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言表达的控制方法与技巧

无言表达的控制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上仅就非言语行为大的方面进行分类,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而是将三种类型综合起来,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

无言表达的控制方法与技巧

一、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十七类型

据研究,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人们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一欠身、一挤眼,脸上出现笑意,双眉拧成一个疙瘩……过去这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在现在看来,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大意义。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用身体的方向或姿势表示等,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现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经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1.动态无声交流

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又可区分为: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生相互沟通,有时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静态无声交流

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据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也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如走近或远离,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等,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

3.有声交流

有声交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又称“副语言”。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重音、音量等,它属于言语表述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境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类型。

以上仅就非言语行为大的方面进行分类,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而是将三种类型综合起来,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其中教师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的非言语行为可有如下几种。

4.体态语

指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在各种体态语中眼的动作比较特殊,既有调节功能,又具有说明和表露功能。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便能表达出各自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及其他体验。如教师双目炯炯有神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目光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或收敛动作;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某一行为的不满,严令其改正;柔和热情的目光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赞许和鼓励。

5.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度。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距离,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感情性质和感情程度。一般来说,人际靠近会在对方产生更深的情感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某些目的。如果教师为了造成正式上课、要求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课的气氛,只要站在较远的讲台,严肃认真地讲,学生就会体验出这是“正规”课堂,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反应;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走到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视”,所到之处,附近座位上的学生就会有所检点。

6.辅助言语和类语言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述之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

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以及各种叫声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景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它信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请一位作小动作的学生安静下来专心学习时,“安静些”即可大声呵斥地说,也可轻声地说;可以面带笑容和蔼地说出,也可以沉下脸来低声训斥;可以先轻咳一声,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再劝告,也可以是冷笑一声,严厉命令……在不同的辅助言语和类语言伴随之下,同一句话会产生出不同的课堂效果,学生将有不同反应。

举止形态学专家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意义。教师可能以为他主要是通过言语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极为丰富,要想列举穷尽是不可能的,英国举止形态学专家洛弗和罗德里克l971年提出了一种中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法,共有十类:

7.赞赏学生

微笑,肯定地摇头,拍拍学生的背,眨眨眼,把手放在学生肩上或头上。

8.表扬学生

把食指和拇指并在一起,拍手,扬起眉毛并微笑,肯定地点头并微笑。

9.介绍学生的观点

把评论写在黑板上,将学生作业贴到布告栏里,举起学生的作业纸。

10.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兴趣

同这个或那个同学建立视线接触。

11.便利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采取实际行动以成为学生中的一个成员;适当时候离开学生集体。

12.指导学生

用手指某样东西;看着某特定区域;使用事先设计好的信号(如举起手让学生起立);扳手指数,以强调事物的数量方面;向前伸展手臂和用手召唤;向学生指出答案。

13.显示权威

皱眉,凝视,扬眉,轻轻跺脚,把书铺在讲台上,否定地摇头,从不适当的行为旁走开或不去看它,作声地捻手指。

14.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某重点

使用教鞭,走向某人或某物,轻拍一样东西,把头向前探,将手前伸,用一个非言语动作伴随一个言语表述,以指出重点。

15.间接论证,或者使用图画、例子进行解释

用身体动作进行示范,熟练地操作材料和媒介,用一个非言语行动阐明一个言语表述。

16.忽略学生

在应该有所表示时,缺乏非言语的反应。

17.其他非言语行为

如关于时间控制的“时间学”,专门研究对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与作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也具有实际意义。教师课堂时间的安排、控制,先要求什么,后要求什么,强调的时间的长短;对各种课堂问题、不同学生,先对哪个作出反应,后对哪个作出应答,问题解决的详略与花费时间的多少;在什么时候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可以视而不见……其中都包含着“时间学”问题,而这些不同选择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教学秩序也会起很大的或者是微妙的变化。此外,教师的衣着服饰,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手段之一,音乐也可用来辅助组织、管理教学。

二、运用非言语行为的八条原则(www.xing528.com)

1.善意尊重原则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饱含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学生,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

2.师生共意原则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教师当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和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但这要在不违背上述要求的范围内。

