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创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笔者从中做了归纳和总结,用以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创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方法的制订等,都应体现出创新的特征,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关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应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保留现有教学模式的可行、合理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探索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途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教师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品质和能力。笔者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切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初步的构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现代计算机强有力的支持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挥、主动创新,使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加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

(二)典型的创新教学模式

从“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如“做中学”与反思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发现探究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与无指导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创新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等。笔者从中做了归纳和总结,用以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1.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发现探究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环节: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范围。教师提供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问题。第二,探索、解决问题。学习者要提出假设、搜集资料、修改假设,再重新收集资料,最终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第三,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一般以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第四,交流和评价研究成果。

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和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特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适合计算机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搜集资料,形成解释—交流汇总—应用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主导,以探索计算机问题、欣赏理解计算机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方案设计图如图5-2 所示。

图5-2 教学方案设计图

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也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问题在推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起点。教师善于在有疑处设问,即恰到好处地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提出难度合适、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这里的提问遵循以下四点要求:第一,要创新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无所畏惧,尽情发挥大胆想象;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顿悟和灵感。第二,问在有疑之处。适时的、恰到好处地提问能使学生对所提问题兴趣盎然,激励学生持续高涨的探究热情。启发性、提示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第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实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尽量多提一些学生需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少提问一些学生仅凭回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主张教师的问题越难越好,而是指问题要带有启发性,并兼顾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难易适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能通过努力都能予以解答。正如俗语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到达的区域。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向学生灌输知识,避免把“桃子摘下来放到学生的嘴里”。第四,问题具有导向性。提问是根据特定目的、特定主题和学习任务而提出意向非常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任务、途径、方法等都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第五,“问题”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面对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正如常言所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一生受益。

(2)猜想与假设

假设推理是探究思维的核心。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自主探究学习。探究教学正是围绕研究假设展开的。学生进入探究学习情景后,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多种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学习方向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多视角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过程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在理性思维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想和假设。另外,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学生一开始的猜想不一定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发展,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或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进一步的猜想或假设,并明确本节课要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要鼓励每个学习者都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怀着好奇的心理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进行探究讨论学习。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3)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处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整理、分析,进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假设被否定,看看是哪些因素导致的,从而对数据结果形成合理的解释。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与交流,积极帮助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关注探究小组的协作与分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4)交流汇总评价

这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抒己见,大胆假设,相互辩论、讨论,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之后各小组对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学生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通过积极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5)应用创新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创设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联想、回忆、迁移等思维方式,进一步巩固、深化、活用所学的知识。另外,还应该努力创设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的学习环境,刺激新问题情景的产生,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做到学有所用。例如,讲到Excel 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中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青少年上网的利弊”等进行调查分析,做出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展示。应用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巩固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从而乐于学习。

2.项目学习教学模式

(1)项目学习教学流程

通过阅读大量项目学习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项目学习流程有一定的差异,但大体分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这几个步骤。

①选定项目

项目学习第一步,选定项目,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创设项目情境,设计两个以上项目主题。项目主题需贴近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项目难度适中,既不能超过学生能力范围,也不能过于简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项目主题。课中教师阐述项目学习要求,展示项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然后教师对其分组。分组原则为自由组合和教师适当调配,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自身选择、学生学习差异、男女比例等实际情况,按照每组4—6 人的方式调配,确定分组后,引导学生组内讨论,选出组长。

②制订计划

项目学习第二步,制订计划,即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制订项目计划,填写项目计划表和具体任务分工表等。项目计划表包括项目主题、组长姓名、组员姓名、主题要求、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具体任务分工包括个人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制订项目计划是项目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教师引导学生解析项目主题要求,将项目主题细化成一个个小任务,根据时间要求和小组成员特点,合理分工,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保障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③活动探究

