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题开展之初,课题组成员主要是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以期真实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生态的面貌,探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和非生态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对目前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生态思考。
2016年9月,课题组随机对高二年级3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课堂模式、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引入、课堂设问、实验教学、媒体应用、课堂笔记、作业处理等方面。发出问卷320份,收获315份,有效问卷292份,调查数据见下表:
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调查问题结果统计表
续表(www.xing528.com)
说明:该调查活动中共发放调查表320份,收回315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对课堂变革的心声:第一,就课堂模式而言,学生渴望的课堂是轻松的、多样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促进自身自主发展的课堂。如,选“师生轻松和谐的课堂”这一项的学生高达89%,选“每节课老师讲述20~30分钟”“以学生为中心”“不要捆住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希望促进发散思维”“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些选项的人数也比较多。第二,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喜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渴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每次都是少数几个同学参与”“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显然不均”。第三,对于探究的问题,多数学生喜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取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第四,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幽默型”“宽松型”的老师,少数喜欢“知识渊博型”“民主型”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喜欢“严格型”的老师。第五,学生希望通过“测验”“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来评价学习效果,希望能“少布置家庭作业”“布置分层家庭作业”,这些结果表明学生亦期待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课题组进一步采用课堂观察方法对以上问卷中呈现的现象开展论证,发现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已表现出一些良性的生态发展现状: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关注师生关系,注重平等对话;关注学生自主权,注重课堂的生成和建构;关注研究型学习,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
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非生态现象:首先,“阳光缺失”,即课堂群体生态失衡倾向。师生之间存在着单纯的主客体关系倾向,学生之间存在着从众和不良竞争的倾向,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关系封闭的倾向,彼此之间交流较少。其次,“垦伐过度”,即课堂主体与生态环境失衡倾向。存在课堂容量偏多、课堂文化建设不足等倾向。再次,“花盆效应”,即教学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存在教育情境与真实情境失衡,教学功利主义与工具性倾向。最后,“食物链单一”,即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单一的倾向。存在课堂教学资源单一、开发不足、课堂评价单一化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