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计算机课程简介及优化

中学计算机课程简介及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这个学科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进而加深理解。综上所述,基于计算机的特性,中学计算机课程应该本着发展的精神,与

中学计算机课程简介及优化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课程是新兴的学科,其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以及授课形式和实践操作的独特性使这一学科在这些年的发展普及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这个学科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知识的逻辑性强,能够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学习和掌握一个程序的设计方法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简单程序的学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式。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紧密的联系。

2.理论与实验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计算机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亲身经历了实践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信息素养。计算机课程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等各项能力,这些能力同时又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学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有利的。同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进而加深理解。通过这些实验,能够使学生对已经充分掌握的理论知识获得认识上的飞跃,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3.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与专业知识相渗透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科、领域之间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学科之间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这种渗透。根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地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都可进行专业知识的渗透,如在Office 部分的教学中,利用PPT 制作演示文稿时,可采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演示内容;Word 制表中可渗透工资表的设计等。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毫无疑问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1)发展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性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基本特性。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当下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诞生。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按照目标来进行教程内容的设定。相较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迫切和明显。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逐渐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掌握部分的信息技术,这对于校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传统的电脑知识应试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知识理论上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其他专业性或新锐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因其重要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片段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也需要系统的引导。这些因素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才能让现在的中学生提升信息素养,能独立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思维解决日常的问题,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综合性

以课程内容来讲,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独立于其他学科文化存在的。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产生的综合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是突出。信息技术作为网络时代的产业,是基于传统学科文化发展起来的结果。从它的产生到其作用的范畴,可以涵盖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等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是集图像制作、编程操作语言以及其他软件于一体的现代科学。要达到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综合性这一特征。在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时,与不同的文化知识、能力相结合,模拟生活场景,才能真正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达到教学目的。

(3)实践性

检验信息技术教学成果不能纯以理论成绩为参考。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有特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集中体现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熟悉操作系统等实践操作中,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操作,学生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是通过自我实践操作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本外的知识,所以实践性是信息技术的独有特性,也是学生提升自己信息素养必须经历的。

(4)创新性

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创新思维上,举一反三、类比类推的思维方式是每一个学科项目在学习时教师都鼓励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上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为需要。在信息时代,学生面对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如软件、系统的替代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学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很容易被信息技术淘汰。在这个时代,面对丰富的信息、类似的软件,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研究,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创新思维,找到独有的角度进行创造打造精品。因此,创新性也是信息应用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这就需要在多方面进行调整,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

(5)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就目前科技发展形势来看,它更是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既然信息技术学科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那么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6)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生学习的对象和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是相适应的。由于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有较大的差异,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运用灵活、具有弹性的教科书,采用开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低的学生能够适应,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方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和促进,其中也包含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计算机的特性,中学计算机课程应该本着发展的精神,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主流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性,要使学生的实践操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模仿信息技术操作步骤,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我独特的视角,发散思维创造产品,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特征