项目学习第三步,活动探究,即学生按照项目计划和具体任务分工开展探究活动,教师需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必要学习资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协作学习的相关策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和探究,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动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组内解决;当小组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需及时指点迷津,为学生答疑解惑。该步骤重在探究,重在解决项目任务中的难点,进而提升个人能力。

④作品制作

项目学习第四步,作品制作。项目作品体现项目主题,是对项目学习活动的完整概括与总结。学生根据项目主题要求,加工小组收集到的项目学习资料,结合小组每个人的力量完成项目作品。计算机课程的作品一般是用各种数字化媒体和资源来创作的,如课件、海报、动画、表格、网页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整理先前所有的学习资料(包括项目计划书等表格),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与项目作品一起保存起来。

⑤成果交流

项目学习第五步,成果交流,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汇报和作品展示交流。各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学习趣事、创作思路、制作经验和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在展示交流中,绽放自身魅力,获取他人长处,学习探究经验和创作经验等。

⑥活动评价

项目学习第六步,活动评价。活动评价既包括对项目作品的总结性评价,也包括对项目整个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既包括教师评价,也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全方位多维度地评价,能够客观反映项目学习的效果,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评价数据,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案,为下次更好地开展项目学习积累经验。

(2)计算机教学中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①课前阶段

任何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都要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而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准备相关的项目材料,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其次,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撑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本著作开展的项目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的,自然要求学习资料具备数字化特征,体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内涵、能辅助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内涵,再进行相关资料的准备。具体准备资料如下:教师在准备相关的项目材料后,还要收集、创作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包括下载相关软件、录制教学视频、创作教学案例等,更要创建数字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和展示的平台。以此确保项目学习的顺利开展,在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A.项目学习基础

项目学习材料的制作是项目学习的基础。首先,确定项目主题。项目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具体教学目标,再结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要求,确定合适的项目主题,一般两到三个项目主题最为合适,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其次,确定项目学习相关文件。教师需要制作项目主题简介材料、项目学习导学案、项目计划表、任务分工表等。项目主题简介材料需要阐述各个项目主题的情境、问题、要求等,深度解析各个项目主题,使学生清楚本轮项目学习的任务;项目学习导学案需要明确本轮项目学习的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以及项目学习具体流程和时间安排,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楚本轮项目学习的时间和流程;项目计划表需要学生填写项目主题、小组名称、组长、组员等小组信息,填写项目主题要求、具体任务划分、时间安排等学习计划,教师引导学生组内讨论,制订项目计划,填写项目计划表,使学生有组织、有规划、有安排地探究学习;任务分工表需要学生填写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完成时间,使学生明确自身任务,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最后,教师需分类整理项目学习相关文件,标明每个文件的名称,形成项目学习材料文件夹,以供学生使用。

B.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支撑

准备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撑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更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都是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习得的。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即通过阅读观看数字化资源、使用数字化媒体等自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教师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直接传授者,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者。简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下载相应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讲解知识、技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学案例则是项目主题作品的范例,提供给学生参考,让学生清楚最后要形成的作品形式。但下载的教学视频和案例涉及的知识层面较为宽广,针对性不强。笔者建议教师自主制作教学视频和案例,教学视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形成某个章节的系列教学视频,每个视频时长在5 分钟以内,时间过长学生容易走神,时间过短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认真编排各部分内容,确保每个视频的知识适中、时间适宜;教学案例则应根据项目主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创作,即三个项目主题,至少制作三个教学案例,案例不能太过花哨,所用到的技术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即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后,也能做出案例的效果,但案例也不能太过简单,要体现技术、美感和情感价值,要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欲望。最后,教师要标明每个教学视频的名称,形成系列教学视频;标明每个教学案例的名称,形成教师案例集,将系列教学视频和教师案例集放入学习资料文件夹,以供学生使用。

