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表明高中生学习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困扰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应激源。
1.年级差异表现
依据问卷调查,高一53.9%的学生学习焦虑倾向偏高,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焦虑,产生的原因为:其一,对学习难度的心理准备不足。高中学习内容较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但很多高一学生开学后仍陶醉于考进重点中学的喜悦之中,没有及时调整心理,使高中知识的学习陷入困境。其二,旧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尽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跟不上高中老师的教学节奏,不能有效地支配时间,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其三,对学习期望过高,自我定位过高。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是班中佼佼者,有极强的优越感与满足感,但面对同龄人中的精英,他们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一片茫然之中。其四,心理耐挫力差。考入高中后,面对各种学习困难,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感到前途渺茫。
高二年级主要是学习重新定位的焦虑,具体表现为:其一,目标不明确。高二阶段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其二,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对于成绩差的这部分学生而言,由于第一年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其三,偏科现象严重。学生如果某一学科特别不好,造成学科“跛腿”,一科拉后腿,总成绩就上不来,自感焦虑。其四,文理分科的变化。高二年级,由于文理学科的不同,班级重组或班主任的变更或班上有些任课教师的变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三年级主要是高考考试焦虑,具体表现为:其一,对自我能力的不恰当认识,成就动机过强或过弱。其二,过于夸大考试失败的后果。其三,学生对知识的准备不够充分。其四,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有些学生焦虑特质明显,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但结果往往会因为紧张而造成成绩下滑,这又会加剧心理焦虑的程度,造成恶性循环。其五,外部因素的影响。家长过高的期望、过度的关心、过多的指责和过分的呵护等都会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水平。
2.性别差异表现
女生由于天生比较敏感,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相对比男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倾向。高中女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思维的局限性。高中课程内容越来越抽象,大多数女生的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弱于男生,如果她们继续沿用初中原有的学习模式,就必然感到学习吃力,尤其在理科学习上感到尤为困难。其二,性格因素。部分女生个性比较争强好胜,而面对学生间激烈的竞争,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变得焦虑不安。其三,心理脆弱。有的女生心理脆弱,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几经努力之后的暂时性失败,往往使她们向困难低头,放弃困难学科的学习,形成偏科,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人格差异表现(www.xing528.com)
情绪性对焦虑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他人格特质类型对焦虑程度预测均不显著,这就说明情绪性人格倾向的人更容易出现学习焦虑。这是由于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当学生情绪极度紧张时,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流畅性降低,认知的范围缩小、灵活性降低、判断力减退,甚至会使他们失去自制力,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评价行为的后果,从而造成学习的失利。学习者只有在良好的心境和冷静的头脑的支配下,才有可能调动自己的感官,理智清醒地应付考试情境,获取满意的成绩。
4.压力来源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压力源中的任务要求压力和竞争压力对焦虑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就可以说明学业焦虑的主要来源是任务要求压力和竞争压力。通过访谈和深入分析这两类压力源,其成因如下: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紧张、家庭环境拥挤、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教育期望的过高及父母本人的焦虑情绪等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学校因素。每次考试后的成绩排名给学生造成紧张的心理氛围,班级、年级中的优秀者总是力争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中等学生拼命追赶,落后学生努力摆脱落后的形势,“你追我赶”的气氛增加了同学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竞争的压力。
第三,自身因素。一是较差的自我概念。自信心不足,自我肯定较少,对自己较高的评价依赖于别人的肯定,遇到挫折常常不能积极克服,容易失败,失败后又容易产生挫折感,进一步打击自信,否定自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是负性的心理定式。固定负面的心理定式,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中的困难产生畏惧,逐步失去自信心,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更高的焦虑产生。三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自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过高,严重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很容易体验到自卑感和强烈的竞争压力。四是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很多学生在访谈中都谈到自己学习的动力是外驱力,所以很难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而更多的是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