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不同,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安排,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实施策略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实行项目教学法,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职业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应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角色要有正确的定位,教学组织形式要适合项目教学法,教学中要控制好实验设计。
(1)学习环境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戴维·H.乔纳森指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学习者控制学习活动,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我国学者杨开城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师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软件包资源。”尽管中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些看法还是有趋同性:环境是一种学习空间、场所;环境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工具和人。
对于项目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
①学习环境是为促进学生完成项目而创设的学习空间。
②学习环境是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的各种支持性力量的结合。
③项目教学法中,学习环境所支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项目教学法中的每个项目任务围绕着一个具有驱动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和讨论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合理利用知识工具和资源来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着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安排的结构更松散的课堂,课程被看作一个整体,在课堂中用问题和主题组织学生的学习。
在项目教学法中,师生之间应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协作。教师要重视学习的社会性质,将课程看作一个整体,用问题和主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在项目教学法学习环境建设中,要设计真实或仿真的项目任务,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促进项目完成的丰富资源和技术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就像戴维·H.乔纳森所说:“如果提供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
(2)师生角色定位
教学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即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只有两方面紧密配合,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当作“容器”来填补知识,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有效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师生关系的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授受者的关系。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和“学”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没有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现代教学是师生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探讨,“教”和“学”逐渐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主体,学生是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相反,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指导者、协作者、交流者。项目实施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控。整个过程中,师生应是平等的、双向的、交互的。
(3)教学组织形式
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关于教学活动怎样组织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的问题。教学组织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革,较为成熟的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还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很难照顾到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分组教学既可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又可以保持“班级教学”的规模效益。它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突出了小组作为一种结构在教学组织中的重要性。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形式,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和集体探究相结合等方式。由此看来,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组织形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年级的课程,对于这些新生,教师并不清楚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否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有何兴趣爱好等。而分组教学中,分组要体现三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和平衡性原则。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为了使小组人员搭配尽量合理,保证分组客观科学,笔者在开学之初进行了一次学生情况调查和计算机摸底测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当然,单凭一次测试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次调整小组成员。
(4)小组管理
项目教学法中,小组效能的发挥一取决于分组,二取决于管理。小组的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设计可行项目,确立小组目标;组中合理分工,建立个人责任;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选出优秀组长,形成积极互助关系;确定标准,合理评价与奖励。
①设计可行项目,确立小组目标
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来设计项目,而不能盲目地随意设置项目;同时,确定项目时还要考虑知识的顺序性、整体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②组中合理分工,建立个人责任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根据特长要有不同的分工,有收集资料的、有做记录的、有进行陈述的等。如果分工不合理,则会使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分组时应使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责任,使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负责,对小组的荣誉负责。
③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
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是指导者、协助者。许多教师将学生分组后,给他们一定的项目就不管不问,不跟学生交流,也不进行监控指导了。这种做法可能会直接导致项目教学法的失败。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纠正。
④选出优秀组长,形成积极互助关系
一个好的班集体肯定有一队优秀的班干部;同样,一个学习小组中需要有一个优秀能干的组长。一个优秀的组长可以使小组处于愉悦有序的状态,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选择优秀的组长要考虑他是否具有如下素质:学习较好,有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等。
⑤确定标准,合理评价与奖励
项目教学法中的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不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过程评价,应进行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各组的情况在班上进行总结反馈,使学生都能了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5)实验设计(www.xing528.com)
①自变量:项目教学法设计。
②因变量:实行项目教学法之后,学生在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③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班和对照班为同一教师任教;所用教材、所选内容及课时安排一样;不告诉学生两班的教学方法不同。
④前测
为了解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和对实验班进行分组,开学之初,在学生军训期间,笔者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简单测试。测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操作两部分,笔试部分占60 分,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部分占40 分,内容是Word 文字输入和基础排版。(说明:考虑到学生在中学对Excel 和PowerPoint 的学习极少,考试内容没有涉及这两部分)
2.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具体步骤如图7-3 所示。
图7-3 项目实施步骤
(1)选择项目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题要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第二,主题应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第三,主题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在选择项目主题时,教师应提前进行研究,能预料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选择的项目应是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贴近社会实际的真实性任务,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所选定的项目需要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提交相关的作品或成果,师生再依据这些作品或成果进行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说,项目教学法是否成功取决于项目任务的制订,项目任务的制订应考虑如下三个因素:第一,项目任务的系统性。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个项目是由多个任务体系组成的,各项目任务的目的不同,每个任务对学生能力素质训练和提高也不尽相同,项目任务的相对异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组合,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第二,项目任务的社会性。选择的项目任务应与社会有紧密联系,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就业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三,项目任务的可操作性。项目任务成果要具有可评价性,应是有形的实体,可以是调查报告、产品、幻灯片等。任务的实施应具有预见性,教师在制订项目时应该能够清楚地预见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保证项目任务能够实施下去。
(2)制订计划
项目教学法对新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让他们单独制订计划难度会比较大,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可由教师制订项目的实施计划;如果学生已熟知项目计划的制订,而且对该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则可以由学生来制订计划,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协助即可。制订项目时需要考虑项目与课程结合的模式、项目内容的确定等因素。
①项目与课程结合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项目可以只与某一单独的课程进行融合,也可综合几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所学的计算机课程也较少,所以主要采用将项目与一门课程进行融合,以便于学生的掌握。
②项目内容的确定
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个大的主题就袖手旁观,应提供项目开展的大致范围和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搜集资料
项目教学法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查阅过程也是知识的习得和提高过程。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的重要性,一般由教师总结出标准答案,学生进行记忆即可。这种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一种知识填充的机器,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死知识,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没有自己的思想。项目教学法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对各种资料根据所学理论进行提取、整合,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资料查询的大致范围,提供各种资料获得的途径和线索。资料的搜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网上搜集,教师、家长、社区、社会等的帮助。如果时间允许,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这样可以使成果更真实,更具有实际意义,会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分析资料
搜集的资料并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这就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深加工,分析所得资料的可靠程度,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构。学生还可以运用技术和软件,把不能直接使用的资料进行调整、修改、合成,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防止学生在下面的作品制作中只是资料的堆砌,教师应适时向学生强调注意检查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
(5)制作作品
学生把整理好的资料以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它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研究这些资料的呈现形式及布局。这个过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安排必需合理,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即使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是前功尽弃,所以这一步应是“画龙点睛”之笔。
(6)展示评价
学生的成果有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阶段性成果一般指在项目任务的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它具有独立性和单一性,只能从某个角度和一个阶段来反映项目实施的情况,内容和结构上也比较简单。终结性成果的内容和结果比较复杂,也是阶段性成果的整合。
项目成果的评价是实施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项目评价,肯定小组在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和价值,能够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二,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第三,在学生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能够及时纠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至于偏离主题,酿成南辕北辙的后果。
项目成果的评价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和参与式、开放性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过程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专家评价。各小组将半成品和最终作品依次展示出来,先由小组之间互评,指出作品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作品不足的地方,要说出不足的原因及修改的方案。最后,再由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做总结性评价。通过作品的评价,可以肯定项目小组成员的工作和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教学法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改进,对学生形成激励;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程序、规则、规范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后的项目教学法中做出更好的表现。
(二)效果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项目教学法,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状况,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以确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对项目教学法是否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恰当,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和“改进”。
评价是手段措施,不是目的,它对教育教学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和促进的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做出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可以得到反馈信息,使研究者可以及时对研究目标、过程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总结成绩,提出问题,更好地把握方向,以保证更好的研究效果。通过评价可以搜集有关资料,给予教学具体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因此,评价过程能够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是研究者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