②课中阶段

A.理论知识的学习

项目学习正式开始前,教师要为学生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下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为项目学习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后,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中的具体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生动形象地讲解。因为概念、理论是规定性的知识,很难融入项目探究中,所以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更易明白和掌握,教学效果更好。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讲解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项目学习模式,因为项目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项目学习概念、流程和本质,使学生明白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明晰项目学习的流程和要求,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式。

B.选定项目、组建学习小组

a.解析项目主题

教师呈现项目主题,创设项目情境,详细介绍每个项目主题的具体要求,深度解析各个项目主题,使学生清楚每个项目主题的学习任务。

b.教师案例展示

教师展示项目主题作品案例,并结合项目主题简介案例的创作思路、情感价值和制作方法等,让学生知道最终主题作品的表现形式、技术要求和情感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欲望。

c.选择主题并分组

首先,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项目主题。其次,让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5—6 人。在此期间,教师根据男女比例、知识能力等再做调配,保证每组能力水平均衡。最后,学生组内交流,选出组长,确定小组名称并再次确认项目主题。

C.协同制订项目计划、明确分工

a.制订项目计划、填写项目计划表

学生选定项目主题,明确具体的项目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组内讨论,制订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前,教师要说明制订计划的目的,即分解项目任务、明晰探究方向、合理规划任务和时间等,使学生明白制订计划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再根据项目计划表,即项目主题、组长姓名、组员姓名、主题要求、任务分解、时间安排等,认真制订计划,将项目主题细化成一个个小任务,完善项目计划表,明确项目计划。

b.明确分工、填写任务分工表

项目计划表完成后,小组成员根据计划表中的具体任务,剖析组内各个成员特点,合理分工,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间,并填写任务分工表,保证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D.探究具体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包

虽然学生课后下载了学习资源包,观看了教学视频,习得了知识和技能,但是巩固练习较少,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扎实,且存在马虎学习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中也要提供完整的学习资源包,以供学生随时调用学习,不断巩固知识和技能。

b.学生执行项目计划

学生按照项目计划表和任务分工表,认真执行项目计划,逐步完成个人任务。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保存个人搜集和加工的资料,并详细填写个人工作表,记录个人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c.探究具体问题

项目学习期间,教师要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动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探究具体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寻求正确答案。但当小组探究出现瓶颈时,教师需及时指点迷津,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要明确该步骤重在培养学生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直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是要先引导学生组内协作,探究并解决问题。当组内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清楚目前的盲点,并不断引发其思考,逐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E.小组协作创新作品

a.协作分工、创新作品

小组成员根据作品最终的表现形式,具体分工,发挥各成员的特长,一起创作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组员每完成一个阶段,都要同其他组员一起查看并讨论,确认无须修改后,集合组员成果,形成小组项目主题作品。

b.整理、汇总小组材料

完成作品后,各组员需要整理个人材料,包括个人任务材料、个人工作表和项目计划书等,整理后以个人文件夹的形式提交给组长。组长汇总组内材料并将其与小组作品一起放入小组材料文件夹中,形成小组项目学习材料,提交给教师。

F.成果展示与评价

a.小组汇报、展示作品

教师组织各个小组成员先上台汇报,再展示作品。汇报具体内容包括为什么选择该项目主题、如何制订项目计划、如何分解任务、具体分工、主题作品的内容如何选取、项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本轮项目学习的收获和反思等。各小组互相分享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创作思路、制作经验和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在展示交流中,绽放自身魅力,学习他人长处,学习探究经验和创作经验等。

b.填写自评、互评问卷

教师发放自评问卷和互评问卷,引导学生客观、认真地填写评价问卷,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真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客观评价他人的长处与短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学习情况。

c.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项目学习的学习情况,点评各个小组的作品,表扬项目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态度认真的学生,指出学生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解答学生提出的代表性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认真反思,以后更好地开展项目学习。

③课后阶段

A.登录网络学习空间、熟悉空间结构

a.加入QQ 群、关注微信公众号(www.xing528.com)

