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教学方式、方法、步骤等。“引、动、展、评、考”教学模式是结合寻甸一中实际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教学方式、方法、步骤等。它基于特定理论,指向一定教学目标,遵循稳定的教学程序来开展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型,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是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1.“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

(1)“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学校能培养有益于时代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学生能力的增强需要综合性、立体式的培养,传统教学的“说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模式亟待革新。教学模式的改革,除了要提高考试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要教会学生不仅现在能考高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将来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效教学研究中,寻甸一中有过许多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动、展、评、考”教学模式是结合寻甸一中实际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展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该模式的探索研究,能够更好深化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同行提供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参考。

(2)“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引、动、展、评、考”教学模式的内容具体解释如下。

一是引导,即教师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先做引导、讲解,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形成错误思维定式。教师的引导主要讲授主干知识、讲重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的环节要把握“三讲”和“三不讲”。“三讲”是指讲学生学习中易混、易漏、易错知识点;讲学生想不深、想不透、想不到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学习小组也解决不了的知识点。“三不讲”是指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知识。

二是行动,即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就课堂所学内容或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整理,形成本小组共识。通过“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更深刻地领会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之间互助的学习,也可以是师生之间交流探讨。

三是展示,即学生展示知识。在“动”的基础上,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一个号,让各组相同号数的学生,将本组学生的思考、讨论后形成的共识写出来。“展”要求进行批量展示,内容可以是一个要点、一个问题、一个概念、一个题目的答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选取“展”的方式,如到黑板板书、口头表述、书面陈述等。

四是评比,即教师做出评价。教师对各组“展”的内容进行五分制评分,并记录在案。每个学生的得分就是小组的得分,并由专人累计填在各组的统计表中,每个月对得分进行汇总并进行总评,表彰得分靠前的小组。“评”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通过“评”,对该堂课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想不透、想不深、想不到的问题。

五是考核,即教师当堂进行考核。对本课所学内容当堂进行考核,以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组题,着力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堂测试,测试后检查答题情况,让学生自批或互批,然后对测试情况做补充讲解。测试题可以是配套资料上的题,也可以是教师自编题,课前印制好试题,课堂上发给学生练习。

(3)“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①在引导中学习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任何教学模式构建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授学生以渔”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引、动、展、评、考”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处于第一环节。在引导过程中,讲解核心知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讲知识,讲方法,让学生学会重点知识。例如,讲授“公民”主体知识,应把握公民的义务和公民的权利等,提炼其中的核心要点,从公民权利、义务和公民有序参与的意义等方面归纳,学生容易把握“公民”主体核心知识,减少盲目性。

②在互动中强化知识

“动”即学习中的互动,强化知识的再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表面、机械性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引、动、展、评、考”模式下,力促学生“动”起来,通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做题,强化知识学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学习。互动中,学生可以大胆假设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动手整理小组意见,形成知识树,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互借鉴思维角度,纠正自身错误。

③在展评中提升能力

以往学生学习只注重掌握知识,没有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形成立体、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中,“展”示互动中形成的共识,点“评”中提升能力。经过互动后,达成了共识,教师对各组展示评分,对各组共识进行点评,进一步挖掘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通的问题,完善知识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查缺补漏中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遗漏,思考问题方法上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答题能力。

④在考试中巩固知识

课堂考试是对学生当堂课知识点的掌握度的最佳测评,通过考试可以检验上课成效,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出题,把握重点,突出全面,把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现在测试题中,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多方面多角度体现知识点,对核心知识再次强化。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①坚持教学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改变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探究知识的结构体系,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学生主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评价,获取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收获理想的学习成绩。

②坚持启发学生思维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需要发掘智慧,在互动交流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于平凡之中见新奇,于无声之处闻“惊雷”。“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结合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能力使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平面、立体思维方面拓展,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融会贯通,能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智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教学因材施教原则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千差万别。在知识教授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引”的过程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教师引导的内容都是应知必会的知识,都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动”中合理分组,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不同小组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区分但不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④坚持学习机会公平原则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道德法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内容。教学中坚持机会公平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中,“动”的环节全员参与,“展”的环节随机抽取,每位学生都有同等机会参与到互动模式中来,提出看法,发表意见,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看法。在评价过程中,应做到公正评价,不偏心、不偏袒,同等对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表现机会多、学习评价公平公正。

(5)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数学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学生理解内化的过程,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讲课容量很大,但不足之处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而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自学和相同帮扶的基础上,这些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教学核心,不是以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这是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在学习主体方面形成的独特之处。

②重视知识学习与归纳融合实现有效教学(www.xing528.com)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从数学知识学习到知识和做题经验的总结,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掌握是一个间接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看课堂教学进度很高效,而实质上学生掌握不充分,并没有实现有效教学。而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建立在知识学习与归纳相融合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自学,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我实现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自己发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最后通过体验发现,会把这些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总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这个过程恰好能够融合知识学习和归纳相互融合,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实现了有效教学。

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只是单纯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做题技巧的训练,也就是以知识掌握和智力培育为核心,而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素养的培育等综合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建立在学生自学和相同合作基础上的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也具有更加宏大的教育视野,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为载体,并通过学习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应用数学术语相互交流和表达能力;还包括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

2.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由理查德·苏赫曼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总结而成的。苏赫曼认为,人类具有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天性和本能,只是人类并未意识到,从而无法实现对思维方式的改进。因此,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合,教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进行问题思考的,怎样做才是科学的思维策略,即发展学生的思维策略的元认知,同时养成学生善于倾听意见和随时准备发现新事物的习惯。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外,在教学心理学中,还有三种所熟知的教学模式,如威廉·戈登的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也称为“集体研究制”,其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其主要活动途径包括“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和强迫冲突”,此外还有行为主义者所建立的刺激控制和强化的教学模式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蓝祖利提出的用于培养天才儿童的丰富教学模式。但不管是哪种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其组织结构的构成是基本相同的,都包括这样四个基本成分,即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和支持系统。基于以上合作、探究和教学模式的三个核心概念的本质性内涵,融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加入作者的自我理解。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结合初中计算机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生、生生和家校彼此的多向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调查、分析、实验、归纳、实践等活动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保持特定教学策略文化的教学组织结构。

