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中的人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人体语言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保持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相互适应性和在相互适应前提下的同步增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人体语言在“说”些什么,依据学生人体语言反馈的信息,适时地调整讲授的内容、方法和速度,以达到在学生信息接受系统允许的限度内,尽可能地增大信息发射量。
但是,教师的有用信息发射量也不能无限度地增大,如果信息发射量过多,大大超过了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学生信息接受系统功能的紊乱,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那末,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使学生“吃不饱”,又不至于使其“撑破肚皮”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注意随时“倾听”学生人体语言的“诉说”,并且依据课堂上学生人体语言反馈的信息,将自己的信息发射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下,人体语言是学生内心状况和意向的唯一表露途径。一般来说,当教师的信息发射超过了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就下意识地挠头、皱眉,有的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深表遗憾的“啧啧”声,当教师的信息发射不能满足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需求时,则又会以手指轻扣桌面、东张西望、面部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有的甚至故意弄出声响等等。如果教师无视学生通过人体语言向自己发射的这些讯号,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其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人体语言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才能使学生的视觉系统保持经常性兴奋,进而使听觉系统和整个信息按受系统的摄取信息功能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不允许学生随时以有声语言干扰教师的讲授,如“请你讲得慢一点”、“讲得太快了”、“我没听清楚”等等。如果听课的每一个学生都随心所欲地向教师发问,毫无约束地自由发表演讲,课堂上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这也是课堂纪律所不能容许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声语言信息发射功能完全受到了压抑,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觉系统和整个信息接受系统的功能。要提高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人体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较之于单纯地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系统显然是高出一筹,对于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人体语言运用,必须遵循生活中人体语言的含义和规则,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人体语言,它应当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的人体语言。就是说,它必须以生活中的人体语言为基础,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宜于自身特点的人体语言艺术。
二、体态语言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是交流师生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另一种重要语言。教师的体态语言伴随着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从知识、情感、意念三方面塑造着青少年的灵魂,在交流感情、反馈信息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体态语言包括眼语、脸语、手语。
眼语对于教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具有特殊的功能,可表达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最微妙的感情。目光能强化对正确的肯定,也能加深对错误的否定。眼语和口语的适时配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往,获得及时反馈的效果。因此,做为教师应把明亮、坚定、灵活的眼神撒向每个学生。
脸语具有极强的表达情感的功能。教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会对学生直接产生刺激作用。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思维潜力,保持学习兴趣,教师不应把忧愁和烦恼带入课堂。教师的脸语要做到自然、大方、亲切、严肃。
手语是教师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适宜的手势能增强口述语言的传递效果。课堂教学的手语要注意三点:①自然明确。手语必须适时配合知识内容,自然、形象、准确的传情达意。②大小要有分寸,不仅要适时,而且要适度。要求落落大方,避免手舞足蹈。③静动结合。动作不宜过多,应动则动,该静必静。防止做作与琐碎。
(二)体态语言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态语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能替代有声语言。
教师向学生发射、传递信息,是使用有声语言还是使用无声语言,往往受客观情境的制约。有时适于用有声语言,有时则适于用无声的体态语言。例如,同学们正安静地做作业,一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外出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消点点头(体态语)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言,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教师讲课时,一学生左顾右盼,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制止该生,会干扰整个教学进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即使用无声的体态语言,不仅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喝斥或其他提示性的有声语言效果更好,更能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
第二,能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www.xing528.com)
例如教师讲述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或事件,或分析感情浓厚的课文时,如果教师平平板板,言而无情,难免学生怀疑教师讲的是否出自内心,是否具有真理性,因而使讲授内容的可信度下降,减弱教学效果;如果仅仅希图通过语气、语速、语途的变化来表达感情,其效果也会流于一般;而如果在注意了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的同时,再伴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从而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要扩大学生对教师所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信息接受感官的刺激。而在保持教师有声语言发射量的同时,恰当地使教师的体态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这就较之单一地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不仅扩大了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尤其扩大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面,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他们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增加教师对自身的约束力。
有声语言可以修饰,有时并不一定反映教师的真实心理和人格特征;行为动作不然,由于它受大脑的支配,是教师内心活动的直接显示,因而学生能通过教师的人体语言看到教师其人的气质、性格和品行涵养,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种种评价,并对教学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就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自己的角色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动作,从而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体态语言运用须注意
由于“体态语言”能起到不少作用,因此,教师上课过程中应尽量多运用“体态语言”,来辅助“口头语言”,充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并非运用“体态语言”越多越好,应认识到,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为此,在运用“体态语言”过程中须注意:
和谐。即“体态语言”应与教学口头语言相和谐,每一种体态必须与口头语言所述的情、景、形相统一、相谐调。只有谐调,才能使“体态语言”的辅助作用体现出来。
适度。即用“体态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时,应本着能用则用的原则,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成为一种无用功或画蛇添足。
生动。教师所做出的“体态语言”,应生动、形象,在备课时,就应有所考虑、有所选择,“体态语言”只有做到了生动形象,才能确实起到好效果。
综上所述可知,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功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言的表达艺术,提高体态语言的积极效能。
三、体势呆板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根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人的信息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语+38%的声调+7%的言词。这就是说,人的“身体语言”占整个信息表达量的一半以上。这一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较好地驾驭自身的身体语言,则可以成为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调整双方心理距离的重要手段。相反,如果教师体势呆板,一方面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威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集中学生在课堂内的注意力,不利于保持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立于讲台前,双手分撑在讲台上,自始至终保持着同一个讲课姿式,这是体势呆板的一种表现;在教室里机械地移动位置,是呆板体势的第二种表现;而教师的头、手、下肢、躯体等部位的变化不能协调一致和表现出综合效用则是其第三种表现。国外一种研究体势语言的理论认为: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会使对方放弃要想接近你的念头。而把对方带入自己的领域,也容易使对方产生紧张感。讲台前是教师上课时向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生的座位来说,它属于教师的“领域”,这一空间存在着对于学生位置的优势。因此,教师站在那里保持相对静止的讲课姿势,正好与这一环境氛围构成一个整体,给学生心理上以一种胁迫感、紧张感,它无形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品质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还较差,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体势呆板,就很容易引起他们大脑皮层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降低。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应表现得自然、得体和规范,有些位置变化看起来好象是无意的,其实包含着教育与管理意图。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J·荷尔博士曾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密接距离、个体距离、公众距离和社会距离四种,他认为人际间的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调整物理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是固定地站在教室的某一地方,而是很自然地通过自身的一些位置变换,来保持学生注意的连贯性。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与他们保持的是一种公众距离;有目的地接近某个学生,则与他保持了个体距离;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教师不留痕迹地轻轻拍拍他的肩,则是一种密接距离。灵活的体势变化,不仅表现出教师高超的课堂管理艺术,而且还反映出教师在吸引学生方面富有娴熟的技巧。
教师要想吸引住学生,必须使头、手躯体、下肢等部位的变化协调一致,使全身动作表现出综合效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以鼓励,或是点头微笑,或是幽默地作出侧耳倾听的姿式;如果他们问题回答得特别好,教师还要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性质的反馈;对于形象思维发展得较好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多采用直观动作等等。端庄大方、稳重亲切的协调体势,不仅富有美感,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添了魅力。长期使用同一种体式,不仅会失去这一体式的效用,甚至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