3.协调一致原则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景和学生具体情况相协调、一致。

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教学情景相协调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到他的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运用环境,其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如在课堂上讲话声音不能很大,即使“很愤怒”或“很烦恼”也不能对学生发泄,尽管你可以表示出不高兴、不满意;在很热烈、愉快的课堂讨论中突然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个做出不必要行为的学生,会使全班扫兴、受影响;在学生都很安静地看书时,不应大声与某一学生谈话,或在全班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时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要求教师机智、反应敏捷、自然,与课堂活动和谐等。

与学生具体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也要注意个别差异,也要“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小学生与中学生,对一般表现良好的学生与纪律性历来较差的捣蛋鬼,对于交际能力差、怕羞、性格内向的和开朗、大方、性格外向的,对于和自己关系很融洽的与关系比较紧张的……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各相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运用这种手段的理想效果。

4.意识调控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声一色在学生中都可能产生某种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意识控制,切实树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的。

5.积极作用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对教学管理和信息传递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若盲目滥用、错用,或故弄玄虚,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从而影响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贵在自然。

6.程度控制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于不同的情况,不仅在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程度上也须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思想、情感、态度等)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的作用。

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于课堂教学管理时,要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同一时刻运用次数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纷杂无序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并且实际上还可能互相干扰。所有这些程度控制或分寸的把握,又都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度。

7.最优搭配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果需要与言语行为一起运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如果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言语行为,也要求进行最佳组合。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教师有对各种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有对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了解,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境的准确把握以及有关对策的富于艺术性的选择能力。

8.自我意识原则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整个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应当指出,这些原则是在对课堂教学管理中非言语行为的有关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后提出的,因而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联系性,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它们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三、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

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交流得以实现的。一般说来,这种交流可以分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言语交流是最主要的交际手段,“而大部分非言语交流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言语”(克特·W·巴克语)出现。但尽管如此,非言语交流却具有言语交流取代不了的价值。在有些情境里,利用非言语进行交流,其效果远胜于言语交流。加拿大著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认为:在交往中,有时词并不很发挥作用,它们必须辅以非言语的符号,没有它,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非言语交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是由非言语自身的两大特点决定的。

首先,非言语的信息容量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是大是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方的感受。

其次,非言语自身的含义具有一种模糊性和随意性。它不像言语表意那样比较明了固定,但作为非言语信息的接受者来说,却能把这种模糊变得相对清晰。

当然,不同的接受者从中“破译”出来的内容含义和清晰度可能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信息接受者当时的心理背景。其中主要是指接受者的活动状态、心境和认知结构。

第二:非言语信息的自身形态。

第三:交流时的场景与气氛。

所以,对于同一种非言语信息,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背景和不同的场景气氛中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一样。

人类动作除了聋哑人使用的手势是预先编制,供人们有意识学习的以外,一般交往中,人的动作都是随意的和偶然的。然而,人的任何动作都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神经系统各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对外界的反应,而且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人又受相同文化的影响,所以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神态动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共同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举止形态学(Kinesics),专门研究人的举止神态语言的规律,取得了一些饶有趣味的成果。举止形态学的研究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分别研究人类各种动作在思想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其中主要是眼睛、空间距离和坐立姿势及位置的作用;另外还有声调变化、头部运动、手和脚的运动、鼻和唇的运动、手势、步态、沉默、触摸、呼吸、服饰等各方面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其二是从总体上对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开展综合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的关系。

研究认为: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以头部运动为例,可以说明这三种作用。在表示赞同时,人们往往点头以示同意;如果人们实际上不同意,却必须显得同意时,他可以嘴里说是,同时却不赞成地摇头,这种时候他可能根本不意识到他正在用非言语信号暴露他的真情实感。这样点头,摇头就起到了支持和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关于非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的不由自主的否定,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罗依特说得很好,“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私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事实确是如此,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控制面部表情,显得镇静自如很有自制,但不时拍打着地板的脚,却无意中流露出内心的紧张和焦虑。非言语行为的第二方面作用也可以用点头所起的强调作用说明。在有力的点头的暗示下,即使不说话,人们也会领会其中的赞同信息。同其他人说话时,点头还能起到鼓励别人继续说下去的作用。头部运动还可以说明非言语行为的第三方面作用。当一个人头部出现微微失去控制的痉挛运动时,可以说明那个人处于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紧张状态,人在盛怒之下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一个心情轻松的人他的头部动作就显得轻松沉着。非言语行为能有效表达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这是它的独到之功。因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通常不是由他说什么,而是从他怎么说的方式中表达的。例如,“我恨你”这样一句话,在音调、眉眼、躯体动作的配合下,可以说得咬牙切齿,也可以说得令人肉麻。

