了全班几十名学生承担(不是恶意的),把喜悦和欢快分给了几十名学生去享受,这在教师心理上减轻了负担,不免生出几分轻松和解脱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尽快脱离原有情绪氛围,进入新的讲课情境,增强课堂效果。

其次,当学生接受到教师转传的情绪时,除了感受到了教师的坦诚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正常心境。因为随着教师心情的稳定,讲课的进行,学生无暇分散注意力,也不再有刺激物去改变他们的心境。所以,课堂效果不会减弱。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一种师生间情绪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当课上教师把情绪转传给学生时,课后,聪明的学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通过言语、行动、表情等给老师应有的慰藉、支持等。使教师在这种亲切友好的“关怀”中,加速摆脱原有情绪的束缚,变消极为积极。

由此可见,教师情绪的转传优于教师情绪的自我掩饰,而且,这种方式视情况不同,不仅适用于初中以上的青少年学生,也适用于包括一年级在内的小学儿童。只要转传得当,就有益无害。

当然,教师在转传自己的情绪时,受自尊心和某些事件性质的影响,觉得在学生面前很难于启齿。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个性修养以及与学生的平时关系如何。其实,只要不是隐私,没有见不得人的事,相信广大学生会正确理解和接受的。

五、把握运用最佳心理状态四法

教师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靠多方面的努力,是多因素作用的综合体现。要形成和把握运用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认真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保持稳定情绪和良好心境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认真备课,对教材内容弄懂弄透,对教育教学规律认真把握,对教学方法悉心研究,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必然导致心情紧张,慌乱出错。

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情感等。备教材就是对教材内容达到“懂、透、化”的程度,融会贯通,并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备教法就是结合实际,对教法优选优用;备教具就是精心设计、制作和准备好各种直观教具;备情感就是充分酝酿和表达情感。只有课备得扎实,教师登上讲台,才能心底踏实,情绪良好,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

2.提高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较高的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每个教师都应自觉培养和锻炼。

第一,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充满浓厚的兴趣。教育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献身精神,有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高度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工作充满兴趣,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充满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炽热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公正、无私、普遍、持久,不感情用事,不搞厚此薄彼。深厚的师爱,会换来真诚的师生之情,进而创造出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这就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师要有坚定、果断、自制和耐心的顽强意志。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困难,需要教师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目的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坚定性,有处理课堂问题的果断性,有控制不愉快心境的自制力,有期待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或由坏到好转变的耐心。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优柔寡断、遇事慌乱、感情用事、烦燥不安的现象,会破坏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四,教师要有比较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良好心理状态保持和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观察力、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深刻的判断思维能力、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敏捷果断的教育机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地实施教学,避免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干扰,使自己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

3.加强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www.xing528.com)

良好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感到别扭,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而正常的师生关系,则有利于教师保持愉快的心境,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分析环境,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教师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影响。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环境,找出影响师生心理气氛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及时加以消除。如:教室中墙壁的颜色、学生的密集程度、通风情况、光线明暗、温度高低、噪声大小、清洁卫生等,对师生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只要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某个不利因素存在,就会影响师生的情绪。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自己动手改变的,就努力创造条件改变,如清洁卫生、墙壁的颜色、通风情况等;教师本人不能改变的,则要积极向学校及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尽力去改变。

除此之外,最佳教学心理状态的把握,还要做到运用心理规律,去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临课心理的调节技巧

(一)临课心理

所谓临课心理,是指教师在授课时表现出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素质是否稳定、能否适应教学要求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临课心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和教学经验的丰富而相对稳定的。

1.自信心理:

其特征是教师对自己胜任教学有足够的信心,表现在临课中即能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地执行教学而不受或者少受其它因素的约束。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临课心理。但初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大多数难于到达这种心理境地。

2.畏怯心理:

其特征是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学毫无把握,在临课中表现为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但一旦遇意外之故,则可能无所适从,欲言难吐,一般初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此种心理较多。

3.惰性心理:

这是一种不求上进,甘于平庸的临课心理。其特征是对所教学科不求甚解,对教学马虎应付,得过且过。这是一种对教育事业危害甚重的心理。

4.急躁心理:

其特征是虽然执教者对自己胜任教学有足够的信心,但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急于求成、虚荣心较重,有的是不受教学规律、教学对象的约束而我行我素。

除此,青年教师中还存在疏懒心理、消极心理和自满心理等临课心理。

(二)临课心理的调节

不正常的临课心理是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如何使临课心理调节至最佳?

