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创新意识

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创新意识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本职,是教育的应有之意。(三)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往往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关。笔者在前文中多次提到,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这就是任务驱动的作用,它不仅驱动了教学,还驱动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驱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创新意识

(一)以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课的任务驱动设计中,作为教师应该尝试把看似枯燥的书本知识兴趣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爱好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对Flash 动画感兴趣,笔者也经常抓住这一点,通过自己的实例演示,如笔者把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的画面做成动画呈现给学生,学生便会产生很强的兴趣。紧接着,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布置作业,通过任务分解形式,一个步骤便是一个任务。等学生全部学习完之后,他便能够很好地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在笔者的课堂中,有些学生甚至脑洞大开,经常活学活用,甚至有学生在教师教学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教学任务之外的动画作品,有些作品讲述的故事也是学生自主创作的,还有一些学生照葫芦画瓢,创作了很多交通警示标志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本职,是教育的应有之意。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教学来努力实现上述目标,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的计算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作为教育者就应该从课程自身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与设计,旨在提高他们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正如同在新课改中提出对教师的要求那样,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就不能只让学生上完课就行,而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适当选择合适教学法的一种,或者是其中的组合,以便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在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是不一样的。在学校里,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家庭条件、个人能力、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iPad、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学生在计算机使用和知识学习上显得更加轻松。而有的学生则是第一次接触电脑,在课堂中难免会略显激动,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关机。对于不同的学生,教育者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任务驱动设计中。对于很早就接触过电脑,且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相对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针对刚接触电脑的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布置入门级别的操作任务,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www.xing528.com)

(三)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往往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关。笔者在前文中多次提到,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等方式,为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主动寻找路径。例如,计算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驱动素材,如在声、画信息采集的课程教学中,笔者曾将录音、修改生意以及提取声音的任务分步骤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在这些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学习起来也很主动。而笔者则在扮演观察者、辅助者的角色,在一旁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在任务完成之后,笔者感觉很多学生都比之前爱说话了,更爱与老师沟通,也更爱动脑了。这就是任务驱动的作用,它不仅驱动了教学,还驱动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驱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环节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想法。

总体来说,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上,教师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第一,新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点、操作程序的引入可以通过任务布置的方式引入,这相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先入为主,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相关知识点的做法是十分欠妥当的,而通过任务的方式引入相关知识点便可以达到一种“不知—实践—知道—回忆—深刻记忆”的效果。这一方法尤其是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和学生从未了解过的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具体实践中获得对知识的捕捉与分析,然后再回到理论,实现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干预不到位,必须要合理、合规、合情,一方面应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另外一方面也应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