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很多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式理论教授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的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遏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产生。教师的主导示范并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另外,很多学生对书本的文字会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会缺乏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将信息技术按照教育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辅导学习技术、探索技术、工作方法技术与通信技术。目前,在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中,对其工具作用的重视度都是极高的,这一点从欧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各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侧重于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化是从业者信息技术素质展现的重要部分,也是检验信息技术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工具化成为从业者、教育者较为重视的方向,在现代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化能力也是教育者的教育方向。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工具化的重视度,信息技术工具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这为中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把信息技术工具化应用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替代了部分教学消耗大、描述式教学中人力不能完成的部分工作,为传统单一板书授课方式增加了些许的趣味,教学内容开始出现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内容,教师也摆脱了繁重、枯燥、重复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以克服教学环境在地理、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同时合理利用技术可以设计出良好的教育技术产品,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在偏远地区的教师培训,可以跨越区域性实施课堂教学;也有一对一的网上教学,让学生能接受专业教师的辅导。
教师传统教育下的产物,其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本身就不强,也不太容易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要培养学生,首先得教师自己具有创新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思想方式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具备此意识,学生又哪来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意识呢?许多教师认为应该重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考虑到高考的压力,怕注重这一方面又导致考试不理想,再说培养能力短期内不见效果,不能立竿见影。而学生的差异也很大,导致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谨遵“传道授业解惑”,满堂只见教师神采飞扬,唾沫飞溅,而学生只顾记笔记,一味地听讲。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让计算机课堂索然无味,不注重启发。在讲课时教师更多重记忆的模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忽视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虽有应用题教学,可也以考试为准,注重题型,脱离实际,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沦为考试的“工具”,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www.xing528.com)
信息技术工具化的快速发展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完善信息知识的获取知识架构、传播信息等都是有利的。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让教师的教学信息得到不断补充,在网络上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教师自我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极有好处的。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信息技术工具化在教学中同样如此。使用过多的信息技术工具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技术工具的更新快、实现了传统教学中不能实现的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摆脱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但技术的变化也使得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新技术,繁重的工作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教育部门在对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评估上也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运用考核,这对于教师来讲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掌握一门技术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和相关的部门建设完善的培训体系。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项技术,他们主要的工作不是教学,而是强化了设备管理、维修设施等方面的工作,也缺少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被技术限制。同时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信息,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部分不自律的教师产生一定的惰性,不再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是借助网络信息在课堂进行演示。长久如此,对教师自身的提高、自我创新思维的提升也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