3.“271”教学模式

(1)“271”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271”教学模式的核心。宏观上“271”的内涵是:在完善好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队伍建设的前提下,抓好七大课程领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七大课程领域是指语言(语文和英语)的运用与表达能力、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艺术与审美能力、体育运动健康体魄保障、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271”教学模式的一个核心是每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微观上“271”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时间分配和教学环节划分为“271”三个部分。一节课中20%的时间属于老师引领提升,70%的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10%的时间是学生整理沉淀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在计算机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大脑更加丰富,学生的思维更加发达。教学是以学生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学科的教学是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创造学生的发展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在导学案的指导下,“271”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对新知识的初步学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2)“271”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①自主预习,提出疑难

学生利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时间研读教材和学校的课程整合文本,并完成预习案,学生存在的有关疑问写在预习案中。上课之前学科班长将预习案收齐并交给教师批阅,以便任课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把握。教师明确哪些知识点在第二天上课时需要深层次地引领和拓展提升。

②探究学习,自主总结

课前两分钟,教师自己板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标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上课时教师先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考纲要求,并对可能的考点进行预测。之后,学生修改预习案并进一步研读教材和整合课程文本,完成正课上使用的探究学案,同时思考自己存在的疑难困惑问题,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合理调控好整个课堂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展示本组对预习案和探究案学习的结果。展示的内容是教师备课时根据预习案的批阅情况制订的,一般是预习案中学生集中错误的知识点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以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出示核心问题,并安排两个不同的小组展示其中的一个问题,总共需要八个小组去展示。展示环节,学生板书时要用白色粉笔;小结一般用黄色粉笔;点评的同学用红色粉笔,便于学生区分。展示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立即回到座位做探究案上的其他问题。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两个探究点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同学起立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预习案的疑难困惑和探究案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前培训学生重点讨论的是哪几个问题,以便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讨论,教师要全程参与讨论,深入到小组内部,帮助学生解答计算机知识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培训学生。讨论环节一般进行15—20 分钟,若还有疑问,学生要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前黑板的“我的疑问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几分钟整理的时间,整理沉淀合作探究的知识内容。

③总结归纳,引领提升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合理评价,同时对疑问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我的疑问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二次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由原先学过的知识延伸出新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最终教师要在答疑解惑中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学科班长盘点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哪几个,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做适当的补充。最后,学生整理自己的“笔记本”,教师布置提升案作业。为了保障课堂高效、有序地进行,在每一次上课前,所有教师都要研究学校编制的整合课程文本,并且进行六次磨课。六次磨课包括所有教师就某一节课的流程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写好个人备课并修改;老教师首先上一节示范课,教研组内全体教师听课;听课后所有教师针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教师们交流体会和收获,指出本节课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青年教师还就同一节课再上一次公开课,其他教师再次听课;听课后及时评课,指出青年教师的优点和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其专业素养。通过六次磨课实现了老教师带动新教师,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4.微课教学模式

(1)微课的核心概念

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角色,而只是对传统课堂起到辅助作用。微课是以学生认知学习和意义建构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其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当中,也是自主学习的最佳工具。

微课的三大核心特征是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简短有效,这也是评判微课的主要依据。因此,微课也可以理解为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短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

通过我国学者对微课特点的总结,笔者对微课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主题突出”。微课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讲解,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透彻地讲解,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展开的。二是“短小精悍”。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限定在10 分钟以内,微课讲解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微课的授课时间虽然短小,但针对其教学内容将进行完整的、精心的、具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学习者采用微课进行学习收获颇丰。

(2)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①“微”原则

“短小精悍”是微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微课教学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主题明确、具有针对性,应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或教学活动进行详细地讲解。微课教学内容虽然微小,但每小节微课都应有其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任何有意注意都不可能持续超过20 分钟。为了维持有意注意,将知识模块化的微课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吸收。微课视频一般都控制在10 分钟以内,微课视频在时间设置上更加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注意规律,微课将知识模块化更有利于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微课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交互性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扩大工作记忆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时,应采用视听相结合的信息传递方式,应借助特殊符号、声音、动画效果、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应采用精炼的提示文字、生动的动画形象同时进行画外音的内容讲解,这样有助于中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对于中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互动环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采用交互性原则的微课教学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

③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于1946 年就率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图2-1 的学习金字塔表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两周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由图2-1 得知,所有被动学习的方式效果都比较差,其中效果最差的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听讲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的效果都要比被动学习效果好,其中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就是能够将知识讲授给他人。当今教育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微课设计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微课视频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亲和感,而不是传统课堂“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微课辅助计算机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通过带着任务书中的问题进行学习,辅以微课的视听结合的讲授方式,以及小组间协作完成任务书,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完成任务书的情况可以作为检验微课好与坏的根本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快捷地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这节微课就是成功的微课教学资源。在设计计算机微课时,应充分考虑中学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而微课恰好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定步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更合理地运用。在中学计算机微课难易程度的设置上,微课设计者不应设计过难的教学内容,以防中学生产生厌学的畏难情绪。

图2-1 学习金字塔

④趣味性原则

中学生一般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的问题。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趣味性原则,让微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一定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干瘪的课堂知识传递,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就很难完成微课视频的学习以及任务书的填写。而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微课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和完成任务书上的相应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