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著作在研究和借鉴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即自主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及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创新能力培养内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及结合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引导—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要解决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欲望;其次,该模式注重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探究后协作讨论,再通过方案设计、交流评价,最后达到能力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师生间、学生间的课堂互动及网际互动可增强创新意识。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引导—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表述为图7-1。
图7-1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流程图
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所述。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习是“引导—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发现、提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及经验去认识和同化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从而发现、提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发展。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自主地、独立地分析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充足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学生始终是主动探索、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则进行适时的提示、引导与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www.xing528.com)
(四)协作讨论
协作讨论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之前的自主探究,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主动建构的知识的雏形,他们急需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他人通过合作和沟通,以获取更为清晰和完善的新知识,并通过小组内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可能擦出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创造灵感由此而发,为下一步的设计方案和实现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设计方案
通过组内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已经较为清晰,接下来就是从多角度考虑方案的设计了。学生对新问题、新思路进行综合、再加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以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从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到多个方案的分析、比较、权衡、选择,再到方案的最终确定,学生亲身体验到设计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关键是如何去发展它。
(六)交流评价
设计方案确定后,学生通过实物展台、投影仪或网上邻居、多媒体电子教室终端,向其他小组成员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则对该方案提出异议或进行评议。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多层次交流和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培养土壤。
(七)能力发展
能力发展是在教学的后期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沿着主动建构意义知识的框架逐步攀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对主动建构的知识进行拓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