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所以除了特殊情况,没有必要人为地使非言语行为绝对脱离言语,当然也不存在绝对离开非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但是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一公式看,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至少与言语作用是平分秋色的,如果按有些举止形态学专家的分类,把音调归入非言语行为的话,那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就更为可观了。怪不得有个社会学家说:“言语是可怜的,你要使肺充满气,使喉中裂片振动,再动嘴,去振动空气,使空气再去振动我们脑袋中的一对小膜片……然后我们的大脑才能大致捉到你的意思。这是多么曲折、多么浪费时间啊!”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人类交流全部由言语来担当,那将是多么迟纯啊,幸好人类还有非言语行为这一工具。

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影响言语传授;影响师生关系;影响纪律,加强教师对班级的控制。

根据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非言语行为的作用首先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其次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言语,使它更加明确,有力,精确,关键地方能够得到强调;第三,以非言主等行为伴随言语行为,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形象。从心理学上说,这样,就能使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能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

另外,特别要指出的是言语传授中教师情绪对学生的感染问题。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固然可以在言语中为学生接受,但更多的是通过举止神态语言传递的。有些研究发现,进入角色、感情充沛的教师,将身子倾向学生,脸上就更富于生气勃勃的表情,他的言谈也更充满激情和兴奋,这样他的姿态就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他的情绪,帮助学生自觉掌握讲授内容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在注意教学语言的同时,充分估计教学姿态的效果。就教师必须作些即兴表演来说,教学确是一种艺术,但如何表演才能打动人心,却是一种科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还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加强师生联系的工具。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观点,对教师来说,除了一个言语的教室以外,还存在着一个非言语的教室。任何一个在教室里呆过的人都知道,学生间存在着一种完全有意识的非言语交流活动,他们之间的挤眉弄眼,搔首抓耳,都有着某种确定的意义,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他们就用这种方式交流,从而联结成一个无声的整体。教师如果意识不到这种交流的存在,那他就根本没有看到另外还有一个教室存在,如果他看到了而不懂,无法参加这种交流,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教室。敏感的教师都知道学会学生的这种语言,用来发展自己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观察学生的动作,然后按照学生的习惯加入他们动作,适当的时候使用学生的语言同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这种做法称为“姿势的共鸣”。人与人之间有了这种“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朋友似的无意识一致行动的方式,师生间有了这种“共鸣”,就会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中的成员,师生间无形中就会有更多默契。

眼睛是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工具,课堂上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睛来建立和维持,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使用眼睛。教师的眼睛看某些学生的频率,反映了教师对他们的好恶。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发现,相互喜欢的人相互注视的次数要比相互不喜欢的人更频繁些。一个人对一群人中的一个给以更多的注视时,旁观者认为这意味着前者对后者比对其他在场的人更喜欢。因此,教师对自己偏爱的学生必须避免过多的顾盼和提问,以免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也影响他同班级的关系。如果他经常站在某个同学边上或站在某一群同学中,就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受冷落感。教师在教室中如果是一直站在讲台前,那么这位教师实际上是在严肃地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维护的师生关系是正式的。如果他来到学生中间,那么师生间就会产生一种直接的更接近的感觉,使进行交流的要求加强。举止形态学的研究证明,人们都易于同坐在自己一边的人交流,人们与坐在同侧的人交流比同坐在对面的人交流会更自然更舒服些。

非言语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一条重要交流线,熟练掌握和运用它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它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要求上,往往把非言语交流的能力忽视或遗忘了。致使不少的毕业生走上讲台,显示不出一个教师应有的仪表风度,不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顾得了讲课,就顾不了控制课堂秩序和信息的反馈,有的甚至根本不敢看学生……。像这样只顾自己“背天书”,而不管学生的教学怎会有好的质量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