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教学,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在面对新事物时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年轻、有活力,在生活中的接触范围更为广泛,思维更加活跃。在信息时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选择中有所倾向。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对于计算机的工具性教学的重视在课标中已经体现;国内在新课改中也开始重视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创新学习,学校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中学教学中,受传统应试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并不是重点科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响应课改要求,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素养,本著作以中学计算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实践探索为发展方向,在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下,对创新思维的定义、计算机教程的定义及特征进行了概括。在研究中发现,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发展性学科,也是一门综合了多种文化的学科,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创新性是其重要特征。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其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些都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新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计算机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不断提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系统地整理了当下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这也是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教程设置单一、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变化等多种因素。但中学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多种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等现实基础的支持,事实和理论上都论证在中学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可行的。
秉持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兴趣性等教育原则,本著作提出了提升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针对性策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传统教学中主导传播者的角色进行教导,需要认识到学科的特殊性来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多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来指导学生,要尊重中学生的思考个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重视课堂实践操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完成自选课题,在小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开阔,才能掌握更多计算机的能力。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借鉴已经成熟的思维方式工具,如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操作中对于开展的工作、信息的梳理有一定的规律性、系统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本著作按照培养策略制订了实验方法,将这些实验方法在高一录取的实验班学生中进行实践,通过情景模拟、小组合作模式、成果展示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调动积极性,认识到团体协作精神。小组成员的讨论、创意点的碰撞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相评价、教师点评的方式反思操作中的不足和总结创新思维的亮点,以激励性的评价态度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经过针对性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