信息技术并不是传统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影响着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强化信息意识,达到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了热门词汇,影响着当代人的日常。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素质教育,信息素质也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早在20 世纪就在基础教学中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视。在国内的基础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认知也逐渐开始重视。当前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信息检索和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特别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与社会需求已然接轨,作为重要的转呈阶段,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地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信息技术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相较于其他科目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在传统的科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者简单的模型即可完成课程教学,但是信息技术的设施则需要硬件、软件的支持,如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便捷的教学活动。一般的信息教学课堂需要一台电脑,而电脑操作需要网络,为了保证校园网络的快速与私密,则需要建立校园网。特别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需要大量的软件、信息材料的支撑。为了让中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有实践操作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是必然的趋势。优质全面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学生实践操作必备的使用工具。越是优质的硬件设施,越是丰富的软件设施,越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前提,硬件设施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载体。(www.xing528.com)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开放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围绕应试教育的知识中心实现的开放性的转变,信息技术课程是融合了多种文化而形成的,其产生的源头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其教学目的是开放的,多种文化的融合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其次,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传统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只需要掌握书本知识即可。但是信息技术的内容是面对丰富的信息和不断发展的技术,除了对硬件认识的理论知识,在对软件的教学过程中,软件信息的教学是开放的,学生接触的信息技术内容非常广泛,已经脱离了课本大纲的局限,只有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认识更为丰富的信息技术。最后,教学方式是开放的。相较于严谨的“你教我学”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教学则更为开放。除了基础的硬件设施理论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不断交流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丰富的信息技术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上课资源,这一资源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网络时代学生本就是信息技术活跃的使用者,他们自身所接触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基础,且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也是多面化的,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多角度的知识探讨能够调动不同的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关系也不再是“你教我学”,更多地以探讨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从国内的整体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已经逐渐被重视。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上更是如此。正如论文所分析信息教育课程的特点中,实践性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自我调节包含自主学习、自我反馈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节奏。信息技术课程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渠道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反馈,通过课堂上的观摩以及自己日常中的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探索的积极性,也利于增加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储备,对他们构建自己的信息知识体系也大有好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学习自己操作,而不是强调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步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模仿,而是能够迁移,打造学生个性的独特作品,这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和对学生获得信息方法反馈的引导。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学生应该在操作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错误问题,这是学生自我调节的一部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展现,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不要急于帮助校正,应引导他们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自己找出错误,尝试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这样更利于他们掌握学习知识。尽管中学生已经接受了义务教育,有了自我辨别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使其不断完善。

5.信息技术教学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普通中学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倡导在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这与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课程强调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环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开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

6.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度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计算机如今已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了现代人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计算机无论是应用于科学研究还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都要求应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计算机的教育问题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以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为主

在这一时期人们关心的是程序设计的方法,当时国际上有一种思潮即“计算机科学等于程序设计”。科学家首先对FORTRAN 语言进行研究、开发,到1963年出现了BASIC 语言,随之在1967 年又出现LOGO 语言。这些语言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 机”于1958 年研制成功后,在一些重点大学内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但是由于受到特殊时代的影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相当缓慢,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计算机专业的教育都十分落后,更不用说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了。可见,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课程设置多为程序设计语言,而且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且价格昂贵,能用到甚至见到计算机的人并不多,所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2)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得到重视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教育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在信息社会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工作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已不再只由少数专业人员操作,而是成为一种学习工具,人们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课程已经不再局限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各种应用软件的教学。

7.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的研究情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品质,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大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创新教育理念看,人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传统思维的深刻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过分地追求高效率的知识传授,这必然制约着学生诸如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操作。

从研究内容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创新型学生。现有的一些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提出的经验总结或教学心得,虽然不少文章里提及创新,但还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系统的研究范式

从教学模式看,大多数创新能力训练都是在课堂以外以活动形式进行的,而在学科中进行的相对较少,难以形成在先进的现代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品质培养的实证研究和教学模式则更少。

从培养手段看,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如何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发挥其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有力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创新是教育界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而这种创新必将与学科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据笔者了解,创新教育在语文、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已经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相比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的研究稍显滞后。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这一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新课改下中学计算机课程目标

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课改中确定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教学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以特色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与其他课程的培养相融合,让学生能学习到更为全面的知识,以提升综合实力。信息技术的教育要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学生既要把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也要与时俱进地在信息时代掌握更多更丰富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一共有“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两个学分。“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必修课程,主要是围绕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部分进行教学。这一个模块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让学生认识主流科技技术信息知识,并与学校课堂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构建基础的系统化思维。信息技术基础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延伸,是信息素养进行提升的基础,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基础。

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和表达信息等多方面能力,并能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文化相关联,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培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重要功能将在信息时代对学生以后的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为适应社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打下基础。选修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但是无论哪个模块都需关注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中学生只有掌握好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在细分的选修课程中进行深入的了解。选修课程是信息技术在内容模块的细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它更多的是将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是信息素养的提升。选修课程部分能更好地进行专业性并具有针对性的讲解和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巧。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下的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中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在面对日益更新的网络信息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只有不断在生活中拓宽视野、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在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时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进而提升信息素养。这才是新课改后对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解决日常问题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