课后,学生加入QQ 群、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QQ 群和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明晰二者的用途。

b.在微信公众号内查看项目学习资料

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在线查看项目学习资料,掌握项目学习的特点、流程和要求,再次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式。

B.下载QQ 群内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资源

课后,学生进入QQ 群,下载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项目材料、教学视频、教师案例、软件安装包等。学习资源下载完成后,认真保存,并观看学习资料,明确项目学习每个阶段的任务要求和可供使用的学习资源等。

C.观看数字化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知识技能

a.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技能

课后,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制作的系列教学视频,包括软件安装教程、知识技能教学视频等,认真学习知识技能,锻炼自身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掌握创新作品的能力。

b.安装相关软件、练习操作技能

学生观看软件安装教程后,安装相关软件,学习教学视频中的知识技能,打开软件,操作练习。

D.观看数字化学习资源、完成个人任务

a.继续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技能

课后,没有看完教学视频的学生继续观看教学视频,认真学习;看完教学视频的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部分,边看教学视频边练习,直到完全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b.安装相关软件、完成个人任务

软件没有安装成功的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软件安装成功的学生,根据个人任务要求,收集、制作、加工资料,逐步完成个人任务。

E.协同创作、完成作品并提交

课中,没有完成作品的小组,课后继续协同创作,按要求完成作品,最后将作品与小组项目学习资料一起提交给教师。

上述教学模式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同时,又视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把教学看作学生以教师为媒介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动态过程,把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生行为等看作教学的互动因素而加以组织,以期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些完全符合创新教育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及关系的有关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一般是把发展学生某方面能力的目的抽象出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体现核心。例如,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合作学习模式侧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探究式教学模式则倾向于模拟实验教学来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呼吁培养能适应21 世纪激烈竞争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层面上。另外,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的具体阶段,如自主学习模式适合于知识的获取阶段,合作学习模式及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基于任务的知识运用阶段,而这些阶段的教学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教学模式的长处合理地融合到一种教学模式之中,构建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三)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其中主要涉及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等问题。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整体的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计算机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否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教学的关键,能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应用程度。

1.教师转变角色观念、构建友善的课堂氛围

(1)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

在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个人的知识储备,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了自我评判,中学生的价值观也趋于完善,个性化正是中学生气质的一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当学生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被认可后,才会有学习、思考的动力。在中学阶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导者,特别是计算机课程中,教师不能再和基础教学一样进行强制灌输。同时,创新一个适合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环境,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计算机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信息的展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因此,在开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对信息内容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多样化的信息也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放松,更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见识,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和评价。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这些知识在深度性和广度上还是有所欠缺的,特别是在面对丰富的信息和专业的技术工具时,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提升技能不可缺少的。对学生提出问题要给予认可,不能因为问题本身来否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变化,既要对知识进行引导,也要对学生学习时遇到难题等情况发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国内的教育改革慢慢改变了传统授课中教师的绝对地位。当下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育素质要求有所提升,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在网络时代,学生的授课平台增多,教师对自己定位的认识也需要提升。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结合丰富的网络信息,教师在收集整理相关的各种信息时要对信息内容进行设计整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面对学生的相关问题,教师对其要有一定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虽然网络的自由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但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平台上的每一次教学内容都有其连续性。教师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将教学资源与教学课程结合,发挥最大的优势。正如论文中多次提到的,在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以更为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引导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和专业的计算机时主动思考、敢于动手操作,加强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师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师生关系也开始变化。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使双方没有了绝对的主导,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师生共享资源,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来反驳、支持对方提出的观点。教师有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优势;而学生更有活力、想法丰富,且平等交流的轻松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网络时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在计算机更新频率很快的节奏下,教师要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将自己局限在课纲和书本的束缚中,以先进的计算机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教师也要不断保证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做到将最新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适用于教育课程的计算机内容。为保证中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定位,不能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影响;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转变自己的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新课改下自己的教学使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构建友善的课堂氛围