1.自我分析,针对性地调节不正常的临课心理

即是要确认不正常的临课心理特征,找出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以消除不利因素。

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指出,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并不依赖于紧张源(即引起紧张状态的那些刺激)的性质。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本身并不会导致教师过度紧张。以往我们把情绪的紧张归结为客观原因造成的,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紧张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教师课前的心理状态,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使教师身体机能发生某些生理变化,并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工作及其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课前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出现这种紧张情绪的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争强好胜”、“爱面子”、“过去失败的体验”等杂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紧张情绪,那些对教学工作毫不在乎,目空一切,随心所欲,应付差事的教师是不会出现紧张状态的。当然,这里并不是倡导教师为减少心理紧张而怠慢、应付工作。其实,紧张情绪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而且在解决问题时,适度的紧张情绪可以使人兴奋、愉快,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问题的解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紧张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U型曲线”,即情绪消沉、淡漠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不高。在一定范围内,情绪的紧张强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情绪紧张强度的提高会造成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应当指出,这条曲线的形状和顶点是随人而异的。

2.控制情绪,力求临课心态平静

对有畏怯心理和急躁心理特征的青年教师,要力求临课前使心境平和,要有自信心,临课中戒怒戒躁,做到不受或少受课堂情绪的感染,以战胜畏怯或浮躁。

教师课前的不良心理状态常表现为过分激动和消极淡漠两种。这对课常教学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和调整。有的教师由于课前心情过分激动,一时感到原来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东西一下子全忘光了,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因为知识是以系统和结构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之中,课堂教学是“提取”知识的信号,所以,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破坏了情绪的稳定。课前心情过分激动的教师,主要是由于大脑兴奋中心过分集中到课堂教学及有关活动上所致。《韩非子·喻老》中有一个《赵襄子学御》的故事,讲的是赵襄子跟王子期学驾马车。不久两人比赛驾车,赵襄子加鞭策马,不顾一切地追逐,尽管他换了三次马,都还是远远落在王子期后面。他问王子期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教给他。王子期说,我已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了,只是你用的太过分了。大凡驾车都有个规矩,使“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而你呢,跑在前面又怕我赶上你,落在后面又拼命想追上我,心急火燎,使劲鞭打,怎能驾好马车呢?所以只能落在后面了。人的活动,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人就不能呢?根本原因,在于预定的目的和行动的方式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王子期的话说出了这个道理。对于在课前心情过分激动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控制能力,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手段,有意识地改变影响自身情绪的条件,努力把注意力转移到有积极作用的刺激物上来。例如,在上课前不要过分死记教案内容,不过多地考虑教学细节,有意识地转移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注意,使大脑皮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来调节教学的兴奋中心。课前产生消极淡漠心理的教师,应着重加强课堂教学的责任感,以激发良好的教学动机,并在课前运思,强化教学意识。在登讲台前的5-10分钟内有意识地为实施教案打好腹稿。把课堂情形过过“电影”,把每一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偶然及处理办法都考虑到,而且从失败的角度多向自己反问几句。这样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对课堂教学的兴奋感。课常上即使出现突变也能触发教学灵感,以偶然为契机,随机应变,把教学推向高潮。

3.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能力

教师课前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关键是缺乏自信心。多数教师是由于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从而引起焦虑不安,情绪紧张、思维混乱,以至导致课堂教学失败。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课前想一下这节课将要成功的情境。应尽量想得具体一些,似乎真的身临其境。而且要多想些积极方面的事。应想到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想到自己所作的充分准备,想到教学内容对自己来说已是驾轻就熟,可以想象自己信心十足,表达流畅而且泰然自若。对自己的形象应一清二楚,而且牢牢记在心上。要始终想到,学生是你的教育对象,即使课堂上有领导或同行教师听课,也要十分自信,相信“对这部分知识,我比你们任何人都精通”。这样便可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在课堂上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平时备课的每一个环节上应持慎重、细致的态度,不可疏忽每一个细节,应有“阵地前沿”的“实战准备”。总之,任何盲目乐观和自卑都只能带来不打自败的结果。

