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即时评价具体策略优化探讨

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即时评价具体策略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提出生成性语文课堂中即时评价的具体策略和方法:1.学生方面的即时评价策略课堂生成的内容有资源生成、过程生成、目标生成三个方面。在此只能列举比较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情境,并对即时评价的言语策略予以“抛砖引玉”式的提领。

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即时评价具体策略优化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在生成性课堂环境下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尤其是做好即时评价呢?本研究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提出生成性语文课堂中即时评价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1.学生方面的即时评价策略

课堂生成的内容有资源生成、过程生成、目标生成三个方面。即时评价要促进课堂生成,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辨识出有利于促成生成的要素。

(1)学生的认知状态

①学生的回答是否能正确、完整地反映问题所关注的事实、概念等。

②学生对问题是否具有基本的理解或是对问题完全没有理解。

③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能否对自己的回答做出解释和阐述。

(2)学生的思维状态

①学生是否展示了对问题的思考。

②学生能否在适当的时候将言说和先前同学及教师的解说相关联。

③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或对某些问题进行质疑、批判。

④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是否有亮点、盲点或误区。

(3)学生的参与状态

①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②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结果,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

③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是否关注同伴的发言;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对他人发言的理解度如何,有无积极回应其他同学的发言。

(4)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

教师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达成的角度:

①学生能否在教师或同学引导、提示或启发的情况下形成正确可行的分析思路或言说。

②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

③学生是否对自己本课所得有满意、喜悦以及充满成就感的诸种表现。

总之,面对学生生成的诸多信息,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程度的辨识,这是利用即时评价促进有效生成的前提。

2.教师方面的即时评价策略

(1)言语策略

言语策略就是教师用言语表达进行即时评价的策略。通过即时评价来促进生成,教师用言语必须表达出自己所捕捉到的生成物,在组织语言时,需要考虑:一是对学生的智力或认知活动的即时评价;二是对学生感觉、态度和情感的即时评价。具体而言,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组织评价语言。

情境一:当学生就某些简单事实进行学习时,就学生言说的正确或错误予以明示,确认答案的正确性与否,并肯定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必要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如告诉他哪里表述得好,哪里还不够完善等。在某些情况下,判断指明正确与否后,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全体学生正确的思路和答案。

情境二:在学习比较复杂的课题时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如果学生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清晰、明确的表扬或正面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如提出后续性问题来完善学生答案,或提问另外的学生或选择其他可选择的做法。指出学生思路或策略上的亮点、盲点或误区。对于那些超出预期之外的言说,教师应给予正面的表扬,并陈述、分析学生言说的价值;同时,总结学生的言说,并做出即时性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三:当学生提出某些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时,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反馈给全班同学,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指出问题对整个课堂教学及全班同学的学习具有何种价值。

这里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课堂教学情境,因为每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性,并且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此只能列举比较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情境,并对即时评价的言语策略予以“抛砖引玉”式的提领。当教师的即时评价言语同时展示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两个侧面的学情时,即是表现了对学生观点和思考的某种开放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将会对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持有更加开放的学习态度,从而更为积极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www.xing528.com)

(2)非言语策略

非言语性质的即时评价,指的是在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中隐含的对学生回答有着一定即时评价指向的态度、情感等因素。即时评价语言的有效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非言语表达形式,甚至教师在课堂中的很多非言语行为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即时评价。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无形中给学生一种暗示。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即时的生成和学力的现时发展抱有期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痛苦。”教师同样可以运用这些非言语形式的即时评价来传达对学生答案的兴趣以及表明学生的看法是重要的,具体表现在:

眼神:学生回答时,教师直视学生,并保持眼神的交流。

表情:针对学生的回答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惊奇、兴奋等等。

体态:恰当运用体态语,比如点头、竖起拇指等。

距离:根据教学调整在课堂中的位置,如走近发言的学生。

沉默:当学生发言的时候,不要急于评价,保持沉默,不打断学生的回答,适当等待等。

板书:在黑板上记下学生回答内容的要点。

3.生成性课堂中教师即时评价的方法

(1)教师转变评价观念,评价要多元化

①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②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③指导学生实现自评与互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课堂实现平等对话,评价要有激励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们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将学生分为积极型、观望型、消极型。如此一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三个维度。如A同学属于“尖子生”“感性”“积极型”,B同学属于“学困生”“中性”“消极型”。若他们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于A我们会重点评价她的语言之美,会点出她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会让学生记录下来;此外,我们还会引导她打开思路,向问题的更深处拓展。对于后者,我们则重点评价他的参与意识,将他的回答加以提炼、润色,并争取同学们的认同与鼓励。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便会勇于选择独特视角,勤于思考、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中等生们便会见贤思齐,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学困生”,也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获得学习语文的“密码”。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朗读或发言不够大胆,因此可以把“大胆发言”作为这类学生的主要评价目标。再如女生一般比男生自尊心更强一些,为此在评价中要照顾到性别差异。还有,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教师也应用相同的要求来对他们进行评价,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总之,教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灵活运用语言,评价融入真情

其一,评价语言应不断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总是生机勃勃。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二,评价语言应多样化。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其三,评价语言要逐渐理性。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一味接受激励性评价——尤其是缺乏是非评判的激励性评价会产生危害,甚至贻害无穷。所以,身为教师也须兼顾理性,不能一味地讨好学生,盲目依从学生的观点,从而导致他们是非不分,良莠不辨。

其四,评价过程要巧妙点拨。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最担心的便是发言者回答起问题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脸一红,索性僵在那里。有的老师会选择等待,会说“再想想!”可孩子们有时就是不给力,你总不能放下其他学生不管,让他“想”一节课吧?所以,老师要学会在这个时候,扶“危”济“困”,巧妙点拨,或许孩子们真的会和你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

(4)做好评价的课后反思

面对学生的差异和成长,教师即时给予的评价可能没有预期那么好。基于这两种特定情形,教师课后对即时评价行为的反思显得更为必要,它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积累教学智慧,提醒我们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即时评价,以促进课堂生成。

总之,在生成性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即时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开启智慧的钥匙。通过课堂即时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不仅是一种教育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发挥即时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的快乐殿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使即时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