对于需要后天培养的创新能力来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为他们创建一个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可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起始点,能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给学生一个充分放松的学习环境;在师生之间创建融洽、宽松、友善、民主的教学平台,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而互动的,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对成绩偏低的学生,教师更要少批评多鼓励,这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如果学生在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时,可以放下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不用担心回答不出问题所带来的否定和嘲笑,学生头脑中没有禁锢,思维变得活跃,当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时,就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师生间的交流对话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没有问题师生互动就无从进行,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要更好地利用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针对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以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状况,加以引导和疏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当面对学生的问题解答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述,不能只表扬正确的,批评错误的,不能轻易否定。对于学生的解答应该更加关注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其中有多少合理性,是否只是暂时偏离目标,有的可能只是考虑问题不够周全,也有的可能只是方法正确而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就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帮他们分析,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轻易否定和批评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他们创新的灵感。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对教师权威的依赖心理,忌讳出现一些“真是异想天开”“不对,你的回答不标准”的语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鼓励的语言,引领学生积极发言,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学生学会与大家分享,并使其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与分享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体会到满足,逐渐摆脱教师的引导与束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让学生灵感的火花不断被撞击出来。

2.通过实例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认识的主体,带着满意的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主动积极地认识事物是一种认识倾向。兴趣是可以激发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促使感知力敏锐,创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大多喜欢新鲜的事物,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针对中学生的这个特点,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激发其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包括课外书、时事新闻、体育运动、动漫、音乐、美术、访谈类电视节目、电影、旅游、游戏、娱乐等。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看上去似乎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如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一些奇异现象、有趣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能会产生超出预期的效果,激起学生渴望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意向。例如,在学习自选图形的使用时,教师可以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向学生演示“禁止吸烟”的图片,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利用自选图形制作“禁止吸烟”图标的方法,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获得知识。这种结合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最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策略。

例如,在讲Flash 动画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一般是先介绍概念、方法,再举几个实例,然后做练习,布置作业。而有的教师在讲解了概念之后,就马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制作Flash 动画。因为学生对动画感兴趣自然就会去深入探索,他们查找相关书籍,上网搜集资料,作业做出来了Flash 动画制作的方法也就学会了。用如此复杂的方法教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灵感得到迸发,从中找到规律,再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如法炮制。

再如,教师在介绍高一计算机基础的“网上资源检索”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命题,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前要提出相关要求,如立意一定要新颖,主题一定要突出等。教师在讲授“数字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时,主要介绍如何运用Photoshop 进行图像合成修饰美化。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动漫,设计动漫人物的合成。如先给出一个动漫人物,再让学生通过Photoshop 合成一个有场景的主题画面。教师在讲授信息的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一节时,可以让学生用相应的软件给大家熟知的电影配音,或者扮演DJ 的角色设计音频文件等。

此外,新课标还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解决身边的问题;了解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计算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画图”工具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向学生展示一些交通符号标志,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画图的使用方法,并能自己制作出一些交通标志。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画图制作图画,还可以使学生对交通符号标志有进一步的认识,扩展了其知识范围。因此,通过向学生演示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联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是一种教学艺术。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各高校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主要采用讲授法,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不注重创新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新知”,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大多意识到这一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的学习,更加不利于自身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环节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十分重视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与巩固。我们应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采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愿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另外,要依据多方面条件,使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新能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新出第二自然。”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力可以推动知识的发展,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联想、想象

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就要由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帮助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教师不同的提问行为和方式对学生思维、学习成绩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问的技巧。其实,对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是有技巧可寻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技巧进行培养。在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疑问、挑战性问题、反思性问题、主题性问题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提供争辩的机会,启发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课堂气氛沉闷时、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更应充分利用问题刺激学生,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已有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良好的问题意识是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课题、重点词句、关键矛盾引导学生发问,就课后总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性发问,也可引导学生提出“假如”“比较”“类推”等问题,进而增强学生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联想。