4.注意沟通师生感情

课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在交流中沟通师生感情,取得学生的配合是克服过度紧张情绪的一个有效办法。如教师在课前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热情大方地提前到教室门前,和同学们亲切地打着招呼,示意学生提早作好上课的准备。通过自身大方的仪表举止、亲切的作风态度,可使师生双方都产生一种愉快、舒坦、热情、真挚、可信的合作感觉。沟通师生感情既可以消除教师的紧张情绪,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课前的心理准备和情绪调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师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合理调控,使自己课前的心理犹如在弦之箭,张弓待发,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盼望着铃声,等待着上课。

七、把握教学情感五法

1.充分酝酿

充分酝酿,精心准备,这是运用、发挥教学情感的前提条件。有经验的教师深知课前情感准备的重要性。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对教材加工提炼,达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考虑课常教学的感情气氛,分析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流动现象。备课除备教材和学生外,还要准备情感。

教学情感的准备必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它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忠诚热爱,对所授学科和学生的满腔热爱。如果教师缺乏这种情感,那么,他必定表达不出真正的情感,谈不上什么感染学生、扣击心弦、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情感准备中,教师应把对教育事业、对所授学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和对教材感情色彩的内化提炼揉和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从而荡起教学相长的朵朵漪涟。

在情感准备中,教师应注意做到热爱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情感发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准备除上述备课和热爱教育事业外,还应做到热爱和关怀学生。

2.“进入角色”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教师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

首先,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给学生留下“暖色”的印象。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地准备学好新课。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基调是暖色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否则,教师走进教室面带愁容心烦意乱,给学生以“冷色”的印象,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打击,为课堂教学布下阴影。为此,教师一登上讲台,就要“进入角色”,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其次,一开课就要启动真情实感。根据教学内容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把课讲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课始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探索。社会科学各门课程,教师“进入角色”自不待言,自然科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也同样。如讲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师可用故事、谜语、科学家事例、奇妙有趣的计算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早“进入角色”。

要精心设计“开场白”,拉开课堂的情感序幕。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开场印象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场白”,可选用语言表达式、实验观察式、直观演示式等方式,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触发学生情感的琴弦。

3.正确表达

首先,通过语言、表情、手势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主要工具,必须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具体来说,教学语言表达情感就是要做到亲切和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亲切和霭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亲,达到心理相容;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和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学生听起来愉快轻松,津津有味。与此同对,教师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非言语行为配合语言表达感情。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运用情感性讲授。在翔实、客观、准确、完整地叙述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事物的感情特征,并运用比喻、夸张、绘声绘色作为描述的手段。教师带有情感的教学,能扣击学生的心弦,唤起相应的情感。

其次,创设有利的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表达自己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就会有感而发,学生也会引起共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感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渲染教材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只要情境创设恰当,接触到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上,就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

4.自觉调控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学会酝酿情感,进入角色,正确表达,还要学会善于控制,支配和利用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较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情绪的好坏。尤其是中小学生,其独立评价能力有限,教师的情绪随时都会影响他们。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以至老是惴惴不安,无法专心听课。为此,教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控制无益的激动,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会控制烦恼,不要把烦恼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教师是属于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属于学生的,因此,当教师跨入校门走进教室的时候,应该把个人的一切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全部留在门外,而以积极的情绪进行教学。同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同样要冷静、克制,切忌因学生顶撞而发火,因学生激怒了自己而随意处罚学生,教师还要克服对“优生”偏爱和对“差生”偏见的偏激情绪,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真挚热情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即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也应注意用真情去感染他们,转化他们。

5.以情引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来说,兴趣的动力作用更加明显。

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这就要求老师采用“以情引趣”的方法,即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稳定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为此,要做到:

首先,教师善用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的愉快和尊重的需要,产生一种“愉快效应”或“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实践证明,用鼓励、赞扬的态度对待学生比一味地批评、指责效果好得多。

其次,教师善用教材本身之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尽可能穿插一些具有启发意义、思考价值和颇有情趣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教小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可结合讲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陈景润、高斯从小爱动脑筋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补充和完善,使之新颖可感、绕有趣味,实际上是教师再创造的表现,是应大力提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