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专门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而更多的是通过教师本身的诱导引出疑问。例如,在讲解“图片合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出几幅经过合成处理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是否与我们平常见到的图片有什么不同。很多学生发现“一个小孩骑在恐龙的背上”“一个老人悬空站在珠穆朗玛峰的山尖上”“一个姑娘在蓝鲸的背上冲浪”。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怎么会出现并被拍下照片呢?教师解释其实这些图片都是经过后期合成处理得到的。这样自然就可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图片的合成。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陡然高涨,促进学生联想,促使学生认真地学习下去。这样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2)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想象和联想

最初,思维导图是在20 世纪60 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新的一种笔记方法,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是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是一种对创新思维的发展非常有促进作用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在做思维导图时,人脑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的边缘。这会促使思想不间断、不停止地流动,大脑会变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从而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当我们在做思维导图时,不但需要吸收语言中的关键点,还要学会利用颜色、形状、图案调动我们的视觉器官平衡左右脑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具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尤其是计算机课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思维导图的这一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思维导图只是把知识点以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提出来,学生就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些关键的知识点上,而不必浪费时间在那些细枝末节,使学生的精力完全集中在主题上。同时,通过思维导图教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其更具有创新性。在计算机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仅可以罗列一些知识点,还可以把这些知识点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来,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将其串联起来,使得这些知识点变得有联系,可以联想。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的同时很容易产生联想,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学习不仅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更轻松愉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其联想,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创设积极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创新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他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对已经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判断的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学活动给予指导和修正。但在教育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范式的评价,是新还是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挥出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与学习要根据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全面测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的原则及时地给予评价。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利用电子学程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二是教师对学生作品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操作与学习,教师要给予鼓励或指导,特别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表扬、鼓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从而信心大增,学习会更有兴趣,效果会更好。

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制作出文字的阴影效果,用的是多种不同颜色文字叠加的办法。对于这些学生的创新表现,教师不仅要用鼓励和表扬的话来肯定他们,还让他们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谈自己的创意和体会。如此,不但使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技能,同时也使学生产生自信、渗透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肯定和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回答,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有出入,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做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先评判,师生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双方得到发展。尤其在对电子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不要简单地给予等级的划分和优劣的评述,而要综合考虑到知识和技能外的诸多其他能力。例如,学习了演示文稿的制作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专题做一个演讲稿;要求学生根据电子幻灯片向全班同学进行演讲。每一位学生的审美观和讲演能力都有所差异,但还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也许一名天性腼腆学生的演讲远远不如一位性格开朗的学生好,但他战胜了自己,并且与过去相比,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有了进步,在评价中教师就要给予其表扬;同时对于有特色和创新性的作品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5.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拥有丰富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拥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把来自外界的客观知识内化为带有主观色彩的个人知识,并形成个体思维基础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所以,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尤为重要。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中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这样才能使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1)利用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联系、比较与整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在知识的联系比较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新知识讲授前对章节结构进行梳理,在单元结束后帮学生归纳整理。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当中,每章教学内容前都用框架图罗列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章节知识点结束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法展示给学生。

(2)通过个人知识管理优化知识结构

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为了便于个人养成知识管理习惯,通常借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协助管理知识,可以使个人省时省心地管理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习。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学生能够收集和消化平时创新过程中或者生活、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素材,可以有效地避免“思路被打断”。并且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常见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有Mybase、Note 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 等。个人知识管理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而不仅是工具的使用。学生在开始之前,首先应该熟悉软件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动漫、娱乐等多种知识进行分类,目的在于熟练掌握整个软件的应用,并为更好地进行知识整合做好准备。在熟悉软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不知如何归类,或者认为操作枯燥无意义,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因此教师要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管理的分类等。

(3)课程整合,开阔视野

计算机课程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软件操作等知识的教学,有较强的综合性,有文本、声音、图像及视频等相关信息,以及采集处理等方面的操作。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创新,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辅助。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整合其他学科,如物理、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扩充学生的思路。例如,在给学生上有关Photoshop 课时,教师可以渗透美术中有关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把能够提供给学生好的资源的网站介绍给大家,如有关网页制作的网站、提供丰富音频素材的网站。

(4)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自我发展

①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发展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完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决定学习的关键和直接因素。认知结构具有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发展性和能动性,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很强,以数的进制转换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在形成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规则的认知结构后,才可能顺利地掌握八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重视分析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②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的理想目标就是要使个体自身具备最好的本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生来具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需求,要求得到别人的夸奖,要求满足自我的需要。我们应认识到个体是在想象中虚幻地得以满足发展到逐步现实地提高自我的,这是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培养的起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对于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无论在什么教学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并帮助学生促进其发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在主动探究、交流讨论及与同学的积极合作过程中发展自我。

6.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把计算机实践课当作一种放松的方式,聊天、玩游戏、逛论坛等,教师应设法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计算机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是一种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厚积薄发。计算机实践课不仅可以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可以使操作水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作品,这就是创新。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有效的手段。计算机课是典型的实践课,课标要求至少保证上机时间,教师要安排好上机课的实践内容。通过实践课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进行创新,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1)在模仿中创新

应用软件教学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部分,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模仿性、创新性等特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义深远。因此,应用软件的教学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应用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范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发挥想象,进行创新。范例教学的流程如图5-3 所示。

图5-3 范例教学流程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是在评价标准里一定要有与创新性相关的标准;二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三是提供的范例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尽量提供多种参考范例,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其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四是学生在构思作品时教师要巡回指导。

例如,“数字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节主要介绍如何运用图像进行合成和修饰美化。教师首先给出作品设计的基础要求及评价标准,如表5-4 所示。

表5-4 Photoshop 作品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提供范例。如可以提供一张“手”的图片,要求根据图片发挥想象自拟主题进行设计创作,最后再进行图像的合成和美化。教师在提供的素材库中找到了一个药片的图片,接着教师介绍自己的创意——一个药片的宣传海报,并完成作品。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范例及相关技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用到的工具及技术,可以把美术中的构图技术整合进来。

再次,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广告的主题写在图片上,或者再加上其他的修饰,使主题更突出。教师可以进一步展示一些别人的作品,让大家从中学习,总结所用到的Photoshop 技术,并感受创新的乐趣

最后,构思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水平提前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作品。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呈现出的主题更明确,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参考所提供的范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相关的操作技能,同时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模仿有创意的作品对于学生自身的创新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学生有些技术的不熟练和水平不够导致有些作品整体画面不流畅,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知识。

(2)在探究中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自我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行为多是试错的过程,这是一个习得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对实践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可自主选择,所以探究式实践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创新,并可以发展学生的归纳思维。

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了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教师给学生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综合使用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这些要求。一位学生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于是图片和文字虽能重叠,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后又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又被“压”在了文字下面,效果还是不好。于是,学生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得到的效果十分满意。学生经过真实题目的设计,可以看作经受了从应用需求分析到软件系统实现的多个层次的设计与开发的训练,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从事软件研究和设计的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活动。

(3)在应用中创新

计算机课程教学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积极地应用到生活、学习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因此,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引入倍受社会关注话题或英雄人物故事,使学生亲身体验建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验成就感。这样的实践课要求教师应该多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性的实践机会,如让学生设计名片,或者制作参赛作品,或者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等。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任务:如何用计算机制作一份介绍“我的家庭”的网页,内容包括你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情况介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入其他元素。然后给学生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确定好所设计网页的版面布局和元素等。在此任务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制作方法,设计方案。因为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很多学生在“要给家长一个惊喜”的动机的驱动下,积极性有极大的提高。教师可以边讲解制作网页的知识边让学生操作,等学生遇到困难时便会主动向教师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完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